以下是這篇《TechNews 科技新報》文章〈滑手機就不怕無聊,哈佛心理學家:無聊才能感受幸福〉的重點整理:
🧠 文章重點摘要:
🌀 1. 無聊是必要的心理狀態
- 哈佛心理學家 Arthur C. Brooks 指出:現代人幾乎不再感到無聊,這其實對心理健康不利。
- 無聊會觸發大腦的「默認模式網絡(Default Mode Network)」,這個網絡負責:
- 自我意識
- 回憶過去
- 預想未來
- 自我反省與人生意義探索
⚡ 2. 實驗證明人多麼害怕無聊
- 實驗:受試者需靜坐 15 分鐘,唯一能做的是按電擊自己。
- 多數人寧願電擊自己,也不願靜坐思考。
- 結論:現代人極度逃避無聊,甚至害怕獨處。
📱 3. 智慧手機阻斷了深度思考
- 一感到無聊就滑手機,阻礙我們面對人生真正重要的問題。
- 越逃避無聊 → 越感空虛、焦慮與抑鬱。
- 手機提供過度即時刺激,反而讓人遠離幸福與內在平靜。
📣 4. 無聊與幸福、意義密切相關
- 無聊是一種心靈空間,讓人重新接觸人生目的與存在意義。
- 若從不感到無聊,人生可能變得缺乏連貫性與深度。
👥 5. 科技與集體文化正侵蝕「自我」
- 哲學家海德格(Heidegger)早預言:
- 科技讓人逐漸失去「真實的自我」。
- 深度無聊是一種「特權心境」,能幫助人接觸存在本身。
- 我們現在被社群、網路和集體價值綁架,失去了獨立思考的能力。
🌱 6. 無聊其實是一種「技能」
- 主動練習無聊(如靜坐、不滑手機):
- 提升幸福感與自我覺察。
- 減少日常中的空虛與煩躁。
- 找回生命的意義與目標。
✅ 核心觀念一句話總結:
「無聊不是心理問題,而是心理健康的關鍵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