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階段十回,共有十個階段,這篇是第二階段第七回。
你恐懼哪種永生社會的降臨?
第二階段|社會與制度的長生震盪(10回)
核心問題:如果一群人獲得長生,社會會怎麼變?
1.階級固化:永生貴族與資源壟斷
2.複利效應:千年財富積累的社會後果
3.創新停滯:沒有代際更替的文明
4.「老人政治」的永恆化
5.人口爆炸與資源承載危機
6.永生 vs 凡人:社會撕裂與衝突模型
7.勞動市場:不死社會的工作、退休與教育重構
8.法律挑戰:婚姻、繼承與公民身份的再定義
9.宗教與文化:永恆生命對信仰的衝擊
10.社會制度總結+自我測驗(你的社會能容納永生嗎?)
第二階段|第7回
勞動市場:不死社會的工作、退休與教育重構
📖 開場寓言
在 25 世紀的東京,企業的董事長是一位 470 歲的永生者,他已經管理公司超過四百年。
員工們私下抱怨:「我們永遠沒有升遷的機會,因為位子都被不老不死的人霸佔。」
另一邊,職場新人們需要花費一百年才能完成學習與訓練,才勉強獲得一份初級工作。
而「退休」早已消失,因為誰都不願意放下自己的角色。
👉 在這樣的世界裡,勞動市場的運行邏輯完全改寫。
1. 勞動經濟學的挑戰
傳統勞動市場的假設:
- 人的職涯有週期:教育 → 就業 → 退休。
- 新人不斷取代老一代,促進創新與代際平衡。
但在永生社會:
- 🏢 工作壟斷:位子被「不死菁英」占據,年輕世代缺乏機會。
- 📉 就業停滯:勞動市場失去流動性,社會活力下降。
- ⏳ 終身學習變成「千年學習」:教育體系必須無限延伸。
這是 失衡的職涯結構:人力資源不再更新,反而「固化」。
2. 教育的重構:學習不再有終點
社會學者 伊凡·伊里奇(Ivan Illich) 提出「去學校化」的概念:教育應該回歸生活學習。
但在永生社會,教育更可能變成 「無限再訓練」:
- 📚 百年大學制:課程不再是 4 年,而是 40 年甚至更久。
- 🔄 技能迭代:每過一兩百年,人必須重新學習新技術(AI、量子科技、星際航行)。
- 🎭 身份重塑:同一個人可能在不同世紀轉換多種職業角色。
👉 教育不再是「準備進入社會」,而是「永遠在學習中生活」。
3. 退休的消失與社會矛盾
傳統社會中,退休代表 退出 → 交棒 → 世代更替。
但永生社會將面臨:
- 🛑 退休消失:人不會自然退出工作崗位。
- 💰 資源壟斷:退休金、社會福利設計失效。
- ⚡ 青年不滿:凡人或年輕人失去機會,可能引爆「代際衝突」。
哲學上,這是一種 「位置倫理(個人、社會、環境在不同空間或資訊層級上的行為準則和責任)」的危機:
- 亞里斯多德強調「城邦的和諧取決於角色的流動」。
- 如果角色不再流動,社會將失去平衡,導致結構僵化與衝突爆發。
4. 鍊魂式思考與心理學視角:工作的意義轉化
心理學家 馬斯洛 提出自我實現需求。
永生社會下,工作的意義不再只是「生存」:
- 🧩 凡人:工作是有限生命的價值體現。
- ♾️ 永生者:工作成為「存在的延伸」,但也可能陷入「永恆重複的倦怠」。
鍊魂式思考提醒我們:
- 🔍 覺察:我是在「逃避無聊」而工作,還是真正在創造?
- 💡 轉化:將職涯從「競爭」轉為「共創」。
- 🤝 行動:設計「世代共事」模式,例如:凡人帶來新鮮活力,永生者貢獻長期智慧。
5. 制度想像:未來的勞動設計
- 職位輪替制:規定在職者必須定期退出,讓新人輪替進入。
- 共享職涯制:同一崗位由不同世代共同擔任。
- 創造性分工:凡人專注短期衝刺,永生者負責長期規劃。
- 再教育基金:為所有人提供「百年學習資助」。
這些制度,或許能避免勞動市場徹底停滯。
6. 永生、勞動市場、退休、教育重構、永生社會
在永生社會中,勞動市場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退休消失、職位壟斷、教育無限延長」都將成為必然問題。
若不重新設計 勞動制度與教育體系,永生社會將陷入 青年失業、創新停滯、代際衝突。
唯有引入 制度創新 + 鍊魂式思考的情緒轉化,人類才能在永生時代保持社會活力。
7. 思考題|自我測驗
👉 如果你能永生,你希望自己的工作模式是什麼?
- A. 終身占據同一職位,追求絕對專業與權力
- B. 不斷轉換職涯,跨越不同世紀嘗試多重身份
- C. 與凡人合作,建立「共創型職場」
💡 你的答案,揭示了你對「勞動 × 永生」的靈魂取向。
✨ 總結
永生改寫了勞動市場的基本規則。
沒有退休,教育無限延伸,工作成為「存在的永恆試煉」。
👉 如果沒有智慧的制度與鍊魂式思考的支持,勞動市場將淪為「停滯與怨恨的戰場」。
唯有 職位流動 + 終身學習 + 跨世代合作,才能讓永生時代的工作真正成為 靈魂成長的舞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