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幾天
在 Instagram上看到一段很像哲學對話的短片
有句話一直縈繞在心裡:
目的很重要,但我覺得自己更平靜的時候,反而不需要去達成什麼
當我們急著追逐目標時,心也容易被外在節奏綁架。
就像社會不斷提醒我們:
幾歲該成家?幾歲不該再唸書?
這些「應該」與「不應該」常常被包裝成二元選擇題,卻忽略了:人生其實更像申論題
很多事,做了當下或許看不見價值
但回頭一看,
卻發現正是這些累積,形塑了今天的自己
與其執著於外界的標準,不如時常提醒自己:我真正想成為的人是誰?
最近我在思考 Mirror Mentor 的概念
Mirror Mentor就像一面鏡子,幫你映照出盲點與可能性:
- 有時讓你看見與自己相似的地方
- 有時分享隱藏的資訊,開啟新思路
- 有時給你實質的幫助或回饋
每一次交流後,不妨問自己:
👉「如果換成我,我能不能也做到?」 並嘗試把對話中得到的啟發,轉化成小小的行動
說到習慣,常有人提到21 日養成法則
但我後來覺得
比起天數,更重要的是 定期覆盤:
- 這幾天,我完成了什麼?
- 它對我有什麼影響或改變?
當你回顧的時候,
會發現某些習慣早已默默內化,變成了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被迫完成的任務
結語
生活的樣貌,往往不是一個大目標決定的,而是一次次日常練習堆疊而成。
與其問我完成了多少,不如問:我正在成為誰?
那你呢?
最近有沒有一個想慢慢養成的習慣,或一個正在練習的申論題答案?
歡迎在留言裡分享,或把你的思考寫下來,讓我們一起在日常中看見自己的累積✨
喜歡這篇分享嗎?歡迎按下❤️+追蹤,陪我一起用文字持續點亮更多人的路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