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職場裡,特別是高階主管,最常掉進的一個陷阱叫做——「結果焦慮」。
尤其當外部環境充滿不確定性時,我們很容易覺得「必須立刻解決」「不能失敗」。
我想起疫情剛爆發時,全球都在等待一個答案:疫情到底什麼時候會結束?越是等不到,越是焦慮。
很多企業領導者因此過度加壓,天天逼團隊追數字,卻忽略了人的狀態。
結果呢?業績沒上來,團隊卻先崩了。
為什麼我們難以接受「無能為力」?
我有位客戶,是一位亞太區總監。去年,他被要求帶領新團隊在六個月內打開新市場。
一開始他非常焦慮,每天逼著團隊報進度,甚至連半夜都要開會檢討。
結果短短兩個月,團隊人心浮動,甚至有骨幹選擇離職。
直到一次深談,他才突然意識到:他把所有焦點都放在「結果」,而忽略了「過程能控制的事」。
後來,他學會調整策略,把重心放在:
- 建立基礎流程
- 穩定團隊信任
- 一步步累積客戶反饋
六個月過去,市場雖然沒有立刻大爆發,但團隊穩住了,後續發展卻比原本預期更長遠。
如何學會「有策略地放棄」?
當「結果焦慮」湧上心頭,不妨試試這四步驟,讓領導行動更聚焦:
✅ 拆解任務,縮小焦點
- 問自己:這週能做到什麼?今天能完成什麼?
- 避免只盯著「六個月後要達成的營收」這種巨大結果。
✅ 確認「能掌握」與「不能掌握」
- 例如:市場環境無法掌控,但產品定價策略、客戶溝通頻率是可以調整的。
- 把時間花在可控變數,而不是空耗在未知上。
✅ 設定短週期檢視點
- 與其半年後才驗收,不如設一到兩週的檢視節奏。
- 讓團隊看得見小成果,焦慮自然下降。
✅ 練習「放過自己」
- 承認領導者不是全能的。
- 給團隊與時間一點空間,相信「過程走對,結果自然會來」。
領導者更需要學會「放過自己」
領導的最高境界,不是「逼出結果」,而是「穩住過程」。
當你能穩住自己,團隊自然跟著穩;當過程走對了,結果終會到來。
📌 我們每個人都曾經被「結果焦慮」困住。如果換成你,你會怎麼面對?
A. 拼命加壓,把結果壓出來
B. 接受現實,專注當下能做的事
C. 交給時間,相信結果自然會成
👉 留言告訴我你的選擇,也許會啟發更多同樣卡在焦慮中的人。職場不是比誰衝得快,而是比誰能走得穩。
📣 如果這篇文章觸動了你,也請分享給需要的同事或朋友。因為我們每一個人,可能都在焦慮的迴圈裡掙扎,而你的分享,或許正是他們走出來的起點。
📩 若你想更深入學習自我情緒修復,歡迎私訊我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