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職場上,你是不是也有過這樣的感受:
績效再漂亮、專案再成功,心裡還是有個聲音低語——「其實我還不夠好」。
這不是個案,而是許多高階主管、菁英專業人士的共同困境。我曾在一次輔導中遇到一位資深總監。她帶領團隊完成一個跨國專案,獲得總部高度肯定,但她卻輕描淡寫地說:「這只是剛好做對了,下次未必能做到。」
她的團隊看見的是領導力與穩定掌控,但她自己感受到的,卻是「心虛」和「不足」。
這種「好,還要更好」的焦慮,常常讓主管表面看似堅強,內心卻長期被拉扯。
為什麼「不夠好」的感覺這麼強烈?
這背後其實是深植於我們教育和文化的信念——
「謙虛才是美德」、「再努力一點才行」、「別驕傲」。
長久下來,我們學會先看不足,再看成果;
學會用外界標準來定義自己,而不是從自己的努力與價值出發。
於是,即便已經做得很好,內心卻習慣性地提醒自己:「還不夠」。
當「不夠好」成為習慣,會發生什麼事?
- 你可能無法好好享受成果,總是焦慮下一次能不能維持。
- 你可能過度追求完美,把自己壓得喘不過氣。
- 或是因為懷疑自己,遲遲不敢跨出更大的步伐。
長期下來,這樣的「自我懷疑」會消耗能量,也會影響決策。領導人最需要的,是清晰的心與穩定的判斷,但如果一直處在「怕不夠」的狀態,就很容易做出過度保守,甚至錯失機會的選擇。
那該怎麼走出「永遠不夠」?
以下三個方法,或許能幫助你逐步鬆開這個長年的枷鎖:
1. 練習「看見自己做得到的事」
當你完成一個專案,請先記錄下「我做到的客觀事實」,而不是直接檢討不足。
例如:
✔ 我成功帶領跨部門協作
✔ 我解決了客戶的關鍵問題
這些都是能被看見、被承認的「已經做到了」。
2. 減少對外在評價的依賴
問問自己:「別人的看法,實際上能左右我的人生嗎?」
多數時候,別人的一句話只影響心情,不會改變事實。真正重要的,是你自己對成果的定義。
3. 鈍化自我批評的焦慮
當你因為擔心他人眼光而緊張時,試著做深呼吸、放鬆肌肉,並對自己說:
「我的價值,不需要靠外界評分。我可以決定如何定義自己。」
身為領導者的提醒
真正的自信,不是「我一定要做到最好」,而是「即便不完美,我依然足夠」。
領導者若能先與自己和解,就更能帶著團隊穩健前進。
否則,你的不安,常常會悄悄傳染給團隊,讓整個組織陷入過度焦慮的循環。
請記得:
- 成就值得慶祝,而不是馬上被否定。
- 自信不是遙不可及,而是每天練習「我已經足夠」的結果。
📌 那麼,你呢?
A. 我常常覺得「不管多努力都還不夠好」
B. 我偶爾會,但能提醒自己停下來
C. 我已經在練習欣賞自己的努力
👉 在留言告訴我你的答案吧。
也許,你的一句分享,能給另一個正在自我懷疑的人力量。
👉 如果這篇文章觸動了你,請幫自己留下一個「我已經足夠」的讚 👍。
也把文章分享出去,提醒更多在職場奮力前行的人:你,真的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