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職場上,我常遇到不少高階主管跟我說:
「我明明很努力,可是只要專案出現問題,就會忍不住懷疑自己是不是不夠好。」
這種感受,其實來自兩種很容易混淆的情緒:罪惡感與羞愧感。羞愧感與罪惡感,一種摧毀,一種建設
我有一位總監客戶在年度提案中失利。
團隊預算沒爭取到,他第一時間不是反思策略,而是責怪自己:「是不是我能力不行?是不是我不適合帶團隊?」
這時候,他陷入的就是羞愧感。羞愧感會讓人覺得「我不好」,從而產生逃避、無力感。
最可怕的是,它會讓原本已經累積的能力與經驗瞬間「失效」,因為人整個被情緒綁住了。
相反,如果是罪惡感,他可能會想:「我這次提案準備不夠周全,下次要多模擬幾次,或找其他部門驗證數據。」
罪惡感聚焦在行為層面:「我做錯了什麼」,它驅動人修正,而不是全盤否定自我。
如何在失敗後分清情緒?
✅ 問自己:問題出在行為,還是整個人?
- 如果是「我沒準備好資料」,那是罪惡感。
- 如果是「我就是不行」,那是羞愧感。
✅ 允許犯錯,但拒絕自我否定
- 每一次失誤都是反饋,不是判決。
- 能力不會因一次挫折就蒸發,正如你不會一覺醒來就忘記開會、寫報告。
✅ 將情緒轉為行動
- 把「我不好」換成「下次我可以在哪裡做得更好?」
- 這是把羞愧感轉換為罪惡感的最好方式。
✅ 建立「自我信任系統」
- 每一位主管都需要提醒自己:失敗只是過程的一部分,真正擊垮人的不是失敗本身,而是羞愧感帶來的自我放棄。
你不是失敗了,你只是在升級
走到高階位置的你,不可能沒有能力。你能站在今天的位置,本身就是長時間積累的結果。
別讓一時的失利,抹煞多年來的努力與價值。
記住這句話:👉 「犯錯只是事件,不是身份。」
🤝 走到這裡,我想邀請你停下來,真誠地問問自己:
- 最近一次讓你失落的經歷,你是把它歸因在:
A. 我做錯了(罪惡感,聚焦在行為,可以修正)
B. 我不行(羞愧感,否定自我,容易卡住)
- 如果能重新選擇,你會希望自己用哪種角度來看待?
A. 看見錯誤、調整策略,讓自己成長
B. 一味責怪自己,讓情緒牽著走
💬 在留言區選擇 A 或 B,寫下你的體驗。
或許,你的一句分享,能讓另一位正處於低潮的主管得到力量。
👉 如果你是一位正在承受壓力的主管,別讓羞愧感擊垮你。
👉 歡迎關注我,我會持續分享能幫助高階主管調整心態、突破困境的洞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