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蛋應該是台灣超級常見的一道家常菜吧,簡單好吃,變化也多,大人小孩都愛,是幾乎沒有人會拒絕的一道料理。
即便如此,應該也能常見好吃與不好吃的蒸蛋,我認為好吃的蒸蛋應該要滑順細緻無孔洞、軟嫩、有蛋香而無蛋腥、具有鮮味。而不好吃的蒸蛋自然就是有孔洞、偏粗硬、蒸趡裡有蛋液的結塊甚至分層、有蛋腥味。
這次想跟大家分享的就是我做蒸蛋的幾個小眉角。
今天做的家常蒸蛋,不完美,但在家吃沒問題
雞蛋的凝結力與包覆力
雞蛋簡單分為蛋白與蛋黃兩種不同的內容物,蛋白裡頭的蛋白質受熱後會凝固,若再加熱前加入液體,則會因為蛋白質展開收縮的過程,將液體固定在蛋白質分子中,蒸蛋就是典型的一種做法。
蛋白中有不同種類的蛋白質,每種凝固的溫度都有些不同,但大致上來說約在80度左右所有的蛋白都會開始凝固。加熱的溫度與時間,也會對蛋白變硬的成果有影響,若是加熱速度快,那可能會產生比較硬的網狀結構,蛋白質短時間勮烈收縮,若有拌入液體,也容易因為靠得太緊密而導致出水;若加熱速度慢,則較容易出現膠狀結構,也會比較軟或滑嫩。
而就我淺薄的知識量中,美乃滋中所加入的蛋黃,就是利用蛋黃中的卵磷脂做為乳化劑,來包覆被分為許多細小的油脂分子,若以少量多次慢慢加的方式,一顆蛋黃所能包覆、穩定的油脂量,據說相當多。加上在打的過程中會有空氣進入,印象中一顆蛋所能做出的美乃滋有一大盒,單論體積甚至大過一瓶600ml的油品罐。
除了上面兩種用法,蛋還有與不同酸䶨性產生變性的用法,像皮蛋就是這種用法下的產品。也因為蛋本身千變萬化,可單兵可團隊的特色,在各種食材中,奶「蛋」肉魚,蛋可以直接被劃分為單獨一類。
蒸蛋的各種變體
蒸蛋有各種做法,最基本的邏輯是透過蒸氣加熱蛋液。常被認為失敗的蒸蛋不外乎太硬、有孔洞導致口感粗糙、出水、無法凝結等等。太硬可能是蛋裡的添加液體加得不夠或是加熱時間太久;有孔洞則可能是加熱速度過快導致蛋白質膨脹、或是凝結的水滴滴入未成形的蛋液又化成氣體;口感粗糙則有可能是蛋液未過濾的繫帶導致;出水可能是加熱溫度瞬間過高;無法凝結則更像是添加液體量太多。
一般來說,蒸蛋的蛋:水約在1:1.5-2.5之間,水量愈多愈嫩,也愈不容易成形。用電鍋的話通常是外鍋加一杯水,若用爐火蒸,則會用中小火來蒸,蒸到凝固即可關火。前置做法中很重要的一點,則是要過濾掉繫帶,跟入鍋蒸之前在桌上敲兩下以震動敲掉氣泡。
蒸蛋本身的味道偏纖細,因此台灣人大多的調味也不太是重口味。調味的方向有兩種:跟蒸蛋融為一體的,以及分開的。
融為一體的主要是以會融的調味料或液體加入蛋液中,例如鹽、糖、雞粉、鰹魚粉、醬油、日式高湯、雞湯、豆漿等等,會直接改變蒸蛋本體的味道,但通常不太影響口感。分開的話則是各種輔料或醬汁,像是蝦、香菇、毛豆、雞丁、日式醬汁或芡汁(蒸蛋出鍋後再淋上去)。
由於大部份的輔料放在生蛋液裡都會沉底,費用一點的做法,會將蛋分兩次蒸,第一次下一半的蛋液,蒸熟後放稍涼,再放入食材。這時食材應該可以在蒸蛋之上不會沉底了,也可以把蛋液略攪碎再放入食材營造錯落感。然後再下剩下的蛋液,再蒸熟後就會看見食材在中間了。
也有另一種做法,是在蛋蒸得差不多後,直接在表面放上已熟,或是很容易熟透的食材在表面即可,反正吃的時候都會被拌在一起,例如蝦、毛豆、魚片等等。當然也可以在完全出鍋後,再灑上最後的料頭,例如海苔絲、柴魚片、香菜、蔥花、嫩薑絲、花椒油、日式醬汁、炒過的芡汁等,端看個人口味,豐儉由人。
至於這一兩年有點紅的蒸蛋飯,上面澆淋滷汁的做法,我目前沒有吃過太多次,就無法給出評價了。
鏡面蒸蛋
食材
蛋 3顆
水 蛋的體積的1.5倍
鹽 適量
雞粉 適量

去殼蝦 2隻
去殼毛豆 適量
做法
1、蛋打撒,與水混合,加入鹽及雞粉拌勻。
2、打勻的蛋過篩,倒入最後要呈現的容器中。(過篩後還是會有氣泡,可以用湯匙撇掉、在桌上敲一敲,也可以不要太在意,蒸完後會消失大半)

3、電鍋外鍋一杯水,用另一個比容器口大的盤子蓋住,或用錫泊紙包起也行,主要是不要讓凝結的水滴入內。

4、另起一鍋滾水將蝦及毛豆燙至九分熟。
5、電鍋跳起後將蝦及毛豆放在蛋面上,再次蓋上鍋蓋悶約3分鐘左右即可。

電鍋剛跳起的樣子

最後放上去裝飾,以及增加一些口感及味道上的改變
用電鍋蒸不免溫度還是偏高,所以碗緣會有過熟的沾黏及氣孔,但看在電鍋很方便不用顧的份上,我可以忍受。這個做法非常簡單,重點就是過篩跟防止凝結水珠滴入,光是做好這兩點,就能做出很看起來讓人食指大動的蒸蛋囉。
你家有什麼蒸蛋妙招,或是最常吃什麼樣的蒸蛋呢?歡迎分享或留言討論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