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果然還是吃涼拌最舒服,之前寫過的泰式涼拌荷包蛋 是用泰國的酸辣醬料,算是簡單又偷懶的方式。這次想要更新鮮一點的味道,於是以加了薄荷為出發點,用一些簡單的辛香料來調味,除了要把東西都切碎比較麻煩外,動火跟組裝的部份都是很簡單的喲。

泰式風味的核心
在跟身邊的人聊天的過程中,大概感覺得出有些人在不同國家或地域食物口味上的分類,例如整個東南亞會被歸在同一類,日韓有分開,整個西方(包含北美、歐洲跟紐澳)是一類,中國/印度自成一類,中東一類,南美則是模糊。不過其實就像台灣,一個國家裡就有很多不同的風味了,台南、嘉義、苗栗都各有不同;整個東南亞也有明顯的差距,光是泰/越/印/菲這四個我對他們食物較熟悉的國家,就有各自不同的風味。
泰國的部份對我來說,水果的酸(檸檬汁、羅望子)、魚露的鮮、銳利的辣(新鮮的鳥眼椒)、生薄荷/洋蔥的銳利辛香料風味等,加入料理後,會很容易認為這是泰國風味的菜色。當然泰國菜還有很多不同的變化,不限於上面提到的那些風味。因此當我們提到泰式三寶(南薑、香茅、卡菲萊姆葉)時,入料會呈現一種泰式風味;而用檸檬、魚露、辣椒、薄荷後,也會呈現另一種風味,都對都泰,但很不一樣。這次做的涼拌海鮮,還加了紅蔥頭想加強一下生蔥風格的辛香層次。

卡菲萊姆檸檬,又叫瘋柑,葉及皮常用在料理,臺灣很少人種
燙海鮮的關鍵
我自己會把海鮮分成魚類、有殼的、頭足類三種,以涼拌來說,弄熟的方式可能是煎/烤或是川燙,煎/烤的熟度不好掌握,所以我還滿常用川燙的方式來處理。用水把海鮮燙熟的邏輯跟我以前做過把雞肉燙熟的邏輯一樣,都是把溫度傳到食材中心,使食材中心溫度可以達到我們所謂「熟」的溫度,實際上是多少,每種食材都不同。
肉類有很多蛋白質,蛋白質遇高溫會緊縮的特性,將使得肉類在高溫下容易變得失去水份(被緊縮擠出來的水)而乾柴,因此川燙時下食材的溫度、食材本身的溫度、留在水中的時間都是處理時要注意的事。
下食材的溫度會是食材表面直接接觸熱量的瞬間,冷水下食材跟滾水下食材,至少食材表面的口感會滿不一樣的。食材本身的溫度決定了要加熱多久,若是剛從冰箱取出一定要加熱比較久,同樣容易會有「當煮熟時,外面會比裡面老很多」這件事。而留在水裡的時間跟前面兩者有關,也是影響整體熟度的關鍵。
我最常用的做法,是食材拿出來回到室溫後,放入煮到快滾的水中,關火靜置到熟後取出。由於是關火所以可以放心離開爐台處理別的食材,只要注意時間即可。判斷熟度最快的方式,就是取出最厚的食材,切開看看裡面熟了沒,最厚的都熟了的話,其它一定也熟了。
最後,如果海鮮量夠多夠新鮮,光是燙海鮮的這鍋水,就可以當高湯來用了。台南小卷米粉的店家那鍋燙小卷的湯,光想就覺得超鮮的!
泰式涼拌海鮮
食材
蝦約 8隻
透抽 1尾
鮭魚 約200克
洋蔥 1/4顆
薄荷 1把
辣椒 2根
蒜頭 3瓣
指節大小的薑 1節
紅蔥頭 2瓣
檸檬汁 1包
椰糖 1.5小匙
魚露 2大匙
做法
1、蝦開背、透抽頭身分開後抽出軟骨,清洗乾淨後切圈、鮭魚切塊。

我是用好市多的蝦子,已經開好背了很方便
2、煮滾一鍋水,煮滾後熄火先放透抽、蝦,泡至熟透後取出。再次煮滾後關火,放入鮭魚,同樣泡至熟透後取出。

可以買偏尾巴或是形狀比較不漂亮的鮭魚,會比較便宜,反正都要切成塊沒什麼差。
3、在泡海鮮的空檔處理食材:薑磨泥或切末、蒜頭切末、洋蔥切絲、紅蔥頭切片、辣椒切圈,是為輔料備用。



4、薄荷清洗後約略切小塊,備用。
5、薑泥、檸檬汁、椰糖、魚露拌勻至椰糖融化,可視個人口味增減調味料,若魚露加了仍不夠鹹,可以加鹽調味。

從罐子裡挖出來的椰糖(棕櫚糖)

調好的醬汁
6、將醬汁、燙熟的海鮮、輔料、薄荷拌勻盛出即可。

成品
用這個做法是比用之前的醬汁來得自由,甜鹹酸辣都可調整,也增加了薄荷的清爽香氣。如果不想吃太辣,辣椒可以改用大辣椒,以增色為主;若想吃辣一點,雞心椒、朝天椒、鳥眼椒都是選擇,也可以跟大辣椒混用調整辣度。如果最後下醬汁前,擔心醬汁太鹹,可以酌量加些飲用水調淡哦。
海鮮本身可選項很多,要用貝類也行,但螃蟹就更適合單獨處理。魚類的話白肉魚其實比鮭魚合適,儘量找肉質緊實的比較好。
這個做法其實滿簡單的,如果有手搖切碎器,也可以把輔料全部都丟下去切碎就好,洋蔥聰也是,我會想切絲也只是想多些口感罷了。
這道菜你們覺得如何呢?還想看什麼樣的食譜做法嗎?都歡迎留言或分享哦,對我來說是很大的鼓勵,如果想要更即時的討論,也可以到臉書粉專「野和尚的燒菜筆記」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