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屬個人觀點,我盡量聚焦兩性動態觀察,不是專業學術領域的批判)
網路上的依附理論資料,多半著重於觀察一個人的行為模式,並且推論過去的成長環境,尤其是在與童年照顧者的相處,如何影響未來與其他人相處的行為判斷。
尤其在兩性與親密關係上有大量的依附理論應用,如果你到任何主流平台搜尋依附理論 ,十個主題有九個在講兩性關係,好像依附理論除了分析親密關係,沒人在乎你在生活上的其他相處情況
我認為依附理論被應用在兩性關係裡,並沒有辦法有效解釋其中的矛盾,反而像是用大量學術用語掩蓋真實的行為反應,阻礙實際與人互動時的理性觀察標準
本文的核心論點很簡單:依附理論擅長「描述」行為,卻拙於「解釋」動機。
這次用紅藥丸的視角來看依附理論,並且以男性視角說明:依附理論是不可靠的應用,甚至是危險的
為兩性真實行為開脫
你可能看過以下情境
「我在追的一個女生對我忽冷忽熱,怎麼辦?」
「這個女生應該屬於焦慮依附,你應該耐心與她建立信任,並開放地坦承情感,藉此連結她的情緒,緩解她的焦慮。」
或是
「我跟我女朋友分手了,她說了很多對我的不滿,但又說她曾經很喜歡我,我該怎麼挽回?」
「這個女生是逃避依附,她心裡還是對你有留戀,只是自我保護過強,才會因此逃避。」
甚至反過來看
當你因為女朋友的冷淡和若即若離而感到擔憂,擔心她是不是有了別人,此時如果有人告訴你:「你是焦慮依附型的人。」你心裡會有何感想?
當你的女朋友總是對你頤指氣使、態度毫不客氣,讓你難以應對,以至於你盡量避免與她針鋒相對,這時有人說:「你是逃避型人格。」你又會有什麼感受?
這些例子,都可以看出人在遇到情況時難以應對的困境,尤其是在兩性框架的碰撞上,每個人遇到實實在在的困境,自己也難以解釋,以至於需要到網路上去找各種大師來替你解惑
而依附理論在這些情況上把兩性動態間的行為解釋成了某種「病因」 或是某種需要去「療癒」的創傷,以至於你認為自己是某種不完整 「不完整」、「破碎」、「需要被修復」的人
這也是為什麼用紅藥丸視角看依附理論時,會對於這些情況的解釋有不適的感覺
人會緊張很合理,人會害怕也很正常。焦慮是因為問題難以處理;逃避是因為目前無法應對,「正常的反應」,而不是「有病」。
依附人格作為標籤
如果有個你剛認識女人跟你說:「我是焦慮型人格」 你的第一個想法是什麼?
她是一個想很多的女生?她是一個比較沒有安全感的女生?千萬不能讓她焦慮,她是一個很需要陪伴的女生?
如果是跟你說:「我是逃避型人格的女生」 你又打算怎麼做?
我不能讓她生氣?我不能跟她開玩笑?我不能靠她太近?我不能跟她聊天?還是想盡方法讓她「不逃避」?
就像網路上最紅的星座和MBTI,每個人都試圖在找到自己的標籤,也想辦法在對方身上找到合適的標籤
若是依附理論成為你的判斷標準,你是否會限制自己的社交發揮?
換句話說,當對方告知自己的「依附人格」時,是否要你遵守規則?
紅藥丸觀察下的依附型態變化
這部份大家應該也時有耳聞,就是依附型態會改變,每段時期都會有不一樣的依附型態
如果用紅藥丸視角看,這不是依附型態改變,只不過是時間、對象與策略上的不同
想像一個20歲的女孩,與一個年輕帥氣的搖滾樂團主唱交往,他迷人的要死,社交圈廣,迷妹超多,就算有女朋友也不乏投懷送抱的愛慕者。女孩既愛他又害怕他身邊的花花草草,每天問他去哪裡、看他手機,一個已讀就足以讓女孩既擔心又恐懼。
最後男孩受不了,與她分手。女孩既憤怒又自責,憤怒男孩總是不為了她避嫌,又自責是不是把男孩逼的太緊導致的分手
這個女孩是個 「焦慮型依附」
十多年後,女孩成了女人,中間的幾段戀情跌跌撞撞的也累了,至少現在的男朋友是個老實又忠誠的愛家好男人,雖然關係已不再激情,但至少她能確定這個男人不會在外面有什麼豔遇
這個女人現在是 「安全型依附」
再過了幾年,這個女人與男人有了家庭,與男人三天兩頭的吵,有時候看著這個身邊的男人,不時還會想 “我當時為什麼選他” ,她看到男人就煩,也不想聽男人想解釋什麼,反正這男人多說一句都令女人煩躁
女人現在是 「逃避型依附」
從女孩到女人,把所有依附都體驗了一遍
而用紅藥丸的視角卻簡單好懂,年輕時的價值高峰,平凡無趣的男生入不了眼,愛上了無法被束縛的ALPHA,關係價值嚴重失衡,在不確定性過高的關係裡,只能焦慮
成為了女人之後,已經過了年輕時的價值顛峰期,趨於平淡,轉而能接受一般的男性,可能在這個時期的女人,也承受不了年輕時那種驚心動魄的浪漫關係,安全一點好
在紅藥丸看來,都是可預見的轉變與策略,而不是各種被解釋的「心理創傷」
依附理論與紅藥丸:分析與解方的根本差異
寫下這篇的動機,來自於我對於網路上用依附理論探討兩性關係時,所提供的分析與解方的效用質疑(診斷與處方-什麼是紅藥丸)
我並不是否定整個依附理論,我更認為它提供的是「現象的觀察」,依附理論在描述一個人的焦慮行為、逃避行為時,我認為是準確的,它很適合作為一個行為描述的標籤
我不認同的地方在於依附理論的「解釋」以及「解方」
它把這些現象解釋成了某種「症狀」,而通常把這個症狀歸咎於過去的某種「病因」,而有時候,這只不過是正常的現象
小時候有被霸凌過,因此對於社交這件事情更為小心謹慎,會選擇更安全的社交環境,但有可能思慮過多導致社交圈過於封閉
被女生拒絕過,甚至因此被嘲笑過,因此在兩性策略上更偏好風險低的策略,並且對事後傷害的控制做到更防護,而缺點是在選擇上會更狹窄
這些問題也許都有解決的方法,但不應該被視為某種心理問題解決
依附理論將許多可觀察的現實動態,用治療性、感性的語言解釋,並且依此為基礎提供解方
過去的經驗確實會對未來的行為,甚至人格塑造上產生大小不一的影響,而我也認為這是人的性格多樣性展現,不是某種「需要被修復的缺陷」
如果一個女人總是對你「逃避」,你為何要當作某種人格問題來應對,而不直接視為真實反應來應對呢?
如果你在一段關係中總是焦慮,你為何不正視焦慮的原因,而把它當作某種人格問題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