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常活在內疚及罪咎感裡,那會讓你分辨不清楚,什麼是你的能力範圍、什麼不是你的能力範圍。如此會造成你更容易習慣地苛責自己、批判自己,又陷入無能為力的循環中。
內在聲音經常在你遭遇挫折時跳出來說:「是你不夠好」、「是你做錯了」、「如果你當初怎麼樣就不會變成這樣」……這些語句像是一種自我懲罰的儀式,在每一次失敗後重複上演、反芻播放。但這些聲音從未真正讓你成長,反而讓你陷入一種「假性的控制感」裡,彷彿苛責自己就能抵銷痛苦,就能讓損失變得合理,畢竟你已經自我懲罰了。其實,這正是傷痛未被同理所帶來的次級創傷,持續性的傷害自己與虐待自己。
自動化迴路的內疚與罪咎感常常扭曲了對責任與能力的判斷,使你分不清楚什麼是你可以掌控的、什麼是你無能為力的,什麼是生命的自然落差、而什麼才是需要調整與承擔的地方。
當你過度自責,其實是再一次否認自己已盡力、再一次重演早年被責備的經驗。你可以開始學習用慈悲與界限感去重塑這些認知與情緒界線,以新的角度及眼光去面對和接納人生裡會發生的許多挫折及不順遂:

在浩瀚的宇宙中,感受被接納與涵容的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