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分享閱讀收穫之前,先帶大家認識本書提及的幾個實驗。這些測試使我忽然明白,現今世界有著巨大焦慮感的原因。
研究內容如下:受試者分為兩組,各給一套立方塊讓受試者按參考圖案拼出各種造型。第一天兩組條件都一樣,第二天,A組被告知,只要成功拼出一組即可領取5美元。第三天,又恢復無酬。玄機在於,每一天中間都有8分鐘等待時間,研究者假稱需離席整理資料,其實是透過雙面鏡觀察。結果發現,第二天,有奬金可領的A組比第一天更勤奮利用這8分鐘試玩,但到了第三天,A組興致大為減低,甚至比第一天花更少時間嘗試。
類似實驗還有非常多,例如讓幼稚園孩子自由畫畫,其中一組被告知,只要他們畫了,課後都會得到一張優良小畫家奬狀。兩週後,老師在自由遊戲時間將圖畫紙跟彩色筆準備好,研究者則在暗中觀察這些孩童。「無獎」組和先前一樣勤於畫畫,同樣興致勃勃,跟實驗前殊無二致。但第一組的孩童,亦即預先已知會得到獎、事後也確實拿到獎狀的小朋友,卻顯得意興闌珊,大幅縮減了他們畫畫的時間。僅短短兩週,那些誘人的獎賞——在教室和辦公室裡司空見慣的制度——就已經讓玩耍變成了工作。
畫畫已經失去了樂趣。
還有著名的蠟燭實驗,這個實驗考驗的是創意及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一組被告知,計時只是爲了建立一個速度標準,看一般人大致需要多少時間來解決這個問題。第二組則提供了誘因:如果解決問題的速度是所有參與者的前四分之一,可以得到5美元獎金,如果解題速度居冠,可得20美元。結果,被提供誘因的那組想出對策的時間「慢了三分半」。你沒看錯,是「慢」而不是「快」。
這本書帶給讀者最重要的思考就是:外在奬賞會扼殺內在動機。
與我們的直覺不同,我們以為奬酬愈高愈立即、成效愈好,實情卻相反。任何行為——只要不是發自內在,一定無法長久。外在刺激就像癮頭,得一次比一次增強才能達到和第一次相同的結果。就像咖啡因可以讓你奮發個幾小時一樣,但效果會漸漸消散。
獎賞可能侷限一個人的思維寬度,而外加的激勵,尤其是論功行賞、條件式的那種,更可能淺化思維的深度。它讓我們只顧盯著眼前,無法遠望。
本書使我感到振奮。每當聽到有家長以奬品、奬金鼓勵/要求孩子考出好成績、考上好學校,內心總有不對勁的感覺,然而我舉不出論證。本書的出現,使問題現形。我們終於能停下來討論:奬酬能使一個人前進多遠?
企業老闆們切勿竊喜,並不是說從此不必發奬金,如果員工沒有得到合理的對待,內在動機不會發生。因此合理的報酬是前提。但我確實認為本書直指的核心,對經營者和工作者都是喜訊。捨棄舊思維,以更符合人性的激勵方式支持企業及個人,彼此都能成長,並且更快樂。
如何做?我最欣賞丹尼爾.品克的一點,他的書不僅有論證、也有解法,而且文字親切詼諧,方法也很人性,不唱高調。可以明確感受到他本人即是他宣揚的觀點的實踐者,他如朋友般,誠摯地希望讀者和他一樣受益。
提供外在獎酬的問題關鍵,在於它被視為是唯一重要的目的,有人因此會抄捷徑,即便是旁門左道也在所不惜。當行為本身就是回報——增進知識、顧客開心、展現自己最好的一面——這些行為是沒有捷徑的。⋯⋯就某個意義來說,你不可能耍陰,因為最後吃虧的是你自己,不是任何競爭對手。
這本書讓我看到一個美好的願景,而且是我願意為之付出努力實現的願景。我自己關注的領域主要在教育、閱讀、工作,因此我會思考如何在這些方面更好地運用從本書學到的東西。觀念是相通的,每位讀者都能將其應用在各自經營的領域。至少,我們可以從自己的人生開始。
先前說,透過本書,我忽然明白了這個世界焦躁的源頭,因為現今的網路世界,按讚數、追蹤數、流量、回覆速度⋯⋯都是立即奬賞,我們就處在巨大的奬酬世界之中。許多人已不是因著內心的好奇、興趣去行動,而是為了奬酬。如同那組失去動力的幼稚園兒童,如同為領到奬金而產生焦慮因而比平均表現更差的大人。「內在動機」在這種競逐之下,逐漸消失。
人類不僅是諸多生理衝動的總和而已。⋯⋯我們天生就是玩家,不是棋子。我們的先天設計是 I 型(intrinsic)行為者,但種種外力——包括人都需要被「管理」的觀念——卻聯手把我們的基本設定改變成了 X 型(extrinsic)。
沒有了內在動機,「人」是什麼?「外在刺激」與憂鬱、焦慮、自殺的距離,是更遠、還是更近?如果生命乾涸,百萬流量的意義是什麼?從這角度來看,目前的遊戲規則不利於生命。既然要參與這個世界,我們就有義務把它隱藏的一面看清楚,自行決定我們行走的方式。
希望這本書能幫助每個人找到更好的答案。
*《動機,單純的力量》,丹尼爾.品克著,席玉蘋譯,大塊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