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這本書的過程非常愉快!這麼形容談「悲傷」的書聽來很怪,但卻是真的。這是近期最喜歡的書之一。
作者在書裡描述生活中各種小挫敗及痛苦——失眠、衝突焦慮、強迫症、飛行恐懼⋯⋯,但她的筆法極其幽默,光是前幾篇就讓我噗哧了好幾次,而且文筆超好(也對譯者致上敬意),好幾段描述我都想記下來,做為文字描寫的典範。歸功於作者精準的文字能力和幽默性格,《各種悲傷》如此奇妙地抵達一種既悲傷又不悲傷的境地,精準描繪人類心靈的無力及荒誕,使人深深共感,同時又包含著無限的同理與溫暖。
最經典的一篇是與書名同名的〈各種悲傷〉。雖然這麼說對故事中主角不好意思——但我真的笑到不行。麗莎今年十六歲,跟之前幾次的星期三一樣,這次她也帶著失戀的痛苦前來。或者說,是這份失戀的痛苦帶著她前來。這痛苦如此巨大,你幾乎看不到跟在後頭的麗莎本人。
麗莎點點頭。我想,她之所以點頭,是因為她看得出波爾先生深諳悲傷之道,彷佛他的頭上就飄浮著「各種悲傷」這樣的語詞。我們五個默默地走著:麗莎走在中間,一手握著蘿拉的牽繩,我和波爾先生在麗莎的左右兩側,失戀的痛苦則威風凜凜地走在前頭,像一個自命不凡的導遊。
相信你已讀出作者的慧黠,但後面的描敍述更幽默。
「一切都會過去的。」波爾先生和我這樣想著。當你跟在一個十六歲女孩的失戀後頭走著,你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這句話。還有另一句話也在我們腦海中閃過,不過我們打死也不會說出來,那就是:「更糟糕的還沒來。」⋯⋯波爾先生和我暗暗地想,跟未來還會來拜訪麗莎的那些失戀比起來,現在這個根本算不了什麽。以後的失戀會更殘酷,更難對付。
我跟女兒分享過這一篇,忘了後來某天是在談論什麼事情,我脫口而出「更糟糕的還沒來。」然後我們兩個都笑了。我想,故事會動人是因為它很真實。當人願意去面對脆弱或不堪,很神奇地,韌性也會長出來。
書裡幾乎每一篇都令人發笑(都很療癒),但它並不是一本嘲諷的小書,與幽默同等份量的,還有溫暖和善意。好幾篇讀完我都忍不住在最後畫上愛心。這些篇章包括〈前天的恐懼〉、〈可厭親戚的眼鏡〉、〈歲月的叮噹作響與顫抖〉、〈當願望成真時〉⋯⋯,此刻回想起來,我臉上仍會泛起笑意。但若把這些美好的故事都分享出來,就會剝奪讀者自己閱讀的樂趣了。笑——不論各種笑,還是親自體驗最好。
這本書帶給我的最重要感受是,各種悲傷都會過去,但是人的情感會留下。也許我們每個人都能寫一本個人版本的「各種悲傷」(好比寫這篇文章的當下,樓上鄰居正在施工,鑽子的聲音直衝我腦門),寫下的時候,我們會看到或意識到,沒有一種悲傷是單純的悲傷。它可能代表我們曾有過的快樂,也可能源於我們擁有某些人並未擁有的特權。它可能還包含著一點酸味、一點甜味、一點苦味。悲傷抓住我們,使我們有些遺憾、無奈,但我們無法確定,「沒有悲傷」是不是更好。
無論如何,感謝出版社出版這本書,感謝作者、譯者、編輯。就一名讀者而言,我感覺它真正的名字是《各種溫暖》。
*《各種悲傷》,瑪麗安娜.萊基著,區立遠譯,許晋維設計,翁仲琪編輯,麥田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