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肢瑜珈|如何在日常中實踐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許多人因為身體而開始接觸瑜珈,但身體練習,僅僅是瑜珈之路的起點。

瑜珈的核心,是「合一」——身體、心靈與靈性的統合。這是一條一生的修習之道,邀請我們帶著更多覺知、慈悲與臨在,去面對世界與自己。那麼,除了體位法,我們要如何更深入?又該如何理解「動作背後的意義」?答案藏在《瑜伽經》中的一套古老而完整的修行框架:瑜珈八肢分法(The 8 Limbs of Yoga)

這篇文章,將帶你認識八肢分法,並給予簡單、實用的日常練習建議。無論你是剛學習瑜珈的新手,還是渴望找到更深意義的練習者,都能從中獲得啟發。

一、 Yama制戒:與他人的相處之道

raw-image

制戒關乎「如何與他人互動」。瑜珈並不只存在於墊子上,而是延伸到言語、選擇與人際關係。

五項原則:

  • Ahimsa非暴力:不以言語或行為傷害自己與他人
  • Satya真實:誠實表達與行動
  • Asteya不偷盜:尊重他人的資源與時間 (這個意涵真有趣)
  • Brahmacharya節制:保持平衡與適度 (跟亞里斯多德的Moderate有著差不多的意涵)
  • Aparigraha不貪著:放下佔有與執念

👉日常實踐:在爭執時,選擇溫柔的語言;在練習中,真實聆聽身體的狀態,必要時調整動作。觀察自己的想法、言語與行動如何在生活裡留下痕跡。

二、 Niyama精進:向內的自我修持

raw-image

若說制戒是向外的準則,那麼精進則是向內的修行,支持我們建立清晰、穩定與和平的內在狀態。

五項原則:

  • Saucha淨化:保持身心與生活的清潔
  • Santosha知足:在當下找到滿足
  • Tapas精進:持續的紀律與努力
  • Svadhyaya自省:透過學習與反思認識自己
  • Ishvarapranidhana奉獻:臣服於更大的力量或秩序

👉日常實踐:清晨花幾分鐘書寫日記,檢視今日的身心狀態。這份自我觀照,能幫助我們在一天的選擇中,帶來更多清晰與自我善待。

三、Asana體位法:身體的練習

raw-image

這是大多數人踏入瑜珈的起點。體位法不僅強化肌力與柔軟度,更是訓練臨在的方式,並為內在修持奠定基礎。

👉日常實踐:每次練習時,把個別動作視為「與身體的對話」,而不是單純表演。關注呼吸、排列與細微感受,探索哪裡能放鬆,哪裡能停留。

四、 Pranayama調息:呼吸的藝術

raw-image

呼吸是身心的橋樑。透過調息,我們學會安定神經系統、拓展覺知,並連結生命能量(Prana)。

👉日常實踐:在會議前或壓力高漲時,試試「三段式呼吸」。慢慢吸氣至腹部、肋骨、胸腔,再依序吐氣。短短幾輪,就能帶來清晰與安定。

五、 Pratyahara 制感:收攝感官

raw-image

制感不是隔絕世界,而是學會不被外界刺激給牽著走。能幫助我們在紛擾中回到中心。

👉日常實踐:抽離螢幕幾分鐘,閉上眼睛,單純感受呼吸與周遭聲音,而不去評價。感受這種小而有力的「回心」練習。

六、Dharana專注:心的定錨

raw-image

專注是一種將心錨定於單一目標的能力,無論是呼吸、咒語或燭光。能鍛鍊我們專心,減少混亂,並為有效的冥想鋪路。

👉日常實踐:選一個簡單的心咒,如「我在這裡」或「放下」。當心念飄走時,溫柔地帶回到咒語上。

七、Dhyana禪定:無為的覺知

raw-image

當專注成為連續的流動,就進入了禪定。不是完全「清空思緒」,而是回到純然的臨在。

👉日常實踐:每天找個片刻靜坐,不必控制或追求特定狀態,只是單純地「在場」,觀照念頭的升起與消散。

八、Samadhi三摩地:合一的境界

raw-image

八肢分法的最終階段,是合一的體驗。

在這裡,自我與世界的界線模糊,心靈進入某種深沉的平靜與清明當中。

三摩地或許聽起來十分遙遠,但其實生活中那些「完全沉浸」的瞬間,無論是大自然裡的寧靜、舞動時的忘我、或心靈被觸動的片刻,其實都像是三摩地的一道微光。

👉日常實踐:回想某次你全然投入、完全臨在的經驗。那或許不是傳統意義的三摩地,卻能提醒我們:瑜珈的終極目的,是與一切連結

九、編輯偷偷說

raw-image
八肢瑜珈其實就是日常裡的瑜珈。

瑜珈並不是要我們逃離日常,而是邀請我們嘗試把日常活得更完整。

八肢分法為我們指引方向,而每一步實踐,都將由自己走出。

 

你可能也有興趣:

延伸閱讀 >> 🎨顏色心理學:你的瑜珈墊藏著什麼秘密?

延伸閱讀 >> 百餘條尾巴,搖出簡媽媽二十年的堅持

延伸閱讀 >> Katie與Yoga Vibes的故事|瑜日特派員專訪

延伸閱讀 >> 給練習一點新的顏色瞧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PERNEXT 瑜珈生活誌
9會員
121內容數
從運動產品的專業角度出發,豐富妳的瑜珈知識庫,瑜珈旅程從這開始。
2025/09/23
 當季節轉換、心境變化,換上一張新的墊子或鋪巾,就像替生活重新調色。這一次,Manduka 為瑜人帶來了多款新品與新色,讓每一段練習,都能更自在、更有風格。
Thumbnail
2025/09/23
 當季節轉換、心境變化,換上一張新的墊子或鋪巾,就像替生活重新調色。這一次,Manduka 為瑜人帶來了多款新品與新色,讓每一段練習,都能更自在、更有風格。
Thumbnail
2025/09/18
你有沒有發現,每次走進練習空間時,氣氛會因為「顏色」而改變? 柔和的米色讓人心情放鬆;亮眼的黃色瞬間帶來活力;深藍色的墊子則像是冷靜溫柔的依靠。 顏色其實是一種「無聲的語言」,在潛意識中悄悄影響著我們的情緒、專注力,甚至呼吸的節奏。在瑜珈裡,呼吸、姿勢、空間氛圍缺一不可,而顏色,或許是那股隱形卻
Thumbnail
2025/09/18
你有沒有發現,每次走進練習空間時,氣氛會因為「顏色」而改變? 柔和的米色讓人心情放鬆;亮眼的黃色瞬間帶來活力;深藍色的墊子則像是冷靜溫柔的依靠。 顏色其實是一種「無聲的語言」,在潛意識中悄悄影響著我們的情緒、專注力,甚至呼吸的節奏。在瑜珈裡,呼吸、姿勢、空間氛圍缺一不可,而顏色,或許是那股隱形卻
Thumbnail
2025/09/17
從一場偶然的瑜珈課開始,Katie 找到身心平衡的力量,也在這條路上走出屬於自己的教室——Yoga Vibes。
Thumbnail
2025/09/17
從一場偶然的瑜珈課開始,Katie 找到身心平衡的力量,也在這條路上走出屬於自己的教室——Yoga Vibes。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瑜伽作為一種身心靈療癒的活動,強調透過不斷的自我練習來達到全人健康。作者分享了在忙碌生活中如何藉由瑜伽來調節情緒和身體狀態,並推薦了一本名為《瑜伽療心室》的書籍,指出書中的方法能幫助讀者認識自我、設定界限及建立健康的生活習慣,以改善心理健康和生活質量。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瑜伽作為一種身心靈療癒的活動,強調透過不斷的自我練習來達到全人健康。作者分享了在忙碌生活中如何藉由瑜伽來調節情緒和身體狀態,並推薦了一本名為《瑜伽療心室》的書籍,指出書中的方法能幫助讀者認識自我、設定界限及建立健康的生活習慣,以改善心理健康和生活質量。
Thumbnail
在這個快節奏且充滿挑戰的現代生活中,追求身心靈的平衡成為了許多人的共同心願。而瑜珈輪(Yoga Wheel)作為一種相對新穎但卻極具效益的瑜珈工具,正在迅速地走進人們的生活,成為練習者探索更深層次瑜珈境界的良伴。
Thumbnail
在這個快節奏且充滿挑戰的現代生活中,追求身心靈的平衡成為了許多人的共同心願。而瑜珈輪(Yoga Wheel)作為一種相對新穎但卻極具效益的瑜珈工具,正在迅速地走進人們的生活,成為練習者探索更深層次瑜珈境界的良伴。
Thumbnail
感受身體的訊號,讓自己的身心找到平衡。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跟著身體的感受,放輕鬆的過程,透過瑜伽和運動,找到內心的自在,樂在其中。
Thumbnail
感受身體的訊號,讓自己的身心找到平衡。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跟著身體的感受,放輕鬆的過程,透過瑜伽和運動,找到內心的自在,樂在其中。
Thumbnail
所謂修身養性,或許這也是其中一環。不牽連、不過度,隨著一個一個瑜珈動作,感謝這個容納我們的空間,包容一切伸展,也涵括輕鬆的笑語或低落的汗珠,好的累的,一概承受。
Thumbnail
所謂修身養性,或許這也是其中一環。不牽連、不過度,隨著一個一個瑜珈動作,感謝這個容納我們的空間,包容一切伸展,也涵括輕鬆的笑語或低落的汗珠,好的累的,一概承受。
Thumbnail
瑜珈課總是能讓我看到更多,不同於以往對於世界的探索,更多的是對內的自我審視。例如引言,是真切地感受到身體的實物與內部的每個環節,以及各項的身體素質,是息息相關的。能不能做到某些動作、能持續多久,如同木桶效應,終究是取決於木板最低的一個邊。綜合性的自我成長,或許才能支撐起更大的願景。
Thumbnail
瑜珈課總是能讓我看到更多,不同於以往對於世界的探索,更多的是對內的自我審視。例如引言,是真切地感受到身體的實物與內部的每個環節,以及各項的身體素質,是息息相關的。能不能做到某些動作、能持續多久,如同木桶效應,終究是取決於木板最低的一個邊。綜合性的自我成長,或許才能支撐起更大的願景。
Thumbnail
喜歡瑜珈,是真正的專注。還搞不清楚太多姿勢的名稱,隨著老師的口令,左腳右腳、點地抬起,身體嘗試從未做過的動作,延展的、痠痛的,是已知脆弱無力的舊傷部位,或從未動用過的肌群,在自己的極限內,緩緩復健也好、開拓未知也有,一點一點探索藏在身體裡的更多可能性,覺知自己並不是真的那麼認識自己,即使是物理層面上
Thumbnail
喜歡瑜珈,是真正的專注。還搞不清楚太多姿勢的名稱,隨著老師的口令,左腳右腳、點地抬起,身體嘗試從未做過的動作,延展的、痠痛的,是已知脆弱無力的舊傷部位,或從未動用過的肌群,在自己的極限內,緩緩復健也好、開拓未知也有,一點一點探索藏在身體裡的更多可能性,覺知自己並不是真的那麼認識自己,即使是物理層面上
Thumbnail
練瑜伽不衝突練重訓。要定義清楚瑜伽和重訓的目標,需要找到好的老師或教練。另外,要先了解練習背後的基本邏輯以及自己的目的,才知道如何選擇自己適合的模式。找到適合自己的平衡。
Thumbnail
練瑜伽不衝突練重訓。要定義清楚瑜伽和重訓的目標,需要找到好的老師或教練。另外,要先了解練習背後的基本邏輯以及自己的目的,才知道如何選擇自己適合的模式。找到適合自己的平衡。
Thumbnail
一提到瑜珈的體位法練習,多數人聯想到的可能是提升靈活度、肌肉力量……等身體方面的素質,不過體位法的效用並不僅於此。在瑜珈療癒 (Yoga Therapy) 的應用中,我們時常把體位法練習作為建立「內在資源」(Inner Resources) 的一種方式,以及提升心理認知層面的「自我效能」。
Thumbnail
一提到瑜珈的體位法練習,多數人聯想到的可能是提升靈活度、肌肉力量……等身體方面的素質,不過體位法的效用並不僅於此。在瑜珈療癒 (Yoga Therapy) 的應用中,我們時常把體位法練習作為建立「內在資源」(Inner Resources) 的一種方式,以及提升心理認知層面的「自我效能」。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