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往往會對那些做著自己不敢做的事情的人,產生最強烈的情緒反應。
當某人決定裸辭去追求夢想時,最激烈反對的通常不是陌生人,而是那些同樣渴望自由但不敢邁出這一步的朋友。當某人選擇不走傳統路線時,最焦慮的往往是那些一直按部就班生活,內心卻充滿疑問的人。這種現象背後有一套精巧的心理機制。當我們看到別人做出勇敢選擇時,會不可避免地面對自己內心的聲音:「我為什麼沒有這樣做?」、「我是不是錯過了什麼?」、「我是否太膽小了?」這些問題太過尖銳,所以大腦會啟動保護機制,將焦點從自我反思轉移到對他人的批判上。
「他這樣做太不負責任了」比「我為什麼沒有勇氣這樣做」要好接受得多。「她一定會後悔的」比「我是否應該重新考慮我的選擇」要安全得多。
批評成了一種心理防禦,用來保護既有的選擇和舒適圈。
真正有趣的是,最尖銳的批評往往來自那些與我們最相似的人。因為他們能夠清楚看到我們正在做的事情對他們而言也是可能的,這種可能性讓他們感受到威脅。一個從未想過創業的人不會對你的創業計劃有太大反應,但一個一直在考慮創業卻遲遲不敢行動的人,可能會用盡各種理由告訴你這是個糟糕的想法。
這種現象在各個領域都存在。藝術家面對的最大阻力往往來自那些內心也有藝術夢想但選擇了「更安全」、「更穩定」道路的人。決定不生小孩的夫妻會被那些對育兒感到疲憊但不敢承認的父母質疑。
理解這個機制並不是要我們變得冷漠或高傲,而是要幫助我們培養一種更清晰的判斷力。當面對批評時,我們可以問自己幾個問題:這個批評是基於對我情況的真實了解,還是基於對方的內在恐懼?這個人是否因為我的選擇而感到自己的選擇受到了質疑?
真正有建設性的批評通常具有幾個特質:它來自於愛和關心,而不是恐懼和威脅感;它基於對具體情況的了解,而不是一般性的假設;它提供替代方案,而不只是否定;它尊重你做決定的能力,而不是試圖替你做決定。
掌握這種分辨能力後,我們就能更好地過濾外界的聲音。那些源於恐懼的批評不必過度在意,因為它們說的是批評者的故事,而不是你的故事。而那些真正有價值的建議,通常來自於那些要麼走過相似道路,要麼來自真正關心你的人。
每個人都必須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別人的恐懼不應該成為我們人生的導航系統,就像我們的選擇也不應該成為別人恐懼的觸發點。
-
10 月 26 日
有些人的批評反映的是他們的恐懼,而不是你的現實。
Some people's criticism reflects their fears, not your realit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