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是系列文章的第三篇:紀錄遠端工作至今的心態。
前兩篇的連結也附上提供給需要的讀者參考—從針織設計到品牌打造:我的遠端工作半年記 、從針織設計到品牌打造:市場分析篇

「忙碌=價值」?
剛開始不太有工作的實感,會跟身邊的人開玩笑說自己是「薪水小偷」。
為什麼會這樣說呢?我的作息大概是—8點多起床➜遛狗➜上菜市場/吃早餐➜寫書法➜工作➜吃午餐➜工作➜運動/遛狗➜煮晚餐➜晚餐後耍廢休息。

兩者的落差讓我產生些許的愧疚感,懷疑自己是不是過於悠哉?
來自「未來的焦慮」
每晚的靈魂拷問: 對抗睡前悲觀漩渦
加上我容易為「還沒發生的將來」焦慮,睡前想到「會不會我的設計超爛」、「我會不會停止進步」、「如果品牌失敗了怎辦」,陷入悲觀的漩渦裡,睡意被捲走而失眠。
然後我不服輸的個性想要「控制可能會發生的將來」,現在回想在某些時刻用力過猛。例如每一到兩週準備PPT跟老闆提案、每個月狂畫設計稿。
然而,老闆也有自己的步調。我忘了做品牌不是單打獨鬥,應該是團隊合作。有熱忱很好,但如果變成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就不好了。
我應該要學習放下「忙碌=產出」、「忙碌=價值」那種無效的心態。

開發的時效與妥協矛盾
遠端工作也很考驗溝通技巧,面對面溝通效率還是高很多,但遠端工作不用做無效社交還是爽啊!我認為溝通無論什麼形式還是建立在真誠跟就事論事,這點自認做得還不錯。
目前碰到的困難是在時效,例如這次開發進度延重大delay,我認為我的立場不該介入生產規劃,只能換個方式問老闆有考慮將品牌延後上線嗎?即使老闆同意延後,仍像趕鴨子上架,有什麼款式出來就先拍照再說。
這讓我內心很矛盾,能理解工廠在轉型階段會有陣痛期,但又不想對自己的設計妥協。不是指我的設計是最棒、神聖不可改動的。而是應該要對消費者負責,要有最基本的底線,如對尺寸和品質的要求。
開發的步驟、與新同事的工作步調現在仍在磨合期,長期發展來看希望後面能訂立系統化的流程。目前只能先見招拆招了,會影響到品質的地方我還是要勇敢地提出。
不斷拓寬的邊界:如何定義我的多重宇宙
做選擇前,我常常會問自己「值不值得」。在跟人交往時用這個法則聽起來很現實,然而它可幫助我建立自己的邊界。
之前幾篇提到我的工作除了設計衣服,還幫老闆設計名片、重新設計LOGO、主標…等。現在又多了一個職務—造型。這讓我腦內的「驚驚」又掌握了情緒的主導權。

雖然我很喜歡時尚,但不認為自己能夠勝任做造型。對我來說造型師是一門專業,能夠影響商品的銷量。例如Lotta Volkova形塑miu miu的風格,成功為品牌帶來流量。但這段話應該不在直男老闆的理解範圍內,而且品牌創始之初也沒餘裕多請專業造型師。

出自Lotta Volkova之手的miumiu 2022春夏的形象照,這季讓我印象很深刻
換個角度想,能有不同經歷也挺有趣的(雖然薪水不會多一份就是了)。而且對建立品牌的調性和風格也有幫助吧。
職務增加如何打開我的觀察點?
也因為新增了工作需求,讓我瀏覽品牌網站,蒐集靈感時又多了不同的觀察點:
- 上班族時期:看上新款式如何配色、有什麼設計
- 遠端做設計:除了看設計,也會觀察模特的身形與衣服尺寸、在該月份用了什麼紗線成分、上新的色系怎麼安排。就連看影集看到好看的衣服都要暫停截圖
- 做設計+造型:觀察其他品牌或網紅搭配邏輯、現在流行什麼鞋包啊?、模特兒的妝髮
為了搭配造型,有了觀摩大陸攝影棚環境的機會,也能直接與模特互動,這個經驗挺好玩的。如果有人有興趣,可以再另發篇文章分享。
「值不值得」的法則 — 用現實切割麻煩,還是擁抱冒險?
除了做設計、造型,還要兼做業務準備明年去英國參展推廣品牌。如果用薪資的報酬「值不值得」來看,怕麻煩的性格加乘下會讓我產生抗拒的心態。
但也許某部分的我也是期待冒險精神的,讓一成不變的生活增加了變數,會讓我有種refresh的感覺,也是挺有趣的。能換取到的經驗、接觸不同的人群,擴展自己的視野來說—是超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