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緣起
試想,你走進一家公司,滿懷期待地開始第一天。心裡暗自想著:新的環境、新的機會,或許會有人熱情迎接,給你一個笑容、一句「歡迎加入」。可現實卻像潑冷水—沒有人起身、沒有人引導。辦公桌孤零零地被推到牆角,像是一個被刻意切割出的邊境。
電腦開機,螢幕上的桌面乾淨得不像話,沒有任何設定檔,甚至連「如何登入內網」的說明都沒有。你小心翼翼地抬頭,看看周遭同事,想找個眼神接觸的機會。結果看到的只有一雙雙埋進螢幕的眼睛、耳機罩住的耳朵。那一刻,你感覺自己不是被忽視,而是徹底透明。鼓起勇氣問一句:「不好意思,這個要怎麼登入?」結果對方頭也不抬,嘴裡蹦出一句:「自己摸就好。」聲音乾淨俐落,沒有刁難,卻冷到骨子裡。
這不是惡意,不是霸凌,甚至不是冷眼。它更像一種「無人照管的空氣」。
空氣本該滋養你,卻帶著細小的毒塵。吸一口沒事,吸十口還能忍,但每天都在吸,心肺就會漸漸塌陷。你或許會安慰自己:「至少沒人針對我吧。」可這正是毒的可怕—它不是一刀見血,而是慢性滲透。

冷漠只是起點。再往下,你會看到小圈圈、隱性派系在辦公室裡竄動,彷彿誰跟誰喝咖啡就決定了資源分配;再往下,語言開始變尖銳,會議裡出現冷嘲熱諷;再下去,制度會成為壓迫工具,KPI、規章都被設計成剝削的鎖鏈;等到毒走到最深處,就是赤裸裸的惡意剝削,拖欠薪水、性騷擾被掩蓋、甚至逼迫員工去承擔違法風險。
從「沒人理你」到「有人利用你」,整個過程不是突變,而是層層滑落。最可怕的,不是最尖銳的惡意,而是上層那種「看似正常」的冷淡。因為冷漠就是溫床,它讓派系合理、讓羞辱常態、讓壓迫制度化,最後養出徹底的剝削。
那麼,問題來了:該怎麼解毒?有人以為大刀一揮,換掉幾個主管、砍掉幾條規章,事情就能結束。這樣的想法,就像對癌症吃止痛藥一樣。止痛能暫時不痛,但病灶還在。真正的解毒,不是一次性大掃除,而是慢慢滲透,把組織的免疫力養回來。
這就是 DEI 的角色:
- Diversity(多樣性),讓不同的人能進來,打破同質化的悶壓空氣;
- Equity(公平性),承認起點不同,調整資源,讓遊戲規則不再偏袒;
- Inclusion(共融性),確保每個人不只是「在場」,而是真正能發聲、能影響,感覺自己被需要。
DEI 不是一顆馬上止痛的藥丸,而是一副長期的處方。它會一點一滴清理血液,把隱藏的毒素帶走,讓免疫系統重新運作。因為職場的毒是慢性的,所以解藥也必須是持續性的。
所以在討論 DEI 為什麼能成為「有毒職場的解毒劑」之前,我們需要先得把「毒」的全貌說清楚。
很多人以為職場的毒只有最極端的樣子:拖欠薪水、性騷擾、公開霸凌。這些確實最顯眼,但往往也最快被爆料、被輿論壓制、被法律擊中。真正讓人最難逃脫的,其實是那些不會立刻致命,卻長期消磨人性的隱性毒素。它可能藏在沉默的冷漠裡,藏在暗地裡的小圈圈,藏在一句看似玩笑的語言,甚至藏在看似合理的績效制度背後。這些日常毒素,才是把整個組織慢慢推向崩壞的根源。
逆金字塔模型的五層毒性:從冷漠到惡意
這個模型要顛倒來看,不是「往上越毒」,而是「往下越毒」。最寬廣的第一層,是幾乎所有人都可能遇到的「冷漠正常化」;而最尖銳的第五層,就是赤裸裸讓人身心俱毀的「惡意剝削」。走下去的過程,就像進入一棟地下建築,每下一層,空氣就更稀薄、壓力更強烈。
第一層:冷漠正常化
這是毒的入口,也是最容易被合理化的一層。
公司表面一切正常:沒有爭吵,沒有人在走廊大聲怒罵,甚至你會以為「至少這裡秩序井然」。但在這種表面秩序底下,卻是缺乏人情味的冷漠氛圍。新人第一天報到,沒人帶,沒人介紹流程。要問問題,只得到一句「自己摸就好」。同事之間沒有敵意,卻也不會伸出手。
這種冷漠很像空氣污染。吸一口沒事,吸十口還能忍,但每天吸,心肺就會慢慢出問題。員工起初也許還能安慰自己:「至少沒人針對我吧。」可日子久了,他們開始失去熱情,不再對工作有期待。忠誠度掉到谷底,只要市場上出現更好的選擇,他們就會轉身離開。
文化變得越來越冷,像一台只剩下齒輪的機器。大家彼此都在「做事」,但不再「做人」。會議裡,沒有人會打斷你,但也沒有人真正聆聽。茶水間永遠冷清,甚至連「早安」都逐漸消失。這種環境,短期看似無害,因為沒有衝突;長期卻最致命,因為它慢慢磨掉人對組織的歸屬感。
第二層:隱性派系
當冷漠變成常態,小圈圈自然會長出來。
因為缺乏真實的連結,人們開始尋找「安全感」與「歸屬感」,結果不是落在整個組織,而是收縮在小團體。這些派系未必公開存在,卻在各種細節裡顯現:誰跟誰常常吃午餐,誰總是坐在會議室同一邊,誰的意見比較容易被回應。
升遷與獎勵不再看能力,而是看關係。跟主管走得近的人,專案永遠先分到資源;忠心耿耿卻沒有「靠山」的員工,再怎麼努力,也只能當背景板。派系內部可能很溫暖,但對局外人就是冰牆一堵。你會發現,那些真正有能力的人開始被邊緣化,久了不是選擇沉默,就是被逼著加入某個派系來確保生存。
這樣的職場,信任感會全面崩壞。大家合作表面看起來還行,但實際上已經變成各派系在角力。開會時點頭稱是,散會後卻各自運作,暗地裡互相拆台。真正該解決的問題被放一邊,取而代之的是「怎麼不被排擠」的生存策略。政治成了必要技能,做事反而成了副業。
第三層:語言羞辱
當派系已經盤根錯節,下一層的毒會表現在語言上。
語言是最日常卻最致命的工具。一句「你還太嫩」、一聲「這東西丟出去會丟臉」,甚至一個不屑的眼神,就能把一個新人徹底打沉。這些語言傷害常常不帶髒話,卻比髒話更鋒利。
最可怕的是,這些話會被合理化。「我只是直話直說」「這是為你好」「職場本來就不溫柔」。於是,冷嘲熱諷不僅沒被制止,反而變成「文化的一部分」。員工聽久了,就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我真的不夠好?是不是我應該閉嘴比較安全?
結果就是「沉默文化」。大家寧可不說,也不敢冒險提新想法。創意死光,會議上只剩下安全答案。主管看似掌控全場,實際上卻是在扼殺團隊的潛能。久而久之,心理健康全面受損,焦慮、失眠、甚至憂鬱成了職場背後的隱形成本。語言原本應該是溝通與啟發的工具,卻在這一層被徹底扭曲成壓制與羞辱的武器。
第四層:結構壓迫
當語言羞辱已經被內化為「正常」,毒就會進化到制度。
這一層最陰險,因為它戴著「合理」的面具。公司開始設計不可能完成的 KPI,「績效至上」變成口號,但本質是合理化剝削。加班文化被制度化,不加班的人會被貼上「不敬業」的標籤。
這些規則表面上很公平:所有人目標一樣、標準一致。但事實上,它們是「不公平的公平」。市場已經飽和,卻要求業績翻倍;部門人力不足,卻要求交付翻三倍。這樣的制度不是激勵,而是慢慢榨乾員工的健康與生活。
員工在這裡,不再只是做事,而是被「制度化消耗」。過勞、家庭失衡、身心崩潰變成常態。短期看,數字漂亮,股東開心;長期看,人才大量流失,組織陷入斷層。制度看似正義,實際上卻是壓迫的鎖鏈。這時候,毒性已經不是隱藏在空氣裡,而是被明文寫進規章,堂而皇之地合法存在。
第五層:惡意剝削
最底層,也是最尖銳的毒。這裡已經沒有遮掩,只有赤裸裸的惡意。
薪水被拖欠、工時被壓榨,甚至連性騷擾、霸凌事件都被掩蓋或合理化。更可怕的是,公司會直接把違法風險推給基層員工,讓他們去承擔本不該承擔的責任。
這一層已經不是慢性毒,而是急性毒。它會直接擊垮員工的身心,甚至奪走生命。中國 IT 業的「996 福報」就是活生生的案例:早九晚九,一週六天,被高層美化為「拼搏精神」。但實際上,過勞、猝死事件頻繁上演,最後連帶拖垮企業名譽,讓社會信任全面崩解。
這一層的毒,會徹底毀掉職場倫理與人性。它不是讓人冷淡、不是讓人沮喪,而是讓人崩潰。當企業走到這一步,不僅員工會被摧毀,連企業本身也會被反噬。因為這種赤裸的剝削,已經超越組織內部問題,而是直接踩在法律、輿論和社會底線上。最後的結果,只有全面毀滅。
DEI 的逐層解毒對應
有毒職場的逆金字塔,像是一條一路向下的樓梯:一開始只是冷漠,走到最後卻是赤裸的剝削。那麼 DEI 怎麼在這五層裡發揮作用?它不是魔法,不會一夜之間把毒消掉;它比較像是一副長期療程,每一層都有不同的「解毒動作」。
第一層:冷漠正常化 × 共融(Inclusion)
冷漠的本質是「沒有人在乎你」。DEI 的第一劑解藥,就是 共融。這不是辦一次溫馨茶會就能解決,而是要把日常互動設計好。
共融意味著「讓人被看見」。新人報到時,不只是丟一份文件,而是有清楚的引導,甚至安排 buddy system(職場夥伴制),讓新員工有人能問。會議裡,不只是聽得見大聲的人,而是設計不同的發言方式,例如先匿名寫下意見,再開放分享。文化裡,也要允許「多元的存在感」,讓安靜的人也能有位置,而不是默默被忽略。
當「被看見」成為常態,冷漠的毒性就被稀釋了。因為歸屬感一旦建立,空氣就不再冷冰冰。
第二層:隱性派系 × 公平(Equity)
派系的毒來自於「不透明」。升遷靠的是小圈圈,資源分配靠的是老闆心情。這時候,DEI 裡的 公平性 就是最直接的解毒劑。
公平不是「每個人一樣」,而是「根據不同條件給予合理的支持」。舉例來說,升遷流程要公開、標準要明確,不能只看誰和主管喝咖啡;資源分配要透明,不是暗地裡偏袒某個派系。更進一步,還要把多元代表拉進決策圈,讓不同的聲音有機會進入討論。
公平的力量,會讓牆變透明。派系再怎麼運作,也很難抵擋制度上的公開化。當資源分配與升遷的依據被大家看見,派系文化自然會逐漸失去吸引力。
第三層:語言羞辱 × 心理安全(Psychological Safety)
語言羞辱的毒,是每天一點點地割人心。它不一定帶髒話,卻能讓人徹底閉嘴。解毒的方法,就是 心理安全感。這個概念來自哈佛教授 Amy Edmondson,她的研究指出:如果員工不敢承認錯誤、不敢提出意見,那組織就會停滯。
所以,要在文化裡放進「安全的語境」。不是不能批評,而是批評要針對行為、而不是針對人。會議裡可以設立「no judgment zone」,讓大家在早期討論階段不被酸言酸語打斷。甚至公司要做語言守則,幫大家把「玩笑」和「傷人話」的界線劃清楚。
當員工開始敢講話,不怕被笑、不怕被羞辱,創新才會回來。這時候,語言從武器變回了橋樑。
第四層:結構壓迫 × 公平性審計(Equity Audit)
結構壓迫的毒,最狡猾。因為它掛著「合理」的外衣。KPI 訂得不可能完成,加班文化被制度化,這些都是明文規定,甚至能被高層用漂亮的數字來掩蓋。
DEI 在這裡的作用,就是做 公平性審計。把制度一個一個拆開,檢查它們是不是隱性偏袒了某些群體。比如 KPI 訂得對新人明顯不合理,或某些考核指標只對外向型員工有利,這些都是要調整的。公平性審計的目標,不是降低標準,而是確保遊戲規則合理、達成路徑真實可行。
當制度透明,壓迫就比較難隱身。這樣才能避免組織短期數字漂亮,卻長期人才斷層。
第五層:惡意剝削 × DEI + 法律與制度聯軍
到了最底層,毒性已經赤裸裸。薪水被拖欠、996 被美化成拼搏精神、性騷擾事件被掩蓋。這裡的毒不是靠文化慢慢修,就能馬上解決的。
DEI 在這一層仍有作用,但必須結合 法律、風控與制度監督。文化上,要讓員工敢出聲、不再孤立;制度上,要有通報管道、匿名申訴與第三方調查。更關鍵的是,公司要表明態度:越線就是越線,沒有模糊空間。
DEI 在這一層不是主角,但它能讓員工有安全感,知道「有人會聽見」。當文化支持、制度配合、法律監督一起發揮作用,惡意剝削才會真正難以生存。
冷漠靠共融解、派系靠公平拆、語言靠心理安全抵消、制度靠審計修正、惡意靠制度與文化一起圍堵。
逆金字塔的五層毒性提醒我們:最可怕的不是最底層的惡意剝削,因為那往往會被輿論與法律擊中;真正可怕的是上層那些「看似正常」的冷漠、派系、語言霸凌。它們像慢性毒素,一開始不致命,卻在無聲無息中,把組織推向更深的黑暗。忽視這些輕度毒性,組織就會一路沉淪,直到掉入最尖端的毀滅。而DEI 的價值,就是在每一層都給出相應的解毒方案。它不會一次性清除毒素,但會讓組織的免疫系統慢慢恢復,讓人能重新呼吸到乾淨的空氣。
#以對話引導思考_以論辯形塑觀點
👉歡迎聯繫:世安哥賴帳號 hrfriday2009
《顧問規劃/企業內訓/主管教練/職涯經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