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阿彌陀佛,佛號得力就是伏業,能把一切業伏住,伏令不起作用,這叫帶業往生。

南無華嚴會上佛菩薩
此「普賢行願品講記」是淨空法師於⼀九八六年⼀⽉,在台灣華藏圖書館,華藏大專講座,開講《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的講稿。這次演講,淨空法師特別根據諦閑法師於民國十六年甯波觀宗寺的著作《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輯要疏》,從中抽取出最精華的部份來作詳細的講述。《普賢菩薩行願品》作為淨土五經的其中之一,對我們修學淨土法門是非常寶貴的開示。 此「普賢行願品講記」共三十五卷 : 第一卷 . 二卷 ... 三十五卷。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十四卷
~ 淨空法師講述
請看經文:
【經】何以故。以諸如來尊重法故。以如說行出生諸佛故。若諸菩薩行法供養。則得成就供養如來。如是修行。是真供養故。
【講】這一段為我們解釋法供養的真實義。一切諸佛沒有不尊重法的,為什麼?諸佛之所以能成佛,都是依法修學而成就的,所以諸佛菩薩沒有一個不是弘法利生,法寶之所在就是如來的住處,這是佛在大乘經典裡面常常為我們說的。
「以如說行,出生諸佛故」。佛從那裏來的?佛從修行來的,如法修行,你就能成佛了,他如法修行,他也成佛了,所以這些新的佛,都是從如法修行當中而出生的。
佛願一切眾生個個成佛,快快的成佛,所以對於法就看得特別重了。只要能修法供養,那是真正供養如來。所以諸菩薩們,沒有一個不是積極熱心地在弘揚佛法,為什麼?那就是真正的供養如來。這個意思我們要懂得。
我們今天如何能供養十方如來?你要積極地依教修行,弘法利生。弘法,在前面跟諸位說過,方法非常之多,並不局限在講堂裏面講經這一樁事情,真是方便有多門。自己要用智慧,要隨時隨地都能夠攝受一切眾生,都能夠幫助一切眾生接觸到佛法、理解佛法、修學佛法,全都是屬於法供養,我們要這樣地修,這才是真正的修普賢菩薩的供養大願。
再看下面一段經文:
【經】此廣大最勝供養。
【講】這就是指前面的法供養。
【經】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供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煩惱不可盡故。我此供養亦無有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講】這是總結供養願的一段。我們特別著重就是最勝供養,一定要懂這個理,要懂怎麼個供養法,必須要修學。如果不修供養,也是沒有法子成就的,自己不能成就,也不能夠利益眾生。這一段我們就介紹到此地。
再看下面第四段「懺悔業障願」:
【經】復次善男子。言懺除業障者。
【講】懺悔是修學裡面重要的一個科目。十願前四願,的確是修行的根本,你要是沒有敬心就不能入門;沒有稱揚讚嘆之心,不能去我們的障礙,不能親近善友,不修供養沒福,沒福也不行,都要修福。現在講到要「懺除業障」,因為業障懺除之後,這才成為一個法器,才有資格接受佛法。否則的話,縱然遇到善知識、遇到佛法,自己本身業障太重,遇到了也沒有用,人家給你,你沒有法子接受,所以必須要修懺除業障。
「懺」這個字,是從梵文裡面翻過來的,梵文叫懺摩,意思就是悔過。悔是中國字,所以懺悔是梵華合譯,前面一個是印度話,後面一個是中國字。一般的解釋,懺是發露的意思,就是我們自己所造的罪業絕無隱瞞,露是表露出來,讓大家都知道,大家都看到,大家都見到,我們在造罪業。別人看到了,免不了會責備你、指責你,指責就是消業,業就報掉了。所以罪業要發露,發露很容易就報掉了。
你做的一些善事好事,別讓人知道,為什麼?你要讓人知道了,人家讚嘆一下、恭唯一下,也都報掉了,馬上就報掉沒有了,善就沒有了。現在人造作他相反的,他善事要馬上就報,馬上就得到人家讚嘆,恭唯讚嘆表揚,立刻就報掉了。
惡事隱藏不讓人知道,罪在後頭攢,越攢越多,以後到那裏報呢?到惡道去報。善呢?現世就報掉了;惡,要到來生、到後世、到惡道裡去報。愚癡啊!這是愚人。
聰明的人,惡事現在馬上報掉,報掉就沒有了,罪就沒有了;善事不要讓人知道,所以叫積陰德。陰德就是我做的好事、做的善事,不願意讓人知道,所以人家不曉得,也不會讚嘆,也不會恭唯,也不會表揚你,你這個福德越攢越多,將來福報就大了。說到懺悔,註解裡面諸位自己去看,我跟大家講註解以外的一些意思。
懺悔有三種:
第一種叫伏業懺
實際上,伏業懺就是忍辱的功夫,忍辱功夫得力了,能夠把業障伏住,讓它不起作用,這是一種。罪業實在講太多太多了,這一生所造的就說不盡,不但我們身造的,言語上造的口業,最嚴重的就是意業,心裡面起了一些念頭,一切不善的念頭,不善的造作,統統是罪業;一切自私自利的念頭、造作也全是罪業。
何況我們人不只這一生,我們有前生,前生還有前生,無量劫以來積的這些罪業。佛在經上說過,如果這些罪業,要是有形相的話,那怕它再小,甚至於比微塵更小,無始劫來所造的罪業,盡虛空也容納不下。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不學佛不知道罪業之多,不曉得罪業之重,不知道罪業後果之可怕。明白這個道理之後,才曉得懺悔,是我們修行裡面,最重要的一門課程。
學佛從那裏學起?從懺除業障學起。首先就是要能夠把這些業伏住,伏令不起。用什麼方法?譬如我們現在用念佛法門,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伏業,就能把一切業伏住。真能伏得住了,就是功夫成片。所以叫做帶業往生,業沒有懺除得掉,只是伏住而已。你這一句佛號得力,你對於西方極樂世界信心得力,這個佛號得力。所以,信願行這三個條件有力,把你無始劫以來,以及今生所造這些業障能伏住,叫它不起作用,不起現行,現行就是作用,雖有,不起作用,這叫帶業往生。
第二種叫轉業
能把業轉過來。轉業比前面伏的,那就要高明了,轉也有斷的意思,轉變了,也就是把這個業障斷掉了。這個要用念佛功夫來說,就是事一心不亂,事一心不亂是斷見思煩惱。功夫成片是伏見思煩惱,像石頭壓草一樣,壓住了,沒有斷根。到事一心,那就永遠不起了,見思煩惱永遠不起了。不但不起,而且能夠把它轉變為善了。怎麼會轉變?這就是你用智慧去運用它,它不但不作惡業,它能夠利益一切眾生。
這個事情,也許諸位乍聽不太明白這意思,我舉個例子給諸位說。譬如一個人做小偷,他做了多少年小偷,很有經驗,偷東西本事很高,造罪業。現在一下後悔了,曉得自己錯了,不但以後不再偷盜,他去當警察去了,專門捉小偷。捉小偷,因為他很有經驗,他把自己做小偷的本事再來捉小偷,保護大家的治安,保護大家的生命財產,他就變成無量功德了,他可以轉。
轉就是這種意思,真是轉惡為善,它能夠轉業,那一轉變,就變成無量的功德。所以佛在經上常講「煩惱即菩提」,迷的時候它是煩惱,覺悟之後煩惱就是菩提。
所以善惡真的講沒有標準,善惡沒有標準,標準是從迷悟當中分,悟了的時候惡也是善,迷了的時候往往善都是惡,因為它後果不好。這是我們要懂得第二種的懺,就是轉業懺,轉業懺決定不墮惡道。
第三種更高叫滅業懺
那是智慧現前了。以念佛法門來說,要念到理一心不亂,不但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煩惱也沒有了,無明也破了一分了,所謂破無明見本性,這時候業才能夠滅。好像註解裡面,末後一行裡頭所說的,在三十二面第五行最後一句:
【疏】理懺,如普賢觀經云 : 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眾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
【講】就是大徹大悟之後,業才能滅得了。昨天也跟諸位說,滅罪心地,清淨光明完全顯露,可是在事上還是有,像佛成佛之後,他還有些果報,這個講定業,佛都不能免。但這種現象現前,佛也表示有頭痛的事情,他頭真的痛不痛?他真的不痛,那是示現。
他有特別的用意,佛那裏會受果報!特別用意就是告訴我們,惡業決定不能造。還有就是決定不能殺生,殺生欠人是命債,將來總要還的;非法之財,決定不能取,取了之後,你欠人的錢一定要還錢,欠命決定要還命。你這一世逃過了,你來世逃不過,來世逃過了,後世逃不過,生生世世,這個債務決定要還。
所以不要想著,我佔了別人便宜,這是我聰明他愚笨,沒這個道理的。你今生佔了他的,來生還要被人家佔你的便宜,沒有辦法的事情,一飲一啄決定是避免不了的,它有果報的,因緣果報絲毫不爽。通達三世因果,他對於自己造作就謹慎了,決定不造惡業。
所以滅業懺,罪業就好比黑暗,智慧好比是燈明,不怕黑暗久遠,所謂千年暗室,你隨時點一盞燈就照明了。這個意思就告訴我們,無始劫以來所造無量無邊的罪業,怕的是你智慧不開,智慧開了,統統照破了,這個業才能滅得了。
在懺悔方法上講有兩種,一種叫事懺,一種叫理懺,這是有事有理。事,是在事相上,佛在一切經戒裡頭告訴我們,如果犯遮罪,可以作法懺悔。什麼叫遮罪?罪有兩大類,就是遮罪與性罪。性罪不管你受不受戒,你造作了都是罪。遮罪,你是受了戒犯了戒,這才有罪,你要沒有受這個戒,你犯沒有罪,那個叫遮罪。
譬如五戒裡面,前面四條是性罪,不管你受不受戒,你犯了都有罪,不能說我沒有受過戒,我犯了就沒有罪,這講不通的,那是性罪,殺盜淫妄這是性罪,不管你受戒不受戒。
第五條是飲酒,你不受戒,你飲酒不犯罪;但是你受了五戒,不飲酒這條,那你飲酒你就有罪了。但是飲酒,這叫做遮罪,遮罪可以事懺,像戒律裡面屬於遮罪的也很多,有很多條,所謂遮就是預防,是一種防範的意思。
酒為什麼也列在重戒之一?你看看凡是犯殺盜淫妄的,與酒都有關係,酒醉亂性,自己控制不了自己,才去犯性罪;他要不飲酒,保持頭腦清醒,有的時候他就不會犯這些罪。所以酒戒是預防的,酒本身沒有罪,怕你喝醉了以後犯別的戒,是這個意思,所以它列入重戒,道理在此地。
那麼做法就是發露懺悔,就是決定不隱瞞,在佛法裏面講做羯磨,就是大眾僧在一起的時候,你自己把你自己的過失說出來,受大家的責備,下一次不能再做,用這種方法來懺除自己的業障。如果是犯性罪,這就重了。性罪,一定要起行。起行有兩種,要用修行的功夫上來懺,功夫裡面也分事理兩種,但這兩種最好統統都有。在事懺這方面,不但是要發露,不像遮罪,遮罪一發露的時候,你以後不做就可以了,就沒有事情了。
性罪發露之後還要性修法,修法裏面最常用的就是拜佛,譬如說定一個時期,或者定七天,或者是定三七二十一天,每一天拜三千拜佛,用這種方法來求懺悔,所謂是日夜精勤禮十方佛,這是個修懺悔法,這是屬於事。
如果能明理,事與理合起來修,曉得業性,就是罪業的體性,是從無明顛倒生的,清淨心裡面沒有,實實在在沒有,所以罪性本空。這是大乘菩薩的懺悔法,可是他的心是真正達到了清淨。事懺除末,理懺是拔根,才能將罪業的根本拔除。但是理懺必須要見性,罪業才能除得掉,如果不見性不行,不見性沒有用處的。

「煩惱即菩提」,你迷的時候它是煩惱,覺悟之後煩惱就是菩提。
見性與不見性如何區別?我們怎麼曉得?細說很難,也不是我們的境界。我們從最粗的相來說,見性的人沒有我執、沒有法執。我們想想,我們有沒有我執、有沒有法執?如果還有我執、還有法執,那我們決定沒有見性。
或者你說: 我見性了,我開悟了!你們想想有沒有開悟?有沒有見性?還有個我在,他怎麼會開悟怎麼會見性呢?沒有,真正開悟見性的人無我,這是一個最粗淺的區別方法,這是對我們自己來講的,我們自己究竟到什麼樣的程度,自己要知道。
尤其在今天,那個妖魔鬼怪欺騙人的把戲很多,決定不要上他的當。他把你找去,你跟他學幾個禮拜,或者他教你參禪,教你打坐,教你念咒,念個七、八天,他來給你受記: 你明心見性了,你開悟了。你自己真的以為我被某人授過記,我已經開悟了。你想想,你還有我,還有人,還有是非,那是人家欺騙你的,不是真的。
像我昨天告訴你們的,洛杉磯有五個人,不知道那個上師給他授記,他們已經是大徹大悟了,他們跑來問我,所以我就斷定他們沒有開悟,為什麼?我說我沒有開悟,你們跑來問我,要我給你們印證,那你們一定沒有開悟。我沒有開悟,我給你們印證絕對沒有開悟。騙人的!騙人的事情太多太多了,千萬別上當,自己還有是非人我,是凡夫,開悟了是菩薩。所以我們自己一定要曉得事實的真相。
如果講到事理雙懺,古德曾經教給我們有十種,就是要能夠通達明瞭逆順的十種心。
首先要懺除順生死的十種心,要真正把它捨離掉。這十種心,順、逆十心,慈舟法師《普賢行願品親聞記》有,諸位好好地去研究,因為他那裡面有許多註解,我們這個註解沒有,可以把它合起來看。
第一種就是身見心,把這個身當作是自己,當作我,這個是所有一切凡夫,六道凡夫個個都是這樣的。
我,身是我,這個見解是個錯誤。如果身不是我,那你又恐懼了、恐慌了,身不是我,我在那裏?我沒有著落了。一切凡夫都是把這個身當作我。身是不是我?嚴格地講,身是我的一部分,身不是我的本體,身是我所有的一部分,就好像衣服,這衣服是我所有的,這個身是我所有,不是我,是我所有。
我所有不是我,因為我所有可以捨掉的。我呢?不能捨掉。我所有可以捨掉,我所有可以常常換,所以我們這個身體在六道,生生世世在換身體,這身體壞了再換一個。
如果說我,我不能換!我所有的可以換,就像我的衣服穿破了不要了,再做一件新的,要明白這個道理。我有沒有?我是真有,你看證到如來果地上的時候,常、樂、我、淨四淨德,有真我。我們今天迷失了真我,把我所有的身分當作我,這就叫身見,這是第一個錯誤的見解,無量無邊的煩惱都從這個錯誤見解發生。
所以小乘須陀洹,這叫入流,入聖人之流。他有什麼本事?他就是知道這樁事情,把這個見解捨掉了,知道這個身不是我,是我所而已,身見破了。身見破了,八十八品見惑才能斷掉,雖然不出三界,絕不墮三惡道,所以稱之為聖人,天上人間七次往來必定證阿羅漢果,在大乘圓教裡面,初信位的菩薩就是這個境界。
我們今天在圓教講,菩薩位次是初信,我們都沒有資格,初信要破身見的,不破身見不能算初信。所以《華嚴經》裡五十一個等級最低的是初信位,我們都不夠資格,我們都差得很遠。在藏教裡面來講,初信位差不多,我們可以夠資格,那就等於是幼稚園的小小班,這個勉強,行。圓教的初信位我們沒有資格,圓教的初信位相當於藏教裡面四果裡頭的初果,初果須陀洹跟那個是相等的。這是第一個,身見,有身見才有生死輪迴,這是我們要曉得的,要明瞭的。
第二條順生死的我見心,就是你內有煩惱,外面又碰到了惡緣,使你的煩惱加深,使你的造業是越來越嚴重,內是煩惱,外頭是惡緣。
惡緣,這個惡也把它認清楚,外面一些惡人惡事你遇到了,你心裡不高興,生瞋恚了,那是惡,這是你不大願意遇到的。外面有很好,你很喜歡的,叫你貪愛,叫你捨不得,還是惡緣。凡是發動你貪瞋癡慢的,都叫做惡緣,內裡面喜、怒、哀、樂、愛、惡、欲,是內裡面的煩惱,外面凡是能勾引起你喜怒哀樂的,統統是惡緣。
菩薩的心是清淨心,是不動心。外頭一接觸境界就勾引,心就動了,不管你是喜歡也好,發怒也好,你心動了,那統統叫惡緣。所以惡緣就太多太多了。善緣只有一種,那是佛菩薩、善友,這個是善緣,他把真相給你點醒,給你點破。所以唯有佛菩薩是善友,這個要知道。
嚴格講起來,連諸天、小乘羅漢都不能算善友,為什麼?小乘法執沒破,雖然三界之內的生死輪迴沒有了,三界之外還有變易生死,所以真正的善友是佛菩薩,這是我們一定要明瞭的,知道外面惡緣之多。
但是實際上外面的緣,嚴格地來講沒有善惡。我們內心有煩惱,遇到緣,心有所感動,外頭的緣統統是惡;如果我們內心清淨,連到外面一切緣,我們不為它所動,外面的緣統統是善緣。可見得外緣沒有善惡,善惡是你自己心裡變現出來的,果然你要能夠做到外不取相,內不動心,所有外緣統統是諸佛。
所以,佛眼睛裡看一切眾生,都是諸佛,菩薩眼睛看一切眾生,都是菩薩,道理就在此地。這也是大經裡頭,常常給我們開示的「境隨心轉」,外面境界是隨我們心轉,我們以煩惱心看外面境界,外面境界統統是惡緣;我們以清淨心看外面境界,外面境界統統是善緣。
提婆達多,我們在經上常常看到的,是釋迦牟尼佛的怨家對頭,生生世世的怨家,專門找他麻煩。可是釋迦牟尼佛眼睛當中的提婆達多是佛,是大善知識,釋迦牟尼佛說,如果沒有提婆達多,他不能成佛,他不能這麼快地成佛,他成佛,是得力於提婆達多的幫助,為什麼?提婆達多考驗他。
你們在《金剛經》裡面,讀到的歌利王割截身體,這個故事出在《大涅槃經》裡頭,《大涅槃經》裡面講得詳細,《金剛經》只是引用。那個時候的歌利王是誰?忍辱仙人又是誰?忍辱仙人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前身,他在修菩薩道的時候,專門修忍辱波羅密的時候,那個歌利王,歌利是梵語,翻成我們中國就是惡王,非常的殘忍凶惡,我們一般稱為暴君,不講理的,無道的君王。遇到這個修行人,把他凌遲處死,用刀一片一片把他肉割下來,用這種方法處死他。有沒有罪?沒有罪。那些宮女隨著國王去遊玩的時候,這個仙人在山洞裡面修行,被這些宮女發現了,發現就圍了一群,他給她們說法。
國王一看到這個很生氣,什麼話也不說,就把他凌遲處死。他也沒有做惡事,這是忍辱度的圓滿。那個歌利王是誰?當時是菩薩,遇到這個事情了,不但沒有一點瞋恨的心,而且發大慈悲心,我將來成佛得道之後,一定要先來度他,沒有怨恨心。這個人就是後來的憍陳如尊者,釋迦牟尼成佛了,憍陳如是他的弟子,憍陳如的前身就是歌利王。
所以,你要看看《佛本行經》,他最初度的憍陳那五比丘,過去世都是他的怨家對頭,他是遇到這些人成就他自己的道業,成就他自己忍辱波羅密,成就他自己的慈悲喜捨,成就他自己的無量智慧,定慧都是從這兒修來的。
所以我們現在的人,沒有辦法修行,稍稍遇一點點不如意的事情,他馬上就捨離了,換句話說,經不起考驗。就好像你學校念書一樣,老師一來考試,趕快躲避,不要讓他考,念了十幾年,一次考試都沒有參加過,所以永遠畢不了業。為什麼?怕考試。
其實這些緣就是天天在考你,學佛功夫從那裡練?叫歷事練心,在一切事一切人裡頭去鍛練,練你的定、練你的慧。你遇到境界就捨掉、就跑掉,你怎麼會成就?
釋迦牟尼佛要躲避提婆達多,不是不能躲避,能躲!他為什麼不躲?他正好要藉他來鍛練自己,使自己的道業能早一天成就,這才是真正有智慧,真正聰明!什麼樣的境界,都不需要躲避,對自己決定是有利而無害。你要認為對你是不利,那你大錯特錯,你自己錯了。這就是見解上的錯誤,你內心裡頭有煩惱,有業障,障住你自己。
第三種是隨順生死的嫉妒心。接著前面來的,既然是內有煩惱、外有惡緣,你這善心就減少了,換句話說,凡是行善修善的念頭你少了。不但自己不願意行善,見到別人行善還嫉妒,不喜歡善人,也不喜歡善事。
也許你們聽了: 世間那裡會有這種人?我要說出來,你們馬上就覺悟到了。到這邊來學佛是不是善事?善事。甚至於你家裡還不願意你到這邊來學,這不就很現實的例子嗎?你們今天到那裡去,我們看去電影,去跳舞,去玩,我相信你們有很多父母說很贊成,好,去玩。去學佛,他心裏就不高興了,就不願意你來了。這是什麼?他自己有隨順生死的心,隨順生死的念頭,善惡不能辨別!真正的善他不曉得!那些惡他以為是善,殊不知那些善都是生死的根本、輪迴的根本,顛倒錯亂。
第四種是惡心,就是放縱,所謂縱欲,放縱三業,無惡不作。真有這麼嚴重嗎?想想佛經裡面講的十善業,假如十善業裡頭條條都犯了,那豈不是無惡不作嗎?身,殺盜淫;口,妄語、兩舌、惡口、綺語;心裡面貪瞋癡,這是十惡業。無量無邊的惡業,歸納為這十大類,的確這個十惡業,我們沒有一條不犯,只有輕重而已,那一條沒犯?條條都犯。所以佛給我們講,無惡不作,我們想一想,說得並不過分,真正一反省,真的是如此。
第五種是講廣大惡心,作一小惡,事雖不廣,事雖然做得不多,可是這個心是遍佈的,惡心是遍佈的。
第六種是相續惡心,而這個惡心相續,日夜不斷。我們晚上睡覺作夢,夢中做了幾樁好事?想想看作夢,夢裡頭是做的好事多,還是做的壞事多?你就曉得,作夢也能夠堪驗出,我們這個善與惡,那一個力量強、那一個造作多,可以能夠看得出來。
第七種是覆罪惡心,就是文過飾非,我們造作一些惡業,總想辦法掩飾不讓人知道。
第八種是魯扈抵突,魯是粗魯,就是剛強、粗魯,不怕惡道。佛給你講的惡業要受惡果,惡果還沒現前,不在乎,不畏懼。那是現在果報沒現前,現前就害怕了。
第九種是無慚無愧,慚是自心的責備,愧是輿論的責備。無慚就是做一切惡事,他自己好像沒有一點自責的意念,我們一般講這個人沒有良心。有些人做了事情,雖然不願意別人知道,他自己還難過,換句話他有慚心。無慚無愧,佛都不能救,佛都沒有法子救他。愧是什麼?輿論的制裁,他不敢做惡事,為什麼?怕別人說,怕別人責備他。一個人是內昧著良心,外面不怕輿論責備,他什麼壞事他都能幹得出來。
第十種是撥無因果,不相信因果報應,這在佛法裏面講,是邪見裏頭最嚴重的,最大的邪見。
我們造這些罪業,從無始劫以來一直到今天,由自己一直連累到別人,全是這個樣子的。這是佛教給我們懺悔,提出這十大項目,這十大項目要認真把它懺除,然後才能夠成為一個法器,接受如來的教誨,修行證果。
懺除也有十種方法,跟這十種順生死心完全相反的,把這十種造罪的心理把它反過來,反過來就是修正過來,修正過來才叫真正的懺悔。底下這一段我們下午再來討論。
>> 續…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十五卷
* * *
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念佛要念到一心不亂,一心是指專心持念,心不散亂。不是指事一心與理一心。事一心則消除了見思二惑,理一心則可破無明,都是甚深境界。所以我們真實發心,老實念佛,綿綿密密,精進不已,以此為因,必得往生極樂的妙果。
發願往生淨土,不能腳踩兩隻船。又留戀世間,又想去極樂世界,這個願就不真實了。要往生,就必須具有正信和真實的願。六信裏面,首先應信因果。如能信事信他,就會發願。發願後持名念佛。通過實踐,增加信心,從信事信他,可慢慢發展為信理信自。信心一深你的願就切了,願切了你就念的更專誠了。信願真有了,乃至十念,決定得生。
* * *
佛號梵唄: 一向專念 阿彌陀佛 求生淨土
相關:
. 念佛的十種功德利益
. 淨業三福.修行的基礎
. 華嚴經 ‧ 普賢菩薩行願品
. 善財童子參普賢菩薩 |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
.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親聞記
>> 回主頁: 淨土法門經論必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