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惡念才起來,馬上就換成阿彌陀佛。

南無華嚴會上佛菩薩
此「普賢行願品講記」是淨空法師於⼀九八六年⼀⽉,在台灣華藏圖書館,華藏大專講座,開講《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的講稿。這次演講,淨空法師特別根據諦閑法師於民國十六年甯波觀宗寺的著作《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輯要疏》,從中抽取出最精華的部份來作詳細的講述。《普賢菩薩行願品》作為淨土五經的其中之一,對我們修學淨土法門是非常寶貴的開示。 此「普賢行願品講記」共三十五卷 : 第一卷 . 二卷 ... 三十五卷。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十五卷
~ 淨空法師講述
早晨講到「懺除業障」,說到了十種順流生死的心。對治當然也有十種。對治從後面說起,在順流十種生死心裡面,最後一種是撥無因果,所以對治第一個 (對治逆生死十心),我們要深信因果。
學佛基礎就是在相信因果,能夠相信因果,可以說入佛門就不難了。在晚近,印光大師教人,他是從這個地方開始,所以他特別是以《了凡四訓》與《安士全書》作為教誡初學入手。
在禪宗最有成就的,是虛雲老和尚,他老人家一生教誡學生,也是以深信因果,為第一個科目 (明信因果)。我們在他的《參禪法要》裡面,他所標榜的,第一條就是深信因果。實在講,整個佛法,都沒有離開因果這個道理。
我們在《壇經》裡面看到,法達禪師他一生專攻《法華經》,他念《法華經》念了三千遍,到六祖那裏參學的時候,態度也是很傲慢的。《法華經》相當長,一天念一遍,三千遍也要十年,每天念一遍,持誦《法華經》,十年當然也是很難得的。
所以見六祖的時候,態度上有點傲慢,被六祖呵斥之後,他自己才覺悟。到以後自己說出來,雖然《法華經》念那麼久,六祖問他《法華經》的宗旨,他答不出來,那麼六祖開示他,《法華》是以一乘因果為宗旨。清涼大師在《華嚴經》裡面,也給我們說出五周因果。所以世出世間法,都離不開因果的定律,這是一定要相信。
第二是自愧克責 ,就是要轉變無慚無愧,要對治。無慚無愧是煩惱,這是廿種隨煩惱裡面的兩種,也是很大的障礙。必須常常有愧責之心,看看諸佛菩薩在過去劫中,跟我們沒有兩樣,現在他們成佛成菩薩了,我們還在六道輪迴,這是我們不如人的地方,應當感到慚愧。再看看近代許多真正往生西方的這些人,距離我們不遠,那是真正成就了,一往生西方等於是作佛了,往生西方是作佛了,一生成就,我們看看他們,再想想自己,應當要發奮要努力。
我最近這兩年來,看到兩個往生的。去年在香港講經的時候,香港中華佛教圖書館有一個信徒,八十多歲的老居士,一個月之前就曉得,預知時至,無疾而終。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一個月之前,他在圖書館借《大藏經》回去看,就告訴暢懷法師,那邊的館長,告訴他那一天,日期都跟他講得清清楚楚,叫他派人到他家裏取回《藏經》,他要走了。暢懷法師聽了都不相信,他要走了,難道他要往生?看看又不像,好像沒有這個本事的樣子,他這種人怎麼可以往生?真是小看了他,難道要搬家?說不定要搬家。所以就不管他了。
到了那一天,就派人到他家去取《藏經》,到他家的時候,老居士還在看經,看到來的人,你來幹什麼?你不是叫我今天來取藏經的嗎?這個老居士說: 是,沒錯。我是叫你今天來,沒叫你現在來,把這個人打發走了。過了兩天再去,他家裡人說老居士往生了,大家嚇了一跳,什麼時候往生的?把你趕走之後兩個小時。怎麼往生的?看經往生的,他坐在桌上看經走的。你看看多自在。暢懷法師他是學天台的,平常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不念阿彌陀佛的,結果看他這個樣子,現在念阿彌陀佛了,曉得這是真的,不是假的,這是一點都不假。我們比不上人家,那麼自在,一個月之前就通知有關係的人,打招呼要走了,等於是辭行,你看多自在。
最近我從美國回來,在洛杉磯看到史清源居士,我們台中的老蓮友,也是這麼樣瀟灑,這麼自在。頭一天他跟他太太說,他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了。他太太說他胡說八道,到第二天他真走了,也沒有害病。第二天早晨早飯很正常,跟平常完全一樣。到快到中午了,他太太給他做了一碗白木耳,他也吃了,十一點半鐘走了,吃了沒有多久就走了,沒有害病,真的,不是假的。所以看看這些人,我們自己應當要慚愧,要努力,我們將來往生,如果往生還有病苦,那我們就不如他們。他們沒有害病,沒病苦,而且預先都知道,那一天走都曉得,這是念佛念成功了,這是最近我看到的兩個人。
所以,真正要想求生西方,求生西方好,是一了永了。這個世界縱然是將來輪迴再輪迴到人天,苦不堪言。你說如果將來來世再做人,我都不願意幹了,因為我看到現在做人,你看那個小孩從小學中學大學,念書苦死了,這不能幹,太苦了,離開學校到社會上,勾心鬥角,爭名逐利,太苦了,這事不能幹。所以是一定要把這個事實真相搞清楚,求生西方。這個世界什麼都是假的,什麼都不要爭執,應當是以求西方為第一個願望,第一樁大事。
第三是怖畏惡道,這是對治前面講的第八不怕惡道。惡道可怖,不要說三惡道,人都太苦了,何況三惡道?你能夠怕墮惡道,就決定不做墮惡道的業,不要造這個業。惡道的業因當然很多,但是最重要的,你要曉得就是三毒煩惱,地獄道是瞋恚,餓鬼道是貪欲,畜生道是愚癡,所以貪瞋癡是三惡道主要的因素。我們在一切法、一切順逆境界裡面,不貪、不瞋、不愚癡,這樣才能夠不墮三惡道,所以貪瞋癡的心一定要斷。
第四是不覆瑕疵,我們自己有過失不必隱瞞,應當當眾陳述,就是說出來,發露懺悔。
第五是斷相續心,就是惡念,惡念一定要斷。惡念必定有,為什麼?無始劫以來的習氣,必定是有。有,不能夠相續,惡念才起來,馬上就換成阿彌陀佛,要很快地把它換過來,不能讓惡念繼續地增長,這樣就好。所以古德常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起不怕,那是無始劫的習氣,當然會起來,你要覺得快,這一覺,惡的念頭就不會相續,就斷掉了,這樣就好。
第六是發菩提心。
第七是修功補過,是對治前面第四講的縱恣三業,無惡不作,多修功德,彌補過去這些過失。
第八是守護正法。護法第一要護自己的法,要護自己的正法,就是護自己的清淨心,這一條非常重要。護自己,如果是發心求生淨土的話,要護持自己的信願行,對於淨土的信心決定不能動搖。
如果這個信心不太堅固,有一個方法,就是除淨土之外的經典我不看,除念佛堂,其他的道場我不參加,這樣把外緣杜絕,培養自己的信心。如果自己信心非常堅固,那沒有關係,縱然接觸外道,你不會被他動搖,也許有機會還能夠度他們,能夠勸他們回頭,這個是很好的。所以要護持自己的信願行,行就是執持名號,務必叫這句名號二六時不要間斷。
諸位要曉得,念佛的功夫全在佛號上,念經、念咒是幫助的,是助修不是正修。如果信願成就了,我們看看古來的大德,他們的功課一天十萬聲佛號,他也不念經,也不念咒,他什麼儀式也沒有,行住坐臥不離佛號。憶佛念佛,口裡面或者有斷的時候,心裡面不斷,心是憶念,心裡面想佛,口裡面念佛,他心裡面的憶念不中斷的。
《楞嚴經》裡面講的,「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這個現前見佛,你看許多預知時至的,他要不現前見佛,他怎麼曉得他那一天走?現前他一定見到佛!他知道什麼時候走。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那沒有話說了,見無量佛了,這種殊勝的功德利益,我們不能疏忽。
你要是念一念《無量壽經》,你才曉得,阿彌陀佛建立他這個國度,很不簡單,也很有道理。他在行菩薩道、修菩薩道當中,曾經參學。我們看《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當然這五十三參是表法的,是代表菩薩階級的,五十一個階級的,代表這些。阿彌陀佛在因地裡面,曾經參訪過二百一十億個佛國土,一個佛國土就是一個大千世界,他真是博學多聞。在諸佛國土裡面,他是取人家的長處,捨人家短處,建立一個盡善盡美的極樂世界,這是經裡面給我們講得清清楚楚。
我想,阿彌陀佛在法界他這個關係很深厚,凡是他去參訪過的國土,我相信都有最好的邦交。我們如果一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最起碼的二百一十億個佛國土,我們去遊歷都不要辦簽證手續,這阿彌陀佛的學生,他們跟阿彌陀佛關係太厚了。
所以經上講,我們這個世界,距離阿彌陀佛國土,才十萬億個佛國土,這個距離很近,不遠,往返一次花不了好多時間。經上說,西方極樂世界,早晨吃飯之前,已經去遊歷十萬億個佛國土了,回來的時候才吃早飯。這個講十萬億佛國土,是只說到我們這裏為止,其實不只。
有一些人不願意往生,為什麼原因?捨不得娑婆世界。如果明白這個道理,我還是往生好,為什麼?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我每天都可以回來看一看,非常的親切。
所以見阿彌陀佛,就是見十方諸佛,最起碼的,像我剛才所說的,最低限度,你會見到兩百一十億尊諸佛如來,這是講與阿彌陀佛因地裡參訪有密切關係的,從事上說的。從理上講,盡虛空遍法界無量無邊諸佛如來,你都能見到。所以這個地方要不去,你到那裡去?實實在在,沒有任何一個淨土能比得上西方淨土,這是給諸位說真話,不然的話,《華嚴經》普賢菩薩不會介紹你去的!
這是守護正法,一定要護持我這個佛號,二六時中不中斷。可是念佛,初念的時候,常常會中斷,這個中斷就是業障。所以從前念佛,為什麼一定要到念佛堂,因為念佛堂的佛號不中斷。
從前印光法師蘇州靈巖山,他們念佛堂裡面的阿彌陀佛佛號,日夜都不斷的,那怎麼辦到?輪流念,分班輪流念,到夜晚是分班,夜晚大家睡覺,四個人一班、四個人一班,至少是有四個人,保持佛號不中斷,比如一個人念兩個小時,兩個小時換一班,這樣子換法。所以他的佛號是日夜不間斷,一年到頭不間斷。念佛堂,你到那個地方去,它能夠常常提醒自己,自己怕忘記了,進了念佛堂就不會忘記了。所以是依眾靠眾,這樣成就人的。
現在也沒有念佛堂了,可是現在人有福報,你們帶上一個隨身聽,耳機一掛,「阿彌陀佛」,跟念佛堂沒有兩樣,比念佛堂還方便,為什麼?走到馬路上都沒有離開阿彌陀佛。所以要利用這些科學的機器,我這樣教人,什麼錢都可以省,買隨身聽、買錄音帶,這個錢不能省,這個太重要了,這個是最好幫助我們助念的,利用這些機器,叫佛號日夜不要停,尤其現在的機器很進步,有自動迴轉的。
我也想將來建個念佛堂,叫二六時中日夜佛號不間斷,我用什麼方法?用廣播電台,可能先在美國建立,我在美國有這麼一個構想,我們自己建個電台,二十四小時就是播放阿彌陀佛,你打開收音機就行了,打開收音機就能夠聽到佛號。
所以我到美國去,跟別的法師不一樣,他們要不答應我搞這些事情,我不會去的,我去幹什麼?到那邊去,真正建一個念佛的道場,大家在一起共修,到那邊去建念佛堂去的,這是護法非常重要。先護自己,護自己的法就是護釋迦牟尼佛的法,護釋迦牟尼佛的法就是護諸佛正法。自己有能力的時候,必須要盡力地來弘揚,把佛法發揚光大,普遍地勸導一切眾生。
第九是念十方佛。這個十方佛,諸位要曉得,十方佛或者是說念諸佛,或者經上看到諸佛名字,這些字樣,統統都是講的阿彌陀佛。十方佛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十方佛,所以阿彌陀佛是十方一切諸佛的總名號,你記住這個。他的含義是無量覺。那一尊佛不是無量覺?因此阿彌陀佛也是諸佛名字,也是諸佛的通號,這個一定要明瞭。
否則的話,一看到念十方佛,好了,你就找《萬佛名經》,我們過年圖書館打算拜千佛懺,《三千佛名經》。你要是念那個,心都念亂掉了,到後來不曉得要跟那個佛走好,這麼多的佛。《萬佛名經》裡面一萬二千多尊佛的名號,到後來你會無所適從。你要曉得,十方佛諸佛名號就是阿彌陀佛。
最後一條是講觀罪性空,這是對治妄計人我,起於身見,對治這一條的,這一定是以智慧的觀察,能夠真正的破見思煩惱。

貪瞋癡是三惡道主要的因素,所以貪瞋癡的心一定要斷。
如果我們真正能具足修學這十條,這十條修成了是無罪不滅,這是真正的懺悔,理事都有了。我們再看底下這一段經文,三十二面:
【經】菩薩自念。我於過去無始劫中。由貪瞋癡。發身口意。作諸惡業。
【講】這是講行願之相。身語意,就是身口意,是造作惡業的工具,惡業是它造的,懺悔還要它來懺悔。諦閑法師這個註也註得很好,他說:
【疏】貪瞋癡是業因,惑也。
【講】那是迷惑。
【疏】身口意是業緣。
【講】因,如果沒有緣,不會結果。因,沒有緣,他不會造作,這個果就是造作。所以內有貪瞋癡,外藉身口意來造作,所造作的業一共有三類,一個是善業,一類是惡業,一類是無記業。他這地方講的「不動」,就是無記業,無記業說不上善惡。懺悔,當然善業不需要懺悔,無記業,就是說不上善惡的,也不需要懺悔,所以懺悔是專對惡業。
不過在此地又有了個問題,那就是善與惡的標準很難辨別,這是個很麻煩的事情。不但在我們不容易區別善惡,就是整個佛法裡面善惡,也有好多層次的標準。
譬如通常我們講五乘佛法,這是講最簡單的,人乘、天乘、聲聞、緣覺、菩薩,這是五乘佛法,五乘佛法就有五種不同的標準,這善惡有五種不同的標準。有些高標準的善,大善,在我們看起來是惡,怎麼對他是善?實在沒有標準。
嚴格地講,標準從心地生的。可以說一個原則,這個原則是永遠不變的,不管有多少層次,不管是三乘五乘,都是守這個原則。能夠叫自他身心清淨的就是善,能令自己、能令別人身心清淨,就是能夠達到覺正淨的,這是真正的善。如果叫自他心地染污的,就是迷惑,迷、邪、染,那統統是惡。
由此可知,不論境界,也不論事相。只論我們自己心地感受,是覺正淨,這就善法;如果說染邪迷,這決定是惡法。你要能把握這個大原則,實在講善惡不難辨別。
譬如講我們上午跟諸位舉的,像提婆達多,像歌利王這些,在我們看是大惡,可是在菩薩,他是善,在菩薩感受當中他是善,大善知識。為什麼?他成就他的覺正淨。諸位要仔細從這個地方去體會,善惡才能夠辨別得清楚。
因此,懺悔必定是從自己心地裡面改過自新,而不是在外面境界上,因為外境沒有善惡。這個意思,六祖大師說得很透徹,他老人家在《壇經》裡面教誡學人,他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你是不是真修道?你要真修道的人,他看不到世間人的過失。
釋迦牟尼佛是修道的人,提婆達多想種種方法去陷害他,他眼睛裡看提婆達多是大善知識,沒有看到他的過失。他在行菩薩道做忍辱仙人,歌利王割截身體的時候,他沒有把歌利王看作惡人,他沒有見到歌利王有什麼過失,他說歌利王是個大好人、大善知識,幫助他成就他的忍辱波羅密。他的忍辱波羅密是圓滿了,那是最後一個忍辱波羅密圓滿的相。如果沒有他,忍辱波羅密不能圓滿。六祖的話我們要好好地去體會。
他老人家又說,「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你見到別人過,是你自己有過失,因為你自己有不善的惡心,與外面境界相感,那個過是自己,不是他。
外面境界相感應的時候,你自己如果是善心、清淨心,你在外面感的心愈清淨、愈善;自己心有惡,遇到外緣相感的時候,你這個惡念起來了,惡生了。所以是自己惡,不是他人惡,他人不惡,是自己惡。
幾個人明白這個道理?幾個人能夠迴光返照?你不能這樣迴光返照,不錯你是修行人,你不是真修行人。真修行人,決定是事事能夠迴光返照,這個是真正修行人,他在這一生修持當中,決定有了不起的成就,念佛能得一心不亂,學禪能得禪定。
如果常常見別人的過失,跟諸位說,念佛決定不能得一心,因為一心是清淨心,常常看到別人過失,你的心定不下來。
持戒也是如此,戒律自己持得再嚴,看到這個人又犯戒了,那個人又破戒了,你們想想他能不能得定?他不會得定,他心裡面起伏太大了。自己覺得我很了不起,他們都不如我,我的戒律很嚴,你看這個人又破戒了,那個又犯戒了,其實他自己糟糕了。
持戒的目的是什麼?是要得定,持戒而不能得定,這個戒律是福報,人天有漏的福報。所以持戒是手段,得定是目的;但是得定,並不是最後的目的,定還是手段,開智慧是目的。
阿羅漢持戒修定,他只達到禪定,九次第定,沒有開智慧,所以最後一個目的他沒有拿到。因此我們明瞭,戒律在佛法裡,乃是手段之手段,定是手段,它是幫助得定的。要幫助得定,這個戒律只有律自己,決定不是戒別人的。你要把戒律是叫別人持戒,你自己雖持戒,不能得定。應該怎麼樣修?自己持戒,別的人都是佛菩薩。
所以,你看看《華嚴經》裡面講,學佛修行人只有一個,只有善財一個,學生只有一個。除一個學生之外,所有的都是老師,都是善知識,善知識就是菩薩,就是老師,學生只有自己一個人,他才會成就,他才能夠真正修十大願王,禮敬諸佛,一切恭敬,為什麼?都是我老師!如果有一個是同學,十大願王就修不成了,為什麼?你跟我是同學,馬虎一點,隨便一點,我們兩個差不多,我為什麼對你恭敬?禮敬諸佛裡,漏了一個不行,漏了一個你的功德就不圓滿了。
所以,諸位一定要明瞭,《華嚴經》裡面成就人,它的理論,就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學佛必定是一個人,就是自己一個人,除了自己一個人之外,統統是老師,統統是善知識。
所以要以平等心、清淨心、禮敬、讚嘆、供養,決定不能有差別。差別心不是真心,不是菩提心。前面說了,不能忘失菩提心,菩提心裡面是平等的。可是我們凡夫,心就是不平等,有高下,有遠近,所以他不能成就,學就要真學,要認真地去幹。
六祖末後還有兩句,這也是警惕我們。真的是別人有過了,別人難道真沒有過失嗎?別人是有過失,與我不相干。所以他說,「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他有過,他造罪業,與我不相干,我沒有過失。他造的種種善業也好,惡業也好,都是做給我看的,都是幫助我修行的。
教我看了怎麼樣?教我看了,在心裡頭有沒有波動?外不著相,內不動心,這就是修禪定;看得清清楚楚,了了分明,這是長智慧,定慧雙修。所以一切順逆境界、善惡現象,統統是善知識。如果你在這裡面著相、取相、動心了,是你自己有過失,你自己心不在道上。那幾句話說得非常之好。
再看下面經文:
【經】無量無邊。若此惡業。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
【講】這個意思,我在前面跟諸位提到過,這是講業障,如果罪業有體積、有形相的話,我們無始劫造作到今天,確確實實,盡虛空界都容納不下。這個話,說得並不過分。所以要懺悔,一定要把業障懺得清淨,這才是一個真正的法器。
我們念佛,必定要修懺悔,雖然是帶業往生,總是希望帶的業愈少愈好。因為愈少,到西方極樂世界品位愈高,品位高成佛就快,成佛就早!所以在現前這個階段,要盡量地去懺悔。
首先,對於事理要明瞭,在日常生活當中要把它做到,尤其是最殊勝的修學機緣,決定不能把它錯過。佛法也是自始至終講緣(因緣),我們自己修學需要好的因緣。你看《彌陀經》裡面講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可見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要好的因緣。
我們這邊同修,我這次到美國住的時間久一點,我也聽到有人對我責備,說我把大家丟掉了,跑到美國去了,說了很多閒話。我聽了笑笑。假如在美國的因緣,要不比這個地方更殊勝,我們何必去?用不著去。
學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說老實話,沒有生死,所以我到那麼去的時候,希望就是這三年之內建個道場,這個道場建立起來了,在佛教是開了一個新的境界。我是準備在那邊買塊地,大概三十英畝到一百英畝,相當之大。初步計劃準備有一百戶,聚集念佛的同修,我們自己住在一起。我們這個區等於一個社區一樣,這個社區裡建兩個活動中心,一個是一般性的活動中心,一個是佛堂,念佛堂。所以我這個念佛堂,裡面就有廣播電台,有閉路電視,圍繞著念佛堂,裡面是一百棟房子,一戶是一棟。我們是求最低的價錢,現在估計是美金不超過四萬塊錢,這樣一般退休的老人都有能力買得起。這個社區裡面也有市場,有醫院、有銀行、有郵局,就是一個小城一樣,名字我都起好了,就叫阿彌陀佛。所以將來新興都市在美國地圖上,有個阿彌陀佛,你看看,人家查著地圖,「阿彌陀佛」,他也得念一聲!他不能不念!
這就是集合在美國那些華僑,以華僑為中心,希望他們退休之後,有些子女跟父母相處,在美國很明顯地看出有代溝,在台灣不太容易看到,在美國太明顯了,所以住得都不很愉快,有的相當痛苦。回來又不好意思,在此地房子也賣掉了,產業都變賣,到美國去了,跟兒女處不好,痛苦也不好意思回來,回來好像沒有臉見人,很苦。
所以我們要替他解決這個問題,使大家都能住在一起,彼此互相個照顧。我們想了很多,將來我們自己有意願,往生的時候我們也特別做個房間,人在病重的時候放在裡面助念,這個房子裡面,四周畫著都是西方極樂世界變相圖,一進去之後,就等於看到西方世界一樣,幫助他能夠往生。確確實實是想在那裏,建一個純粹淨土宗的念佛道場,是這麼個意思。
建好了之後,我就找人發心去做住持,找真正發心念佛的人,到那裡去領眾。所以我那裡建好之後就走路,到別的地方再去建去,要多多地建,希望在美國幾個大城市附近,都能夠建這樣的道場,這也是替美國政府解決老人福利的問題。所以我們做這個事情,美國政府非常歡迎的,它地方太大了,希望你開發建立新興的都市。
如果不是志同道合的,就不能在一起共修,可以參學,不能共修,來訪問,來研究,互相觀摩,這是很好的,應當是非常歡迎的。共修不行,行門不一樣,所依據的經典不相同,像這些地方都應當要想到,要明瞭,真正一個道場建立是非常殊勝的因緣。
底下一句說:
【經】我今悉以清淨三業。
【講】這是能懺之心。過去我們用身口意三業,無惡不為,現在我們用身口意三業來懺除業障,這就是心存恭敬,心敬,身禮拜,口讚嘆,這是懺除三業的過失,也就是前面所講的逆流的十心,十種惡心。
古德關於懺悔的事情說得很多,因為這個行門關係非常之大,就是不管你修那一宗、那一派,都要以「清淨三業」才能夠有感應。
如果三業不淨,再殊勝的道場,再好的老師,自己都得不到利益。所以我們自己能不能得到利益,或者你得到幾分的利益,可以說,完全在你自己心地有幾分清淨,一分清淨得一分利益,十分清淨就能得十分利益。
所以一樣的道場,一樣的老師,許多同學在一塊共學,每個人得的利益不一樣,原因在那裏?果然是像印祖所說的,對老師的恭敬心有差等,實在講就是自己清淨心上有差等,不一樣。恭敬心,是從清淨心生出來的,心不清淨要叫他生恭敬心,決定不可能。因為恭敬,敬是性德,他性有染污,他怎麼能生出敬心?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要真正講修恭敬,還是要「清淨三業」,因此這個問題古德就講得多了。
像孔老夫子教給我們,他曾經說過「以直報怨」,直是正直,怨是怨懟。他來跟我作對,來常常找我麻煩,我不能以怨報怨,決定不能有報復的心理,有報仇這個心理,孔老夫子不主張這個。以直,直就是以正理,以正當的理,我們講理。「以德報德」,這個德就更厚了。佛法裡頭常講的「怨親平等」,比孔老夫子講的還要高一層。
真正講到懺悔,講到三業清淨,必須要做到在一切時、一切處、一切人事境界之中,不著相,就是《金剛經》上講的「不取於相」。在一切境界裡面,特別是人事境界裡面,不生愛憎,這個重要。合心意的不起貪愛心,不順自己意思的也不起憎恚心,你這三業才能清淨。
最好在一切境界裡,沒有取捨心,你就自在了,有取捨就有得失。人的煩惱是患得患失。如果一切境界沒有得失,他的煩惱,我可以說,已經就去掉百分之八、九十了。沒有得失,這個人多自在!
得失是從取捨來的,不取不捨,一切隨緣,隨緣就自在。如果再進一步,就是佛法裡面所講的「一相三昧」,心在境界裡面清淨、恬淡、平等、自在,這就是一相三昧。
六祖大師教學的目標,他講了兩種三昧,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說到一行三昧,就是一切處,行住坐臥只有一個心,真心、清淨心,離一切分別執著妄想,這個心就是一行三昧。
>> 續…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十六卷
* * *
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念佛要念到一心不亂,一心是指專心持念,心不散亂。不是指事一心與理一心。事一心則消除了見思二惑,理一心則可破無明,都是甚深境界。所以我們真實發心,老實念佛,綿綿密密,精進不已,以此為因,必得往生極樂的妙果。
發願往生淨土,不能腳踩兩隻船。又留戀世間,又想去極樂世界,這個願就不真實了。要往生,就必須具有正信和真實的願。六信裏面,首先應信因果。如能信事信他,就會發願。發願後持名念佛。通過實踐,增加信心,從信事信他,可慢慢發展為信理信自。信心一深你的願就切了,願切了你就念的更專誠了。信願真有了,乃至十念,決定得生。
* * *
佛號梵唄: 一向專念 阿彌陀佛 求生淨土
相關:
. 念佛的十種功德利益
. 淨業三福.修行的基礎
. 華嚴經 ‧ 普賢菩薩行願品
. 善財童子參普賢菩薩 |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
.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親聞記
>> 回主頁: 淨土法門經論必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