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行願品 講記 (十二)

更新 發佈閱讀 26 分鐘
這一聲阿彌陀佛不簡單,阿賴耶識就落了種子,將來就會成佛。
南無華嚴會上佛菩薩

南無華嚴會上佛菩薩

此「普賢行願品講記」是淨空法師於⼀九八六年⼀⽉,在台灣華藏圖書館,華藏大專講座,開講《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的講稿。這次演講,淨空法師特別根據諦閑法師於民國十六年甯波觀宗寺的著作《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輯要疏》,從中抽取出最精華的部份來作詳細的講述。《普賢菩薩行願品》作為淨土五經的其中之一,對我們修學淨土法門是非常寶貴的開示。 此「普賢行願品講記」共三十五卷 : 第一卷二卷 ... 三十五卷。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十二卷

~ 淨空法師講述

第三是:

【經】攝受眾生供養。

【講】諸佛菩薩出現在世間,唯一的目的就是要利益一切眾生,攝受一切眾生,正是像《法華經》上所說的,佛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換句話說,佛菩薩不多事,如果這些事情有別人能辦得了,可以辦的,他樂得清閒自在;眾生實實在在辦不了,沒有能力辦,那他就不能不出現在世間。

一大事是什麼?一就是我們此地所講的一真法界,一真。大事是講生死大事,再沒有比這個事更大了。如果能夠契入一真,這個大事就解決了,不能得到一真,這個大事就沒完沒了,生生世世都不能解決。這個的確是古今中外那些宗教家、哲學家、科學家,都在想解決這個問題而沒有辦法,實實在在是解決不了的,這是佛不得不出現在這個世間。

佛是大慈大悲,問題就是我們眾生肯不肯接受?所以,經上又常說,「佛不度無緣之人」。什麼人跟佛有緣?肯接受的就有緣,不肯接受的就無緣。肯接受這個裡面,還分很多等級。全程肯定地接受,這在佛法裏叫根熟眾生。

我們的根有沒有熟?根熟就是百分之百的接受,他這一生決定成就,他這個身在這個世間六道輪迴就是最後身,最後一次,以後永遠不再輪迴了,這叫根熟眾生。所以根熟,諸位要記住,百分之百的如說修行,一點都不打折扣的,自己要有充分的信心。

你看,從前蓮池大師在世的時候,他老人家一生,就是一句阿彌陀佛,他別的都不會,像佛寺裡頭的這些儀規、唱念他都不會,他就念一句阿彌陀佛。我們《彌陀經疏鈔演義》前面有個小傳,你就能看得出來。小傳上有記載,有一年旱災,很久沒有下雨,老百姓向龍王求雨,求了也沒效,沒用,最後就找到他,他是一個很有修行的人,很難得的一個好法師,就請他來求雨。他也沒有法子,他也不懂求雨這些儀規,也不懂,那怎麼辦?

好,你們跟我去念佛。他拿著引磬,一些附近的老百姓也跟著他,就到外面田邊上去念佛。很奇怪,他念到那裡,雨就下到那裡,真的雨求下來了。所以誠則靈,他不要什麼儀規,誠心誠意的,這是至誠感通,真的就下雨,就被他求到了。所以根熟就是完全肯定,依教奉行。

曾經有人問他,你老人家自己念佛怎麼個念法?他說,他念四個字「阿彌陀佛」。你教別人呢?教別人念六個字,「南無阿彌陀佛」。人家聽了就奇怪了,為什麼教別人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是客氣話,是皈依的意思,是恭敬的意思,就是皈依阿彌陀佛,恭敬阿彌陀佛。為什麼教人念六個字?因為他現在還不想去,他沒念頭去,所以跟阿彌陀佛要客氣一點,結個法緣。我,這一生決定要去,所以一切客套統統免了。

他老人家念四個字,他有信心,他這一生當中決定去,來生決定不入輪迴,所以念四個字,一切客氣話免說。如果你們現在還不想離開娑婆世界,還有所留戀,西方世界也嚮往,這個地方又捨不得,那你就念南無阿彌陀佛。可見得古人自信心之強,專精於一門,這是值得我們效法的。我們自己要想,這一生決定去,我們這一生在這個娑婆世界最後身,你是穩穩當當往生!往生不往生在乎自己!

所以佛法講什麼叫根熟?堅定的信心就是根熟了,半信半疑這個就是沒成熟。所以根熟的眾生要幫助他成就,他這一生決定成就,沒有熟的要幫助他成熟,沒有善根的人要幫助他種善根,這都是利益眾生與攝受眾生。

如果講到「攝受」,必須要以種種方便。「攝取」也就是接引的意思,把佛法介紹給他,有的人樂意,你介紹給他,他很歡喜;可是有的人根本排斥,那還是要介紹給他,怎麼辦呢?這必須要有技巧。

譬如說你們在學校裡,你們如果要會了,你們是菩薩學生,菩薩示現學生的身分,就能夠攝受許許多多的同學。這是講他不信的。如何攝受法?你們在學校,手裡拿一串念珠,念珠不要太小,小了看不見,找一串大的念珠套在手上,你們同學一看到你,阿彌陀佛!你看你沒有勸他念佛,他自動念了一聲「阿彌陀佛」。

這一聲阿彌陀佛不簡單,阿賴耶識就落了種子,將來他就會成佛,這給他種種子。所以沒有種種子的,幫助他種種子。種種子,很巧妙的方法,你要是故意叫他念,他才不念;他一看到這個,自然就會念了。

你每一天就不曉得度多少人,這個無量功德!你會的,你會做;不會的,你也不會做。你們念的書,教科書上一般人都習慣寫個名字,那麼你不要寫名字,你寫個阿彌陀佛,人家一看,「這是阿彌陀佛的書」,你看人家又念了一句了。所以你要懂方法,你要有善巧!這都是「攝受眾生」。所以我們要有智慧,要有善巧,不曉得做多少好事,這種功德真是無量無邊。

有許多學佛的人,他不懂得,你看很多學佛的,有錢的,開大商場的,他電視上做廣告,新聞廣播,報紙上也廣告,都是他那些生意。其實他那個廣告裡頭加上一個南無阿彌陀佛,又不增加廣告費,恐怕他的生意還特別興隆,有三寶加持!你看看,他不會,可惜,實在是可惜。

所以學佛的人,不但自己要念佛,處處要想方法勸別人念佛,勸別人自動地見到你就念佛,這是最高明的,這是攝受眾生。沒有種善根的,替他種善根,為他種善根。已經有善根的,所謂已經有善根,就是他對佛法有興趣,這是有善根的;他對這個沒有興趣,這是沒有善根的人。有興趣的人要幫助他,或者介紹他聽經,介紹他讀經,幫助他解決疑難,這個是應當要做的。

同時,菩薩所在之處,前面跟諸位說過,一定要發心講經。講經不一定在大會講台上,你自己在家裡面,你在學校裡面,邀集好的同學,尤其是現在你們學校都有學佛社的組織。學佛社裡頭一定要開一個講經班,聯絡對於佛經有興趣,能夠深入研究的同學,組成這麼個小班,大家輪流講,一個星期講一次,輪流講,把風氣養成。

這是幫助那些已經有善根的,幫助他善根增長;真正有深厚善根的人,幫助他成熟,這叫「攝受眾生供養」。一定要發心去做,要帶頭去做。你能夠帶頭去做,這個功德很大。福德也大。

講座,現在你看,台中李老師不辦講座了,大專講座是從他那裏開始的,現在他不辦了。為什麼不辦?現在學生太亂了,辦,收不到效果,這是他不辦的原因。最初辦,因為大專講座只有他一家,到那裏去參加的學生都非常單純,過去雖然接觸過佛法,也不過是幾個月而已,縱然有些染污,染污的程度還不嚴重,所以辦的時候收到相當的效果。台中大專講座從五十一年開始的,第一次是民國五十一年開辦的,辦了不少年。我自己曾經參加過十一次,從第十二屆以後我就沒有參加了,所以早期那些同學我都認識。

現在講座難在那裏?難在請很多老師來教,而且這些老師各人學各人的,各人修各人的,所以同學聽很難得利益。譬如這個老師他修淨土的,極力讚嘆淨土念佛好。下一堂課,那個老師學禪的,淨不行,還是參禪才能得利益。又下一堂,老師學密的,他們兩個都不行,還是我這個三密相應,即身成佛,搞得你最後莫名其妙,不曉得那個好,無所適從,有這個困難。每個人的路不一樣,所以你要跟一個人學容易,跟多人學困難,不知道那個好,使你自己沒法子選擇,你反而搞得很迷惑,難在這個地方。

台中講座有六門課,六門課當然有六個老師,可是他六個老師是一家人,除了李老師之外,其餘都是他的學生。所以不管他開多少課,多少個老師,他是一個方向、一條路,好處就在此地。所以在過去有許多學生想參加講座問我,我都介紹他到台中去,原因就是一家之言,你走一條路,容易走,容易建立信心,道理在此地。

所以介紹人聽經,介紹人看經,也要負責任,也不能夠很輕率,要負起攝受眾生的使命。攝受眾生就是供養佛,就是利益一切眾生。此地所講的供養,全部都是供養十方一切諸佛,我們這樣做就是供養佛,你肯修行,肯利益眾生,肯攝受眾生。

第四是:

【經】代眾生苦供養。

【講】實際上眾生的苦是沒法子代受的,各人有各人的業報,怎麼能代受呢?經上也常常用比喻,父子登山,各自努力,沒有法子能夠代受的。

《楞嚴經》上,我們更看到一個顯明的例子,阿難是釋迦牟尼佛的堂弟,他們堂兄弟一共八個人,釋迦牟尼佛是老大,阿難最小。他自己總認為佛是我大哥,你們要努力好好地修行!你們不修行不行啊!我可以馬虎一點沒有關係,到時候我大哥會幫助我。所以說他們要修禪定,我不要修禪定,到時候我大哥一定把禪定就給我了。到遭摩登伽女難之後,才曉得沒有用處,原來他那個定沒有辦法給人的。

禪定、智慧是沒法子給人的。福報可以給人,我有福報,我有財富,我可以分一點給你享受,我的定功、我的智慧,沒有辦法分給你,這是沒有法子的。

那麼,所謂代眾生苦,就是指我們現在修行,我們現在修行要吃很多苦頭。我們為什麼修行?為了將來要幫助眾生,要幫助眾生先要成就自己,修行不是為自利,是為了利益眾生,我們今天所吃的苦頭都是為眾生吃的,這個就是「代眾生苦」。

所以四弘誓願裡,其實四弘誓願只有一願,「眾生無邊誓願度」,只有這一願,十方一切諸佛的本願就是這一個願,要度一切眾生。可是度眾生得要有度眾生的本事,要有度眾生的能力,如果你自己煩惱不斷,你度不了眾生。所以先要斷煩惱,斷煩惱成就自己的品德。有良好的品德,你要沒有學問、沒有能力,你還是不能辦事。你的修養道德再好,你沒有智慧、你沒有能力,也是沒有用處的。

所以必須要學法門。我們自己成就,剛才跟諸位說了,一門就行了。我只學一門,我自己成就了,我為什麼要廣學多聞,要學那麼多法門?為眾生學的,不是為自己學的。所以這點諸位要是明白了,你就可以多學一點法門就沒有關係,是為別人學的。

為什麼?有些人他想學佛,但是他不肯學我這個方法,不肯學我這個法門,他想學別的,那你要懂,你才能幫助他,你不懂你就不能幫助他。如果自己懂,盡心盡力幫助他;自己不懂,介紹懂得的人去幫助他,應該是如此。

可是介紹也要負責任,你介紹那個善知識,是不是真正的善知識?他到那個地方會不會有成就?如果你介紹到那邊去,他到那邊還是沒有成就,你介紹人有過失,雖沒有罪,有過失。為什麼?耽誤他的時間,浪費他的精力,我們這個介紹人,實在講也對不起人,所以這一點也是相當不容易的。

「代眾生苦」是從這些地方說的。看到眾生受苦受難,我們自己要加倍精勤努力來修學,希望自己學成之後,能夠為大眾解決這些苦難。

眾生無邊誓願度

眾生無邊誓願度

下面一句是:

【經】勤修善根供養。

【講】我們先要講「善根」,然後再講「勤修」。

什麼叫善根?在佛法裡面,它講世間善根與出世間善根,也就是講凡夫的善根與菩薩的善根。而且凡夫裡面有內凡、有外凡。內凡是指六道凡夫,外凡是指小乘聲聞、緣覺,為什麼?他沒有見性,沒有見性都叫凡夫,乃至於權教菩薩都是沒見性的。

沒有見性的他是以六識為主,就是第六意識主宰,這是凡夫,他的善根有三種,無貪、無瞋、無癡,這叫三善根,一切善法都從這三善根出生的。三善根的反面叫三毒,就是無量無邊的煩惱、罪業,都是從三毒生出來的,三毒就是貪瞋癡。

所以我們學佛,首先要修三善根,於一切法不貪,就是一切的順境不起貪心,這個非常非常的重要。一切逆境裡面,不順的境界裡面,不生瞋恚心;一切境界不迷惑,樣樣清楚,這就不愚癡。不貪、不瞋、不癡,這是三善根,這個要認真地修學,這個在修行人來講,這是根本法。

三毒的果報是三惡道,瞋恚是地獄道的業因,人不瞋就決定不墮地獄;貪愛是餓鬼道的業因,不貪決定不墮餓鬼道;愚癡是畜生道的業因。

就以佛法來說,現在佛法有真的、有假的,這裡頭有邪有正,有是有非,你要是不能夠辨別,這是愚癡。你要是能在佛法裡頭,那是正法,那是邪法,是非善惡邪正,清清楚楚,不被迷惑,這是有智慧,這個不愚癡。

先要修這個,要修三善根,要勤修,「勤」是要精進、要努力,要認真地去修學,這對你自己是決定有好處。

諸位必須要記住,人的壽命很短,不要以為壽命很長的,那你就錯了。壽命很短,幾十年真是一彈指就過去了。我是二十二、三歲到台灣的,想想當時的情景就跟昨天一樣,時間過的太快太快了。往後還有沒有這麼長的時間?沒有了。人生苦短,不要貪戀。眼前要是貪戀這個,得不償失。

為什麼?你將來的果報在三惡道,這個事情就太麻煩了。眼前對於這些五欲六塵能夠捨棄,順境不貪,逆境不瞋,樣樣明瞭,將來得大好處!能夠得真實的利益,這是我們自己一定要明瞭的。

我舉一個小的例子給諸位說。年輕人喜歡玩樂,我年輕的時候也喜歡玩樂。可是什麼?我就看得比較遠一點,我看到許多老人,很苦、很可憐,想到什麼?自己將來要老,不老就短命,簡單得很!不想短命,一定要老,這總是免不了的事情,所以愈想愈不對勁。我在沒有學佛之前,我還學了幾個月的算命。所以我那時候也會排八字,不過時間很短,學了幾個月就學佛法了,學了佛法,那個東西就丟掉了。

所以我知道什麼?一個人在一生當中他的運會轉的,有五年最好的運,有五年最壞的運。一般人是要受命運的支配,但是如果你自己信心要具足,你就能轉命運。我在我學佛三十多年過程當中,我所體驗的,轉變命運沒有訣竅,就是信心,你自己信心堅強的時候,你的命就轉掉了。

所以那時候我想,年輕的時候要吃點苦頭,要多多地努力,把好玩的時候應當放在晚年,那多自在!年輕的時候吃點苦,算不了什麼,有體力、有精神,能扛得過去。所以我年輕的時候就學佛、讀書,那些遊樂的場所決定找不到我,一年難得看一次電影。我年輕的時候,而且我很吝嗇,要我去買一張票看電影我捨不得,因為那個錢花得浪費,沒有意思。所以看電影要有人請客我才去,我自己不花這個冤枉錢,也有很多朋友知道我這個脾氣。而且我條件很苛刻,我絕對不排隊買票,因為那個受罪,排隊買票很受罪,我看一場電影要排一兩個鐘點隊,我不幹,決定不看。如果位子坐得不理想,邊邊,我也不看。所以要票買好,位子很適當,要擺在當中,看得很舒服,這個可以,我才同意,否則的話,請我看一場電影都不容易,我都不幹的。

所以那時候我們在上班,我們同事都叫我書呆子,這個人念書念呆了,呆頭呆腦的,好像很消極的樣子。現在碰到我都說,你的路子走對了。他們都退休了,退休拿了點退休金,有很多跟人家合夥做生意,沒做幾個月都被人騙走了,苦不堪言。我那些老朋友說苦不堪言,他看到我現在好消遙自在,你這個路走對了。我說當時我們在一塊,三、四十年前我就告訴你了,我們玩的時間調換了,你是年輕玩,我是老來玩。我現在全世界到處走,走到那裡人家什麼都給我預備好,帶我去遊覽、去觀光,這個多自在!我們把時間調換了一下,就得這個自在,你自己要能夠決定,不能被命運支配。

一生最好的五年,五年放在最後,不要在年輕的時候把那個五年用掉了,那太可惜了,那到老的時候要受罪了,要放到最後,愈老愈自在,愈老愈快樂,你們想想這樣好不好?如果苦,晚年苦是真苦,年輕苦不覺得苦,晚年苦是真苦,希望晚年能夠得大自在。這個要你自己去做決斷,現在決定不能夠貪圖歡樂,要努力、要奮發、要向上,要勤修三善根。佛在經典裡面給我們說得很詳細,而且佛所說的每一句話決定是真實的,他不會欺騙人的。

世間人最難捨的是什麼?財,難捨。財從那裏來的?財是你前世修財布施所得到的,換句話說,是你命裏面有的。命裏有的來了,來了我不要。不要,永遠存在那個地方,沒動用。現在來了,現在來了你不接受,那永遠存在,永遠用不盡。

來了的時候,好,你統統照收了,而且在享受的時候又不肯再修布施,你這個財就用盡了,用得盡的,你們是愈用愈少了。所以有財,除了自己衣食夠之外,而且還要節儉,最好是要能節儉,不趕時髦,這個是聰明人,我把我多餘的財富布施。

布施是什麼?布施就是真正的儲蓄。儲蓄在銀行裡,銀行會倒閉,靠不住。布施存在法界裡面,法界不會倒閉,你的財用永遠不會缺乏。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明白這個道理,你才放心大膽這樣去做。

而且你真正是很節儉,給諸位說,你身心愉快。所以財一定要捨。不捨不但有煩惱,而且還有疾病,為什麼?你要去看醫生,要花一筆醫藥費,為什麼?因為你有錢。你要沒有錢就不害病,沒有錢怎麼樣?沒有錢害不起病。

病魔來找你是因為看到你有錢,你這個錢又不肯花,他就來找你,非讓你花掉不可,還要吃好多苦頭。你為什麼不把它捨掉?捨掉就不生病了。所以你看我一年到頭, 到台灣三、四十年了,沒有害過病,所有醫院沒有我的病歷。為什麼?沒錢,害不起。病魔他知道,他不找我,害不起病。所以一定要曉得這個道理。

我從前勸過別人,有些出家人也是好朋友,常常吃藥,我就勸他布施掉,他不敢,我說你不敢,你的病就不會好,天天要吃藥,天天要花那麼多錢;你要統統布施掉了就沒事了,病就好了,也不要看醫生,也不必吃藥,布施掉就好了。捨了,病也可以捨得掉,也可以布施掉,不肯布施那就沒法子了。

所以財富要攢在法性裡面,不要存銀行,攢在法性裡面,就是多做慈善的事業。而好事裡面最殊勝的,我們在此地講,法供養為最,你就做這個,修法供養。

法供養,第一個就是印經,選擇好的經書,好的註解,我們印了送給別人,這是法供養,也是財供養。財供養跟法供養聯合在一起,那財就變成了法供養,這個供養最為殊勝。

另外一個方法,就是請法師講經,這個也要花錢,不一定在寺院,我們租一個講堂,租一個地方,或者租一個星期,或者租一個月,看我們有多少錢,自己做一個功德主,出錢出力租一個地方,請法師來講經,這是好事情。所以我在國外講經的時候,多半都是華僑一些同學,大多數都是我們從前大專講座的同學,在國外留學定居下來,都有成就的,他們每年找我去講經,我們都是租借地方。

在洛杉磯,我們每年都是借他們的市議會,美國人從前蠻可愛,他議會不開會的時候空在那裡,他很樂意借給我們使用,只有一個條件要保持整潔。我們聽眾有兩、三百人。可是去年去講的時候不行了,他大概看到我們每年人那麼多,要求我們要收費,一次要五百塊,很可觀,五百塊美金一次。所以去年我們就沒有借他的議會,價錢太高了。

我們借了個旅館,旅館裡面一個會議廳,也很大,那個旅館很好,是我們台灣同修他開的,他免費借給我們,借了幾天。這是最好的財法供養。當然像這種情形,先要做宣傳工作,報紙、雜誌、廣播,都要花一點宣傳的費用。請法師講經,印送經書,分送給大眾,你要想把財儲蓄下來,這個方法最好不過了。而且這個財決定用不盡的,還真正有利息,

我自己學佛三十多年來親身體驗的。我是人家供養,我也統統馬上就散掉,可是這散掉沒有幾天又來了,每來一次比前一次要多一點,都有利息,我很明瞭很清楚,永遠用不盡,越來越多,多了怎麼樣?多了大家有福,大家享受。如果我那些財要自己享受,那可麻煩大了,一定要吃藥、打針、看醫生,什麼毛病都來了。

所以修無貪、無瞋、無癡,修三善根。那菩薩沒有話說,菩薩決定是具足三善根的,他沒有三善根,他怎麼能成得了菩薩?成了菩薩之後,他還要不要修善根?還有一個,唯一的一個善根,他能成佛。所以菩薩要成佛,他要修善根。什麼善根?精進。菩薩的善根只有一條,精進,決定沒有懈怠。這是把善根說出來了。

要「勤修」,註子裡頭有說:

【疏】不捨勤修一切善法,善法若不勤修,便不能利樂眾生,即與佛心相違。故以勤修善根,是法供養也。

【講】供養一切諸佛,這是和世出世間,一共就是四善根,無貪、無瞋、無癡、精進。精進,是天天幹,要找機會,要鍛鍊自己。前面也曾經跟諸位介紹過,佛法裡面精進,最好的方法就是上台來講經。為什麼?叫許多聽眾逼著你不得不精進,逼著你要上台,你要沒有充分的準備,你就下不了台,就很難為情。這個比應付考試還要認真,這個方法很好很好。那麼要製造上講台的機會,有這個機會決定不放棄,沒有這個機會要想辦法製造機會,為什麼?磨鍊自己,使自己常常有機會來練習,而且叫這些機會不要中斷,自己才能夠成就。

在講台上好處很多,前面跟諸位說了,教學相長,天天勸別人行善,也就是勸自己。自己許許多多的毛病,因為天天在講,天天在講,自自然然就改了,不改怎麼辦?心裡難過,天天勸別人,自己都沒做到,總是難為情,說出來那個口氣都不肯定,模稜兩可的。為什麼模稜兩可?自己心裡有愧。自己要做到了,那語氣都不一樣。所以天天勸別人,就是天天勸自己,這個好,逐漸逐漸確實能夠收到很大效果,有異想不到的利益功德。

第六句講:

【經】不捨菩薩業供養。

【講】「業」就是事業,菩薩的事業就是教化眾生,弘法利生是菩薩的事業。菩薩沒有別的事情,是一個職業的老師,菩薩是天人師範,像釋迦牟尼佛一樣,一生從事於教學,孔老夫子也是如此。

但是孔老夫子曾經一度想從政,沒人用他,他沒有法子才去教學。如果當時要有人肯用他,他做官去了,他就不教學了,因為周遊列國沒有人敢用他,認為孔老夫子智慧太高,學生裡頭能幹的人太多,恐怕用他,他一發起個政變,政權馬上就被他搶去,所以沒人敢用他,這是真的,一點不假。但是孔老夫子,是個很講道德的人,絕對不會搞政變,不過在當時一些人對他還是不放心,因為他確實有這個能力,他有這些幹部,一生從事於教學。菩薩決定沒有政治野心,純粹是從事於教化眾生的工作,所以教學就是菩薩事業。

那麼寺院,講到這個地方,我要告訴諸位,寺,現在我們佛教道場稱之為寺,寺就是教育機構,寺不是廟,今天把寺跟廟連起來稱,寺就是廟,廟就是寺,真正糟糕,把佛法糟蹋盡了。

這個名稱的起源,佛教到中國來是中國的漢朝,漢明帝派特使在西域迎請過來的,到中國來由政府招待他,接待這些外國的法師。

那個時候負責接待的是鴻臚寺,鴻臚寺就相當於現在的外交部,專門管外交的。中國過去政治制度,君權跟相權也相當地清楚;宰相他不管外交,他只管內政。宰相底下一級單位,機構的名稱叫部,在漢朝時候六部,部長稱尚書,次長稱侍郎,侍郎等於現在的政務次長,部長是尚書。

帝王的皇室君權,皇帝底下也有一級辦事的機構,它的名稱,稱寺,皇帝底下有九寺,寺的長官叫卿,公卿。所以當時辦外交的是直屬於皇帝的,皇帝底下專門管外交的叫鴻臚寺,鴻臚寺卿就是現在的外交部長。它不歸 (現在歸行政院) 宰相,那時候不歸宰相,是歸皇帝,所以是由國家來接待。

到最後看到佛法太好了,我們也捨不得讓他走,希望他長住下來。長住下來總不能說把鴻臚霸佔了,這個不可以的,外交部賓館暫時招待客人,不能永久招待。於是不得已怎麼辦?

在皇帝下面再設一個寺,本來是九個寺,就變成十個寺。那個寺叫什麼名字?就是白馬寺。那個時候首都在洛陽,洛陽白馬寺是第一個「寺」,是直屬於皇帝底下,跟九個寺平等排列的,是皇帝底下一級辦事的機構。

辦什麼事情?辦教育。所以宰相底下有一個教育部,禮部,是辦教育的,那是辦國家傳統的教育;皇帝底下這個寺,專門辦佛陀教育,現在也可以說辦社會教育。於是乎中國就有兩個教育部,一個直屬於皇帝的,一個直屬於宰相的,你要懂得這個性質。

當時白馬寺的事業,是翻經、講經,指導人修行,純粹是做教育工作。與超度死人念經,絕對沒有這個東西。這個東西不曉得什麼時候起來的,而且起來得很晚,因為在唐朝中葉以前,我們在歷史上都看不到,都沒有這個東西存在。所以這是變質了,現在是愈變愈不像樣,真正是喧賓奪主,佛教的本來面目我們完全看不到了。但是這個名稱一直延留到現在。

現在總統府底下一級單位稱局,它不叫寺了。但是佛教這個「寺」的名稱,一直保存到現在,你要知道它的根源,曉得它從前辦的什麼事業,是菩薩事業,是社會教育,這個一定要曉得。所以佛教是教育,決定不是宗教。好,我們下課。

>> 續…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十三卷

* * *

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念佛要念到一心不亂,一心是指專心持念,心不散亂。不是指事一心與理一心。事一心則消除了見思二惑,理一心則可破無明,都是甚深境界。所以我們真實發心,老實念佛,綿綿密密,精進不已,以此為因,必得往生極樂的妙果。

發願往生淨土,不能腳踩兩隻船。又留戀世間,又想去極樂世界,這個願就不真實了。要往生,就必須具有正信和真實的願。六信裏面,首先應信因果。如能信事信他,就會發願。發願後持名念佛。通過實踐,增加信心,從信事信他,可慢慢發展為信理信自。信心一深你的願就切了,願切了你就念的更專誠了。信願真有了,乃至十念,決定得生。

* * *

佛號梵唄: 一向專念 阿彌陀佛 求生淨土

相關:
念佛的十種功德利益
淨業三福.修行的基礎
. 華嚴經 ‧ 普賢菩薩行願品
. 善財童子參普賢菩薩 |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
.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親聞記

> 回主頁: 淨土法門經論必讀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一念相應一念佛
22會員
462內容數
釋迦牟尼佛出興於世,就是為了要說阿彌陀佛的本願。真能究竟幫助眾生的,只有淨土念佛法門,是乘佛願力之法。就是這一生能夠了脫生死,能夠出離三界六道輪迴。一心堅信阿彌陀佛,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念念不捨,如此念佛,定能往生至西方極樂世界。
一念相應一念佛的其他內容
2025/09/26
發願往生淨土,不能腳踩兩隻船。又留戀世間,又想去極樂世界,這願就不真實了。要往生就必須具有正信和真實的願。六信裏面,首先應信因果。如能信事信他,就會發願。發願後持名念佛。通過實踐增加信心,從信事信他,可慢慢發展為信理信自。信心一深你的願就切了,願切了你就念的更專誠了。信願真有了,乃至十念,決定得生。
Thumbnail
2025/09/26
發願往生淨土,不能腳踩兩隻船。又留戀世間,又想去極樂世界,這願就不真實了。要往生就必須具有正信和真實的願。六信裏面,首先應信因果。如能信事信他,就會發願。發願後持名念佛。通過實踐增加信心,從信事信他,可慢慢發展為信理信自。信心一深你的願就切了,願切了你就念的更專誠了。信願真有了,乃至十念,決定得生。
Thumbnail
2025/09/26
發願往生淨土,不能腳踩兩隻船。又留戀世間,又想去極樂世界,這願就不真實了。要往生就必須具有正信和真實的願。六信裏面,首先應信因果。如能信事信他,就會發願。發願後持名念佛。通過實踐增加信心,從信事信他,可慢慢發展為信理信自。信心一深你的願就切了,願切了你就念的更專誠了。信願真有了,乃至十念,決定得生。
Thumbnail
2025/09/26
發願往生淨土,不能腳踩兩隻船。又留戀世間,又想去極樂世界,這願就不真實了。要往生就必須具有正信和真實的願。六信裏面,首先應信因果。如能信事信他,就會發願。發願後持名念佛。通過實踐增加信心,從信事信他,可慢慢發展為信理信自。信心一深你的願就切了,願切了你就念的更專誠了。信願真有了,乃至十念,決定得生。
Thumbnail
2025/09/25
發願往生淨土,不能腳踩兩隻船。又留戀世間,又想去極樂世界,這願就不真實了。要往生就必須具有正信和真實的願。六信裏面,首先應信因果。如能信事信他,就會發願。發願後持名念佛。通過實踐增加信心,從信事信他,可慢慢發展為信理信自。信心一深你的願就切了,願切了你就念的更專誠了。信願真有了,乃至十念,決定得生。
Thumbnail
2025/09/25
發願往生淨土,不能腳踩兩隻船。又留戀世間,又想去極樂世界,這願就不真實了。要往生就必須具有正信和真實的願。六信裏面,首先應信因果。如能信事信他,就會發願。發願後持名念佛。通過實踐增加信心,從信事信他,可慢慢發展為信理信自。信心一深你的願就切了,願切了你就念的更專誠了。信願真有了,乃至十念,決定得生。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慈悲 龍德上師開示:「普賢菩薩在因地修行時,廣發十大願,作為自己修行的目標,最終解脫證悟,成為後世所有學佛行者的典範。其中的『廣修供養』願是非常值得我們細細探討,了解之後再去行持。因為末法時代,眾生普遍福薄障重,導致種種善行窒礙難行,若能讓行者自身有一些福慧資糧,那在上求解脫道的過程中
Thumbnail
慈悲 龍德上師開示:「普賢菩薩在因地修行時,廣發十大願,作為自己修行的目標,最終解脫證悟,成為後世所有學佛行者的典範。其中的『廣修供養』願是非常值得我們細細探討,了解之後再去行持。因為末法時代,眾生普遍福薄障重,導致種種善行窒礙難行,若能讓行者自身有一些福慧資糧,那在上求解脫道的過程中
Thumbnail
世俗的執著,要越輕越好!世俗的執著有,還是會「帶業」往生;如果太重,重到往生淨土的意願,已經不想往生了。有的人希求淨土,有人是希求穢土。 有的人修著,都沒有修「出離心」,結果發現其實自己的心都在五濁惡世。蓮花生大士開示:「如果你只追求自身的幸福和安樂,你將與無上佛道無緣。」
Thumbnail
世俗的執著,要越輕越好!世俗的執著有,還是會「帶業」往生;如果太重,重到往生淨土的意願,已經不想往生了。有的人希求淨土,有人是希求穢土。 有的人修著,都沒有修「出離心」,結果發現其實自己的心都在五濁惡世。蓮花生大士開示:「如果你只追求自身的幸福和安樂,你將與無上佛道無緣。」
Thumbnail
求道, 是人生中一輩子一次的人生大事, 有啟發自性、與佛結緣同行、渡化九玄七祖、脫離十殿閻君掌管、 超越生死等殊勝,使自己在身心靈修養路上,走在光明坦途。   在進行如此慎重莊嚴的儀式之前, 求道人需要有哪些準備呢?   包含: 1.吃素一天─學習彌勒佛慈悲。 2.功德費─兩百元
Thumbnail
求道, 是人生中一輩子一次的人生大事, 有啟發自性、與佛結緣同行、渡化九玄七祖、脫離十殿閻君掌管、 超越生死等殊勝,使自己在身心靈修養路上,走在光明坦途。   在進行如此慎重莊嚴的儀式之前, 求道人需要有哪些準備呢?   包含: 1.吃素一天─學習彌勒佛慈悲。 2.功德費─兩百元
Thumbnail
弟子某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願以淨光照我慈誓攝我。我今正念稱如來名為菩提道求生淨土。佛昔本誓。若有眾生欲生我國至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願此念佛因緣得入如來大誓海中承佛慈力。眾罪消滅淨因增長。若臨命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亦不顛倒如入禪定。佛及眾聖手持金臺來迎接我。如一念頃生極樂國。
Thumbnail
弟子某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願以淨光照我慈誓攝我。我今正念稱如來名為菩提道求生淨土。佛昔本誓。若有眾生欲生我國至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願此念佛因緣得入如來大誓海中承佛慈力。眾罪消滅淨因增長。若臨命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亦不顛倒如入禪定。佛及眾聖手持金臺來迎接我。如一念頃生極樂國。
Thumbnail
此文勸願流通。願同生淨土,同見彌陀。親聞妙法,頓除有漏之因。豁悟真心,克證無生之忍。然後分身塵剎,遍至十方,同化眾生,同成正覺。則安知未來成就果覺圓滿三十二相,百福莊嚴。以發菩提心,是成佛之因。既種佛種於心田,將來必結菩提之果。故願與大眾,共相勉勵,努力修行。則自利幸甚,利他幸甚,故重言幸甚幸甚矣!
Thumbnail
此文勸願流通。願同生淨土,同見彌陀。親聞妙法,頓除有漏之因。豁悟真心,克證無生之忍。然後分身塵剎,遍至十方,同化眾生,同成正覺。則安知未來成就果覺圓滿三十二相,百福莊嚴。以發菩提心,是成佛之因。既種佛種於心田,將來必結菩提之果。故願與大眾,共相勉勵,努力修行。則自利幸甚,利他幸甚,故重言幸甚幸甚矣!
Thumbnail
心發,則佛道堪成:心即菩提心,此心為正因佛性。正因理心既發,則了因慧心,緣因善心,自可相繼而生。正因佛性本具,眾生多皆埋沒於五蘊山中。今承開示,既發菩提心,則正因理顯。再加了因佛性,緣因佛性,悟修之力,則本覺正因佛性出纏,成等正覺。故曰:心發則佛道堪成。
Thumbnail
心發,則佛道堪成:心即菩提心,此心為正因佛性。正因理心既發,則了因慧心,緣因善心,自可相繼而生。正因佛性本具,眾生多皆埋沒於五蘊山中。今承開示,既發菩提心,則正因理顯。再加了因佛性,緣因佛性,悟修之力,則本覺正因佛性出纏,成等正覺。故曰:心發則佛道堪成。
Thumbnail
如果一開始學習佛法的目標很模糊, 不是為了希求一切遍智、 不是為了得到空性的智慧而學, 可能會無法忍受學習的艱辛。 因為這是勇士所走的路, 不為名、不為利, 只為解脫成佛! 是為了心中最純淨的那個夢想, 精進努力,無怨無悔。 引自《希望‧新生》四季法語│福智文化
Thumbnail
如果一開始學習佛法的目標很模糊, 不是為了希求一切遍智、 不是為了得到空性的智慧而學, 可能會無法忍受學習的艱辛。 因為這是勇士所走的路, 不為名、不為利, 只為解脫成佛! 是為了心中最純淨的那個夢想, 精進努力,無怨無悔。 引自《希望‧新生》四季法語│福智文化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