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罰會讓孩子失去愛人的能力〉

更新 發佈閱讀 6 分鐘
raw-image

教師節這天,本該是感謝老師辛勞、肯定教育價值的日子。
然而,新竹市民政處長施淑婷的一則貼文,卻在社會上掀起了波瀾。

她說:「打罵教育才是台灣競爭力的根基。」
當網友提出質疑時,她又回應:「如果50年代就推行現在的教改,台灣不會有台積電。」
甚至還批評現在的年輕人「整天像青鳥一樣,天天發神經做些不正常的事」。

這段話讓許多父母感到震驚,也讓我們不得不問:
教育,究竟該建立在恐懼,還是理解之上?

體罰是權力不是教育

我常在公共場合看到這樣的畫面:
孩子在餐廳哭鬧,家長手忙腳亂地安撫,旁邊有人就說:

「打啊!小孩就是要揍才會乖。」

聽起來好像玩笑話,甚至有人覺得這是「長輩的愛」。
可對孩子來說,這是一種隱形的威脅。

在那一瞬間,孩子接收到的訊息不是「我做錯了什麼」,
而是:「我不值得被理解,只能靠被打才能被接納。」

打或者罵,或許能換來一時的安靜,
卻換不來真正的自律和成長。

孩子害怕的,其實不是錯誤本身,而是痛苦和羞辱。
於是他學會的,不是如何解決問題,
而是如何躲避懲罰、如何說謊保護自己。

我常對孩子說:「做錯事沒關係,我們都會犯錯。錯了就承認,改了就好。
但不能因為害怕被罵,就選擇說謊。」

很多父母誤以為「打了才有效」。
因為愛孩子,所以想用「打」來讓他記住錯誤,不再重蹈覆轍。
但那只是恐懼帶來的短暫安靜,
久而久之,恐懼只會變成隔閡、怨恨,
甚至讓暴力一代一代地被複製下去。

施處長說:「七十多年來,哪個孩子沒被打過?」
這句話背後的意思是:
因為大家都被打過,所以打罵是必要的。

但「曾經存在」並不代表「應該繼續」。
過去,婦女不能投票、孩子不能上學、家暴更被視為家務事,
這些都曾經被認為理所當然,
直到社會覺醒,才慢慢被推翻。

我們不是因為被打,才變得懂事;
而是儘管被打,還是努力成為更好的人。

如果我們不願意孩子再經歷同樣的傷害,
就該勇敢畫下句點,而不是複製舊的傷口。

施處長提到:「如果50年代就推動教改,台灣不會有台積電。」
這樣的說法,不只輕忽了台積電員工的努力,
更誤解了創新的真正來源。

創新,從來不是被打出來的。

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曾經說過:「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人才。」
而真正的人才,來自於自由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敢於挑戰規矩的勇氣。

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只能在恐懼中長大,
他或許能成為一個聽話的員工,
卻很難成為創新和改變世界的人。

我們不該把國家的進步,
歸功於那些不該存在的傷害;
更不該讓教育,停留在過去的威權想像。

根據《教育基本法》第8條,
學校不得對學生施以任何體罰或變相體罰。

2014年,台灣更通過《兒童權利公約施行法》,
明確保障兒童免於一切形式的身心暴力。

這些法律清楚指出:
體罰不只是錯誤的教育方式,更是法律禁止的行為。

身為公務員,言行不只代表個人,
更代表政府價值。
這也是為什麼施處長的發言特別令人失望,
公職人員應以身作則,
推動尊重、理解與合作,
而不是替過時的威權文化背書。

上一代人曾在艱困的環境裡努力生存,
靠著苦讀、忍耐、服從走出了自己的路。
他們被打過罵過,也靠著自己的堅強長大成人。

我尊重那段歷史,但我們必須承認:
許多人在那段時光中被傷害,甚至一輩子無法療癒。

我曾遇過一個人,他在體罰的環境中長大。
在他的記憶裡,從來沒有被溫柔擁抱過,也不曾感覺自己被愛過。
直到進入婚姻,他才發現,自己甚至不知道該怎麼愛一個人。
他想要幸福,卻不懂得怎麼給予幸福。

小時候被剝奪的愛,
讓他在長大後,也無法在關係裡找到愛。

如果我們希望孩子過得比自己更好,
那就不能只複製「服從」與「忍耐」。

教育的意義,不是讓孩子活成一個聽話的工具,
而是讓他們在安全感中,
學會表達、學會理解、學會選擇。

當他們長大後,
不只是執行命令,
更能夠創造未來。

一個社會的進步,
不在於孩子多聽話,
而在於孩子能否有思考力、有同理心,
並且有勇氣拒絕暴力。

教育的真正競爭力,是愛與尊重

施處長說:「打罵教育才是競爭力的根基。」

真正的競爭力,不是來自恐懼。
它來自信任,來自被啟發的勇氣,
也來自一個孩子知道自己被看見、被理解、被鼓勵。

台灣真正的力量,不在孩子被迫忍下的淚水裡,
而在他們長大後,願意伸手去牽別人的那一刻。

如果我們還想要一個更好的台灣,
請不要再把孩子推回到暴力的過去。

因為沒有一個孩子,應該靠害怕來成長。

教育,不只是學校裡的課程,也不只是考試成績。
它存在於我們日常每一次說話、每一個舉動之中。

當孩子哭鬧時,旁人一句「打啊!」,
或許只是一句順口的話,
卻可能成為孩子一生記住的恐懼。

但我們可以選擇給孩子另一種聲音:
溫柔而堅定,沒有羞辱、沒有傷害,
讓他們知道,

「你不是因為害怕被打才變好,
而是因為被理解,所以願意成長。」

被打大的孩子,可能學會了服從,卻不一定懂得愛。
如果我們希望孩子將來能夠去愛人,也感受到被愛,
就讓我們一起,用愛而不是恐懼,陪他們走向更自由的未來。

圖片來源:<虎媽貓爸>劇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夏雪Angela beatrice
7會員
81內容數
香港居台作家,12 歲開始書寫第一部小說,22 歲開啟專職作家之路,25 歲出版首部小說。學生時期曾任模特兒,畢業後參演過數部電視電影的製作,後出版《找 1/2 顆荳蔻》、《咖啡杯的絮語》、《不能靠近的星星》、《布拉格廣場沒有許願池》,於中港臺澳星馬均有發售。現為一名作家、編劇、模特兒、畫家和部落客,目前定居於台灣。
夏雪Angela beatrice 的其他內容
2025/09/30
《女孩》不只是舒淇的自白。它也是一面鏡子,映照出無數家庭裡的沉默與隱痛。 舒淇拍了一部電影,同時也為所有被傷害過的人打開了一扇門,一扇通往理解與療癒的門。
Thumbnail
2025/09/30
《女孩》不只是舒淇的自白。它也是一面鏡子,映照出無數家庭裡的沉默與隱痛。 舒淇拍了一部電影,同時也為所有被傷害過的人打開了一扇門,一扇通往理解與療癒的門。
Thumbnail
2025/09/11
新聞畫面裡,她站在舞台中央。四面八方的鎂光燈如潮水般湧向她。 她手裡捧著沉甸甸的獎盃,笑容微微顫抖。那是一種只有走過漫長黑夜的人才懂的笑容:既是勝利,也是風暴之後終於呼吸到空氣的釋然。 當主持人念出她的名字—辛芷蕾,我的心忽然被攥緊。這是繼鞏俐、葉德嫻之後,第三位華人女演員站上威尼斯影后的舞台。
Thumbnail
2025/09/11
新聞畫面裡,她站在舞台中央。四面八方的鎂光燈如潮水般湧向她。 她手裡捧著沉甸甸的獎盃,笑容微微顫抖。那是一種只有走過漫長黑夜的人才懂的笑容:既是勝利,也是風暴之後終於呼吸到空氣的釋然。 當主持人念出她的名字—辛芷蕾,我的心忽然被攥緊。這是繼鞏俐、葉德嫻之後,第三位華人女演員站上威尼斯影后的舞台。
Thumbnail
2025/08/27
不是只有被全網支持的人才有資格復原。每一個曾在黑夜裡咬牙走過的人,也都值得擁有一次再站起來的機會。 而肖戰的存在,讓我們知道:即使要壓抑、要安靜、要等很久,只要你還願意為自己再走一步,你也可以,不被定義地,活下來。
Thumbnail
2025/08/27
不是只有被全網支持的人才有資格復原。每一個曾在黑夜裡咬牙走過的人,也都值得擁有一次再站起來的機會。 而肖戰的存在,讓我們知道:即使要壓抑、要安靜、要等很久,只要你還願意為自己再走一步,你也可以,不被定義地,活下來。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父母應該鼓勵孩子的努力,而非過度讚美孩子的聰明。過度讚美只會發生在上下關係中,而不是平等的關係。家長應該成為孩子的夥伴,幫助他們面對自己的人生課題,並肯定他們的價值。
Thumbnail
父母應該鼓勵孩子的努力,而非過度讚美孩子的聰明。過度讚美只會發生在上下關係中,而不是平等的關係。家長應該成為孩子的夥伴,幫助他們面對自己的人生課題,並肯定他們的價值。
Thumbnail
人際關係一直是孩子成長的必修課,可是如果遇到霸凌,身邊的大人要怎麼察覺到呢?以下分享孩子被霸凌可能的情緒反應。
Thumbnail
人際關係一直是孩子成長的必修課,可是如果遇到霸凌,身邊的大人要怎麼察覺到呢?以下分享孩子被霸凌可能的情緒反應。
Thumbnail
不論是家庭或學校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帶給孩子們力量。孩童的成長與心理健康是家庭和社會關注的重要議題。在這篇文章中,探討了孩子們的成長,以及其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同時提出了對家長和教育者的建議,希望提供孩子所需的支持與幫助。
Thumbnail
不論是家庭或學校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帶給孩子們力量。孩童的成長與心理健康是家庭和社會關注的重要議題。在這篇文章中,探討了孩子們的成長,以及其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同時提出了對家長和教育者的建議,希望提供孩子所需的支持與幫助。
Thumbnail
在現今社會,許多家長在孩子犯錯後,為了怕孩子被貼標籤,往往選擇護短,甚至對受害人/檢舉人找碴。殊不知,犯錯是讓孩子學會負責的機會,若父母保護過當,會讓孩子形成用護短和找碴來面對錯誤的腦迴路。 這樣的態度不僅會對孩子不利,當孩子將這樣的教養方式複製到下一代,就會形成代際循環。
Thumbnail
在現今社會,許多家長在孩子犯錯後,為了怕孩子被貼標籤,往往選擇護短,甚至對受害人/檢舉人找碴。殊不知,犯錯是讓孩子學會負責的機會,若父母保護過當,會讓孩子形成用護短和找碴來面對錯誤的腦迴路。 這樣的態度不僅會對孩子不利,當孩子將這樣的教養方式複製到下一代,就會形成代際循環。
Thumbnail
成年人對孩子的犧牲行為可能只會加強孩子的自我中心觀點。成年人應該展現真實的情感和溝通需求,讓孩子學會理解他人觀點和感受。不需要做萬能的父母,適時表現脆弱對雙方都有好處。
Thumbnail
成年人對孩子的犧牲行為可能只會加強孩子的自我中心觀點。成年人應該展現真實的情感和溝通需求,讓孩子學會理解他人觀點和感受。不需要做萬能的父母,適時表現脆弱對雙方都有好處。
Thumbnail
單純又直接的想為孩子好,沒有用,直接又暴力的作法,只會得到更直接又暴力的反彈效果,可是,要怎麼做,才能得到我們想要的結果呢?每一個孩子的反應都不一樣,做為家長在教導自己孩子的時候,該怎麼調整,該怎麼做呢? 要培養孩子,我們需要用心溝通,用愛和理解去引導。溫柔的話語和體貼的舉止,能夠深深觸動他們純淨
Thumbnail
單純又直接的想為孩子好,沒有用,直接又暴力的作法,只會得到更直接又暴力的反彈效果,可是,要怎麼做,才能得到我們想要的結果呢?每一個孩子的反應都不一樣,做為家長在教導自己孩子的時候,該怎麼調整,該怎麼做呢? 要培養孩子,我們需要用心溝通,用愛和理解去引導。溫柔的話語和體貼的舉止,能夠深深觸動他們純淨
Thumbnail
成人如果可以溫和堅定地引導孩子分辨、認識這一層關係,孩子就會逐漸學習並且理解,在這個學習的過程中,我認為還有一件很重要的事,就是讓孩子真的感覺到自己「有所擁有」以及「被成人尊重」。
Thumbnail
成人如果可以溫和堅定地引導孩子分辨、認識這一層關係,孩子就會逐漸學習並且理解,在這個學習的過程中,我認為還有一件很重要的事,就是讓孩子真的感覺到自己「有所擁有」以及「被成人尊重」。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