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末分享會《關係的力量:以開放式對話為精神的關係照護》活動側記

更新 發佈閱讀 9 分鐘
raw-image

專線工作者 雅雯

關係系列講座的第一場,我們邀請到敲敲話行動入家團隊、同時也是活泉社家中心的組長雅欣,來分享她在入家工作中的體會與經驗,雅欣也邀請參與者一同思考:在精神疾病照護的脈絡下,如何讓關係真正「在場」。

開放式對話何以開放?期望讓各種聲音有機會被聽見

雅欣首先簡要介紹開放式對話的精神,她認為開放式對話並不是一套高深厲害的技術或招式,而是一種理解與陪伴的方法。她邀請我們重新理解「問題」的本質:

  • 問題的重點往往並非問題的內容本身,而是為什麼這件事會成為問題
  • 在一個家庭被認定為問題的事件,在另個家庭可能根本不是問題
  • 問題往往來自於關係,是被定義、描述與解釋而成的

因此,開放式對話強調,所有能夠定義問題的人都應該能進入對話。雅欣分享,她曾經主持過一場多達十多人的會談,包括疾病經驗者、家屬、工作者等。每位參與的成員都被視為能夠定義問題的主體,彼此的觀點都是對等的——沒有誰的意見比較重要,也沒有誰的看法可以被忽略。

問題在關係中成形,也在關係中被理解

當天雅欣舉了許多真實例子,例如疾病當事人的幻聽經驗在家庭中可能被視為不可談論的禁忌——當經驗者聽見幻聽要他不要吃飯,家人間可能就會因為要不要吃飯開始爭執。在別的情境,例如在會所,當事人仍然受幻聽干擾、也會與其對話,但仍能維持與其他會員、職員的互動,幻聽在此場域似乎就不是一個「問題」。

另外也很常在入家時聽到的,可能是家屬擔心生病家人的金錢觀念,會急著想要幫助他培養理財概念,或者希望他有工作能力。面對家屬的這些期待,入家團隊並不會直接協助「說服」或「改變」當事人,因為在開放式對話精神中,工作者不是站在某一方的立場去說服另一方。

然而,當對話深入下去,如果家屬談的是「他花錢無度,我們家的經濟壓力會變得很大」,那麼就探詢到了更核心的關切:「要怎麼讓他知道他的行為會影響我」——這指向的是關係本身,而非單純要求當事人改變行為。

當問題回到關係層次,工作者就有了可以和家屬一起合作的空間。敲敲話團隊在入家前期最常問的問題是:「對你來說,這為何是問題?」這背後的理論基礎來自社會建構論——問題不是天生的,而是在關係中被形塑出來的

信任先於解答:沒有信任,建議都是噪音

在這樣「重點並不是解決問題」的基礎原則下,入家團隊希望做到的是讓每個人相信彼此的觀點是對等的,並在信任基礎上慢慢靠近,因為「沒有信任關係,所有的建議都只是噪音。

雅欣說曾有夥伴分享,開放式對話甚至「比較像一種信仰」——可能從過去對西醫的信仰,轉向對對話的信仰。這也反映了思維的轉變:八、九〇年代的精神醫療常以「現代」思維為主,相信有唯一真理、相信因果關係,認為只要找到問題就會有標準解方。相對地,「後現代」思維支持的是多元,承認每個人的經驗與詮釋都是真實的,沒有哪一種觀點可以宣稱自己是「唯一正確」的真相。這也是為什麼在開放式對話中,工作者不會站在「專家」的位置告訴家庭「應該怎麼做」,而是邀請每個人說出自己的理解,在多元的聲音中尋找可能的方向。

雅欣也回應了參與者對於入家時話量分配的擔心。她分享一次入家的經驗:在整個會談裡,疾病經驗者整場都在聊幻聽,但母親聽得很開心,因為她最擔心的是幻聽會讓孩子跑到路上發生危險。當她發現幻聽內容其實不是危險訊號,她也獲得了安定。這個例子說明,會談中的「資源」並不只是話語的多寡,而是每個人的需求能否被看見。有時候把話攤開來講,問題可能就不再是問題了。

星球、吊橋與界線:重新理解關係的動力

雅欣用多個生動的比喻來詮釋「關係」。她說,天秤的概念比較像有人絕對的付出,有人絕對的接收,這樣的關係是不平衡的。但如果把關係想像成吊橋或跳舞,就需要雙方的互動與調整才能維持平衡——沒有誰可以單方面決定這段關係的樣貌。

她也用星球來比喻關係的動力:每個人都是一顆星球,自己開始轉變,別人也會受到影響。每個人先感受自己的自轉,然後感覺別人的引力。這提醒我們,改變不是單方面要求對方配合,而是從自己開始產生變化,進而影響整個關係系統。

關係的思維也能幫助我們重新理解界線。界線不是用自己的能去填補對方的不能,而是「看見彼此的能與不能」。界線是共創的,需要透過對話來建立,而不是單方面的劃定或要求。

雅欣也區分了「獨白」與真正的「對話」:獨白只是一方的宣洩,真正的對話則是讓彼此的經驗、情緒和想法能夠被看見,讓「關係在場」。當關係真正在場時,我們不只是在說話,更是在相互回應、相互影響中,共同創造新的理解。

責任的重新定義:不是處理問題,是回應彼此

雅欣提醒,照護關係中的責任,不在於「處理」或「修正」對方,而是能夠誠實回應彼此的狀態。這意味著要從「解決問題」的思維,轉向「關注關係」的照護。

傳統常見的話語可能是「你到底要我怎樣?」、「我都做這麼多了你還不滿意?」、「你自己想開一點」,這些話語背後隱含著挫折、無力,以及對對方的要求。而關係照護的表達則轉變為「我也不太知道怎麼靠近你,但我還在這裡」、「我很用力地在做,但好像我們還沒有靠近」、「我也不知道該說什麼,但我不想讓你一個人承擔這些感覺」——這些話語不再是要求對方改變,而是表達自己想靠近卻找不到方法,以及願意留下來的心意。

這樣的差異反映出姿態上的根本轉換。關係不是誰要改變誰,而是誰願意留下來;照護不是犧牲,而是選擇對彼此不離場。因此,比起問「對方哪裡有問題」,更值得追問的是:「你怎麼影響這段關係?」當我們開始思考自己在關係中的位置、自己的話語如何被對方接收、自己的行動如何形塑了這段關係,我們便真正開始為這段關係負起責任。

如何實踐開放的對話?平衡、溝通與連結

在講座的最後,雅欣提出了三個讓封閉的對話走向開放的可能方式,幫助我們將開放式對話的精神落實到日常關係中。

首先是在關係中找到彼此的平衡。她邀請我們放下「要剛好一樣」的期待,改問:「我們能否在不同中仍持續靠近?」平衡不是平均,而是在不同狀態下,雙方都能以自己舒服的方式回應彼此。有時候你懂一點,有時候我撐一點,關鍵不在於計算誰付出比較多,而是雙方都能感受到這段關係是可以呼吸的。

第二是在痛苦與誤解中保持溝通。雅欣建議我們試著「用關係的姿態,代替辯論的立場」。與其急著辯解,不如說:「我還想理解你。」誤解往往源於「我以為你早就知道」,而溝通的第一步可能就是:「我願意重新問一次。」即使不一定能講得清楚,但如果我們願意,可以嘗試繼續對話。

第三是透過對話打破孤立,重建社群網絡的連結。我們可以探索:在能承受的範圍內,如何與他人有所連結?社群不是社會的裝置,而是由一段段關係組成的。一句「我不知道該怎麼說,但我願意聽」可以成為一個起點。連結不需要很完美,有時候只是承認彼此的存在,就已經足夠。

結語:在不確定中,探索彼此舒服的距離

這場分享會提醒我們,在精神健康照護的關係中,重要的不是找到標準答案或立即的解方,而是創造一個讓所有聲音都能被聽見的對話空間。有時候,我們能做的可能只是承認「我還不知道怎麼做比較好」,或是誠實地說「我現在只能做到這裡」。這些都是對話的一部分,也都是關係中真實的回應。

對於精神疾病經驗者的家屬與照顧者而言,這或許是一條漫長且充滿不確定的路。關係不是要求彼此變得一樣,而是在差異中探索如何靠近;照護不是犧牲自己去拯救對方,而是盡量試著在對話中看見彼此的需要與限制。

開放式對話不只是一種工作方法,更是一種信念的轉換——相信每個人都有定義自己經驗的能力,相信關係本身就具有療癒的力量,相信即使在最艱難的時刻,我們仍然可以探索:什麼樣的距離、什麼樣的方式,能讓彼此都感到自在。

當我們不再急著給出答案,反而可能在對話中發現:原來問題可以有這麼多種理解方式,原來關係可以有這麼多種存在的可能。這或許就是雅欣想要分享的:在精神健康照護的路上,對話本身就是一種陪伴,理解本身就是一種支持。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瘋靡popularcrazy—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
114會員
205內容數
我們是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這是一個精神疾病家庭培力、找資源、學習與互相聯結的平台。如您是精神疾病經驗者、家屬、陪伴者或照顧者,或想了解我們的民眾,想諮詢相關問題,請看沙龍首頁中的「關於」。
2025/08/20
七月底我們迎來了希望感系列講座的最後一場,邀請到部落格《躁鬱旅程》版主慢慢,分享她與躁鬱症共處二十多年的經驗。當精神疾病診斷降臨時,醫療系統多半告訴我們:這是大腦的疾病,只能依賴藥物控制。但除了吃藥,我們還能做些什麼?
Thumbnail
2025/08/20
七月底我們迎來了希望感系列講座的最後一場,邀請到部落格《躁鬱旅程》版主慢慢,分享她與躁鬱症共處二十多年的經驗。當精神疾病診斷降臨時,醫療系統多半告訴我們:這是大腦的疾病,只能依賴藥物控制。但除了吃藥,我們還能做些什麼?
Thumbnail
2025/07/30
希望感系列講座的第四場,我們邀請到真福之家職員郡瑄,分享她作為精神疾病家屬與會所工作者,是如何在兩個場域之間來回練習陪伴、轉化自己的經驗。在這場分享中,我們聽見的不只是她與家人間曾有的張力與試著相互理解,更看見她如何將會所文化帶回家庭,在助人、照顧家人以及自我照顧中走出一條獨特的復元路徑。
Thumbnail
2025/07/30
希望感系列講座的第四場,我們邀請到真福之家職員郡瑄,分享她作為精神疾病家屬與會所工作者,是如何在兩個場域之間來回練習陪伴、轉化自己的經驗。在這場分享中,我們聽見的不只是她與家人間曾有的張力與試著相互理解,更看見她如何將會所文化帶回家庭,在助人、照顧家人以及自我照顧中走出一條獨特的復元路徑。
Thumbnail
2025/07/02
作為希望感系列講座的第三場,我們邀請到疾病經驗者Jian以自身經歷出發,分享從躁鬱症發病、住院、自我接納到復元的生命歷程,以及後來成為家人陪伴者的心路轉折。
Thumbnail
2025/07/02
作為希望感系列講座的第三場,我們邀請到疾病經驗者Jian以自身經歷出發,分享從躁鬱症發病、住院、自我接納到復元的生命歷程,以及後來成為家人陪伴者的心路轉折。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安養機構參加學員簡介(四) 阿笑女士:     情緒一直不是很穩定,常吵著要回家。女兒常常來陪著。早先的圖都是陪伴者代筆,而本人一直沒有很投入。     直到以絲瓜為題材時才注意她的畫畫過情形,阿笑女士一邊說一邊畫,雖然畫呈平面排列,清楚表達有瓜棚、瓜葉。    阿笑女士這次的反應讓我學習到
Thumbnail
安養機構參加學員簡介(四) 阿笑女士:     情緒一直不是很穩定,常吵著要回家。女兒常常來陪著。早先的圖都是陪伴者代筆,而本人一直沒有很投入。     直到以絲瓜為題材時才注意她的畫畫過情形,阿笑女士一邊說一邊畫,雖然畫呈平面排列,清楚表達有瓜棚、瓜葉。    阿笑女士這次的反應讓我學習到
Thumbnail
今天舉行「澳門電子書閱讀交流區」第一次聚會,感覺比預期更美好。 先感謝May借出場地,甚至為大家提供茶水。如果不是這個場地,大家可能無法討論得這樣盡情,也無法用投影設備向大家進行介紹。 我一直是一個內向的人,所以家人對我會做聚會搞手感到莫名其妙,其實連我自己也有點莫名其妙,事前有一點點擔心場面會
Thumbnail
今天舉行「澳門電子書閱讀交流區」第一次聚會,感覺比預期更美好。 先感謝May借出場地,甚至為大家提供茶水。如果不是這個場地,大家可能無法討論得這樣盡情,也無法用投影設備向大家進行介紹。 我一直是一個內向的人,所以家人對我會做聚會搞手感到莫名其妙,其實連我自己也有點莫名其妙,事前有一點點擔心場面會
Thumbnail
週末參加的讀書會分享了書籍「親密恐懼」的內容,和其他夥伴分享了對父母關係和穩定自我價值的心得,並提到了感恩日記的想法。
Thumbnail
週末參加的讀書會分享了書籍「親密恐懼」的內容,和其他夥伴分享了對父母關係和穩定自我價值的心得,並提到了感恩日記的想法。
Thumbnail
健康的人際關係應該是「互補的」
Thumbnail
健康的人際關係應該是「互補的」
Thumbnail
從沒有意料到,自己會在這場複訓中將情緒釋放的這麼酣暢淋漓!這次回去複訓,主要是為了跨出去陪談服務做準備。雖然我已鎖定要走這條路,但對於開始提供服務,總覺得少了一點動力、少了點頭緒、少了點信心。我一直在想,要怎麼看待陪談對我的意義?以及我想要帶給前來陪談的人什麼?
Thumbnail
從沒有意料到,自己會在這場複訓中將情緒釋放的這麼酣暢淋漓!這次回去複訓,主要是為了跨出去陪談服務做準備。雖然我已鎖定要走這條路,但對於開始提供服務,總覺得少了一點動力、少了點頭緒、少了點信心。我一直在想,要怎麼看待陪談對我的意義?以及我想要帶給前來陪談的人什麼?
Thumbnail
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自110年起開始舉辦精神疾病手足聚會,每梯次的聚會我們會邀請每個成員輪流分享自己與生病手足的故事,或是請他們提出想在聚會討論的議題,在聚會結束前會安排幾次的主題討論,以成員想談的主題為主。 今年的成員最關切的題目是:如何增加生病手足的人際互動。   
Thumbnail
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自110年起開始舉辦精神疾病手足聚會,每梯次的聚會我們會邀請每個成員輪流分享自己與生病手足的故事,或是請他們提出想在聚會討論的議題,在聚會結束前會安排幾次的主題討論,以成員想談的主題為主。 今年的成員最關切的題目是:如何增加生病手足的人際互動。   
Thumbnail
這是關於一個在學業和家庭責任間掙扎的人,通過處理自己的情緒和需求,最終找到內心的平靜和感到滿足的故事。
Thumbnail
這是關於一個在學業和家庭責任間掙扎的人,通過處理自己的情緒和需求,最終找到內心的平靜和感到滿足的故事。
Thumbnail
透過敘事治療的增能對話方式,本文分享了一位高功能助人者如何走出痛苦,並呼籲人們在面對他人的困難時,重視聆聽與陪伴的重要性,而不是急著提出解決方案。情緒的真正需要是一份同在與理解。讀者將得到一些實用的敘事治療技巧。 若對敘事有好奇,歡迎寄信或留言互動。
Thumbnail
透過敘事治療的增能對話方式,本文分享了一位高功能助人者如何走出痛苦,並呼籲人們在面對他人的困難時,重視聆聽與陪伴的重要性,而不是急著提出解決方案。情緒的真正需要是一份同在與理解。讀者將得到一些實用的敘事治療技巧。 若對敘事有好奇,歡迎寄信或留言互動。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