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照片拍攝者:慢慢。「這是我在那段靠走路復健,在小山林走路隨手拍的照片。 看到這畫面,小苗從砂礫中努力掙出,讓我覺得被激勵,感受到她昂然的生命力。」
專線工作者 雅雯
七月底我們迎來了希望感系列講座的最後一場,邀請到部落格《躁鬱旅程》版主慢慢,分享她與躁鬱症共處二十多年的經驗。當精神疾病診斷降臨時,醫療系統多半告訴我們:這是大腦的疾病,只能依賴藥物控制。但除了吃藥,我們還能做些什麼?
本次我們聆聽慢慢如何在25年的復元路上,重新找回對生活的掌控權。這不只是一個疾病故事,更是一段探索多元照顧可能性的珍貴分享。
漫長的醫療之路
慢慢以她在2000年寫下的詩作〈兩極〉開場:「天堂與地獄交錯的空間,靈魂被撕裂著……渴望平靜。」這首詩彷彿為整場分享定調——這是一段尋找平靜、更認識自己身心的生命歷程。
慢慢以時間軸序詳細梳理了她25年來的求醫過程。1998年大一升大二的暑假,她首次因嚴重憂鬱症狀求診精神科,初次服用精神科藥物的她,發現自己性格轉變,情緒高亢,甚至有想攻擊他人的念頭,因此她決定停止服藥。幾個月後,原先的症狀及服藥後不適感突然消失。但在後幾年持續出現吃不下睡不著、憂鬱、焦慮、恐慌的症狀,四處求醫卻無法得到明確診斷,直到五年後住進急性精神病房才確診為躁鬱症。
慢慢分享藥物副作用所帶來的生活困擾,除了藥物導致的體重劇增讓她難以接受外,持續就醫、服藥的她發現,即便有好好吃藥,還是會復發,並在2011年4月份開始出現「嚴重神經症狀、全身不自主運動、行動障礙、震顫(帕金森氏症狀)、說話困難」等現象,後來發現可能是精神藥物造成的遲發性異動症。
慢慢提到醫師曾告訴她:「躁鬱症是大腦、基因的疾病,症狀會不定期出現,只能靠服藥控制」,還說「若不服藥,你的症狀會更強烈、發病期會更長,說不定之後就會發明更好的藥了。」慢慢表示,只能靠服藥控制,讓她覺得無力。發病的不確定性加上一次又一次的精神症狀出現後,功能不斷減損,在只能依賴藥物又還是反覆發病的狀況下,使她感到絕望。但她強調,真正讓她陷入困境的不是藥物本身,而是「只有藥物這個選擇,沒有其他方法」的處境。
多元療法的探索
2006年,慢慢開始接觸中醫診所,學習氣功醫學理論。氣功醫學理論的觀點為:「精神疾病除了可能與靈擾或腦傷有關之外,也和身體因碰撞瘀傷所累積的血阻氣阻與脊椎、骨骼受傷變形錯位造成臟腑受擠壓,導致的血液流動不順有關。」這讓她第一次理解到,原來精神症狀可能有生理層面的根源。
2009年,她接觸到賽斯身心靈書籍,書中提到:「人是有感有覺的生靈,身體的疾病並非單純器官失效的結果,它與基因、心靈、生活、環境都有密切的關聯。」書中的觀點讓她開始思考自身個性和情緒狀態的關聯性。當年底慢慢做了一個重大決定——只接受中醫和順氣治療,不再服用精神科藥物。
然而,復元路並非一帆風順。2012年初,她又出現嚴重症狀:憂鬱、全身無力、飲食障礙、心悸、胸悶、恐慌、對聲音敏感、說話困難、行動遲緩……等等。面對無力與家人溝通的困境,她對不服用精神科藥物的決定動搖,在當年4月再度掛精神科門診拿藥,但服精神藥物近三個月不見效果,症狀愈來愈多:喘、胸口爆炸感、胃部不適、腦內灼熱感、眼睛常張不開、動作障礙症狀與不自主運動比上次更甚。
於是慢慢再次依據自身狀況決定不服用精神藥物,並與醫師溝通停藥,因須向工作單位請假,仍得定期至醫院報到。隔年一月是她最後一次到精神科門診,為了能重返工作單位,她向醫師索取了康復證明。
身心並重的照顧實踐
有鑑於精神科藥物對慢慢的影響甚鉅,接著她分享了多年來探索的各種非西醫照顧自我方式,分為「身」與「心」兩個面向:
- 身——促進血液循環的具體方法
慢慢說明了她的核心理念:促進血液循環可活絡放鬆神經、活血供氧,因此促進血液循環成了她自我照顧的重點。她展示了自己身上舊傷血瘀的照片,說明身體碰撞瘀傷累積的血阻如何影響精神狀態。
另外也介紹擦跌打損傷藥酒的方法:頭部順著髮流方向擦,先擦百會穴(開通路、喚醒全身穴道),再擦四肢末梢因為氣由四肢散,大原則是順著血流方向擦,不能來回擦。
她也分享泡腳的技巧:泡到蓋過腳踝即可,不要泡到小腿。
- 身——生活細節的重要性
慢慢提到許多生活細節,包括內外熱源的適度運用:「內熱源喝薑湯,外熱源溫熱敷。」因為溫暖使血管脹鬆,利於血液循環。
在服裝的選擇上,多挑選寬鬆透氣衣物,因為寬鬆有利氣血循環
飲食調整方面則是少肉多蔬菜、少油炸刺激物、少燥性氣滯物,補充抗氧化營養素減少身體發炎情形
另外,她也提到環境因素,在熱島效應的狀況下,說明空調降溫對情緒穩定的重要性
- 身——運動實踐的演進歷程
她分享了2014年5月31日的日誌:「到基地走路兼打拳,發現這是一個好方法,除了可以親近大自然外,又可以收打拳之效(我在住處常沒耐心乖乖打拳)。發覺自己身體的狀況又有進步,現在走路時心臟會痛、頭會拉緊的情形已好多了,所以我可以開始走路來運動促進氣血循環。新的突破。」在2014-2017年間,練氣功、走路成為她假期時的日常。
後來因為慢慢需為工作的轉換做準備,假期忙著學習相關知能,所以走路、練氣並沒有延續,只能偶爾為之,但泡腳、擦藥酒、柔軟操在這十幾年來一直是她每天的日常。
她也介紹了柔軟操的要點:躺在床上輕輕慢搖約15度,鬆脊柱放鬆神經,以及早上出門前用節奏性強的音樂提振精神的Music動動法。
- 心——深刻的自我反省
慢慢深刻反省自己的個性特質,她分享找到自己的英雄與狗熊方式——英雄(躁病)的特質包括「驕傲自大、心胸狹隘、不懂感恩、個性急躁」;狗熊(鬱病)的特質是「自卑無自信、懶散放逸、想太多做太少」,表現為「放逸之習」。
在知道自己有這兩極的特質後,她學習在躁病發作時多提醒自己要謙虛,懷有感謝、報恩、尊重、寬恕、從容的心是良藥;鬱病則是找回信心,朝向努力、勇氣、智慧、希望、慈悲、愛的方向前進。
慢慢提到她的心能量培養方式包括認識自己、反省自己、調整自己,還有正念靜坐等方法,但也特別強調這是一個主動的過程,「這個功課得由自己主動來做才有效果,如果旁人操之過急,未尊重當事人的意願可能招致反效果。」
復元的真正意義
慢慢說:「隨著我學到越來越多照顧自己的方式,也察覺到發病的根源在自己的個性使然,我漸漸找回了發病的掌握權,覺得自己是有力量的。」她提到自己雖然在2013年拿到康復證明並返回工作崗位,但至今仍帶著以往服用藥物產生的後遺症過生活,心裡有平靜的她,已習慣與這樣的狀況共處。
慢慢鄭重提醒在場聽眾:「切勿貿然減藥停藥,停藥減藥不慎可能會有戒斷現象。藥物對有些人和某些狀況來說是必要之惡。」她強調每個人都是個案,需要找到能協助緩慢減藥的醫師,並輔以其他傷害性較小的醫療方式。
以系統思考觀點重新理解精神疾病的治療困境
系統思考是一種整體性的思維方式,它不只看個別的問題或事件,而是觀察這些問題如何相互關聯、相互影響,形成複雜的循環模式。慢慢多年來以系統思考的方式來理解臺灣的精神疾病現況,以此系統可以幫助我們理解為什麼單一的解決方案無法根本解決問題。
在精神疾病的治療體系中,存在著多個相互強化的循環:
- 藥物依賴循環:精神症狀出現 → 尋求醫療協助 → 醫師開立精神藥物 → 短期症狀緩解 → 長期可能產生依賴性或副作用 → 需要更多藥物或更高劑量
- 社會偏見循環:精神疾病標籤 → 社會歧視與偏見 → 就業機會減少 → 經濟壓力增加 → 心理壓力加重 → 症狀惡化
- 醫療體系循環:健保制度偏重藥物治療 → 醫師缺乏時間進行深度會談 → 主要依賴藥物處方 → 其他治療方式發展受限 → 民眾選擇有限
當我們用系統思考來看待精神疾病,會發現:
- 問題是多元的:精神疾病不只是大腦的問題,也涉及心理、社會、環境、家庭等多個層面
- 解決方案需要多元:單純依賴藥物難以解決系統性問題,需要整合性的照顧方式
- 每個人都是系統的一部分:醫療人員、家屬、社會大眾、政策制定者等,都在這個系統中扮演重要角色
- 改變需要耐心:系統性的改變不會一夕之間發生,需要持續的努力和時間
最後慢慢提醒:她以系統思考觀點對精神病友面臨的困境,提出解法,不是要我們放棄現有的治療方式,而是提供我們一個更寬廣的視野來理解問題,尋找更全面、更根本的解決之道。這也是她一直以來希望努力的方向:呼籲精障人權、精神醫療改革,期望在不久後的將來,患者和家屬都能有更多元、遼闊的方式來面對精神疾病,並有更友善的社會氛圍。
希望感的傳遞
這場分享會沒有提供標準答案,但它給了在場每個人一份珍貴的禮物——看見一些可行的方式、長出一點希望。慢慢的故事告訴我們,復元從來不是單一路徑,而是一個多面向、緩慢摸索的生活過程。
正如活動文案所說,這場分享「並不是要否定藥物在某些階段的幫忙,而是希望邀請大家一起認識更多元的照顧可能,為自己或所愛之人找回選擇與主動的權利。」
希望感系列講座的落幕,不是結束,而是一個新開始,期待不論是疾病經驗者、或是家屬在各自的復元路上,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平靜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