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恐懼症核心特徵是在社交場合會感到強烈和持續的恐懼、焦慮,並害怕被負面評價或出醜,這與一般的害羞不同,且會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學業和工作。 主要症狀包括:害怕成為眾人焦點、過度擔憂社交互動、出現臉紅、顫抖、心跳加速、出汗、噁心等生理反應,以及迴避社交場合或在社交後反覆檢討自己的行為。
克服社交障礙六法
1. 維持充足的睡眠、良好運動習慣。2. 從事擅長的事物,逐步建立自信感。
3. 培養各式興趣,面對社交情境有多元話題。
4. 遇到困難時,尋求信任的家人、朋友商討。
5. 學習扮演傾聽者,對新事物保持開放思維。
6. 對他人評論視為參考建議,不過度反應。促使病人打開心扉與他人接觸。
康健雜誌談社交恐懼症
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88450
社交恐懼症的成因
目前對於社交恐懼症的原因尚未明朗,但觀察到社交恐懼症往往從青少年時期便已「成形」,對生活帶來重大的壓力與影響。
國際研究普遍認為社交恐懼症與以下4點有關:
1. 腦部結構異常:現階段的研究認為社交恐懼症病人腦中的多巴胺比一般人少,可能是致病因子。
2. 遺傳:研究發現約3成的社交恐懼症病人其親屬也有相同症狀。
3. 心理陰影或創傷:心理創傷如:同儕霸凌、家庭暴力、強暴經驗等,除了會引起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外,也可能觸發身心科疾患如社交恐懼症。
4. 重大負面經驗:人生中突然出現重大的負面經驗,比如:顏面損傷、肢體障礙、甚至罹患巴金森氏症而出現手抖症狀等,也可能讓自我價值感降低,進而引發社交恐懼症。
面對社交恐懼我們可以怎麼做: 社交障礙不是病,社交恐懼的人一樣有家人、朋友,
旁人可以
1.多鼓勵,用正面話語,協助分析感受減少當事人的恐懼與生病感受。
2.傾聽當事人感受,接納不批判的態度,鼓勵當事人說出來。
3.抱持對當事人行動支持態度,鼓勵走出舒適圈。為了個人成長,有意識地離開熟悉的環境或行為模式,嘗試新的事物或挑戰,以獲得更廣闊的視野、提升能力、增強自信和適應力。另外,走出舒適圈也存在風險,因此需要評估當事人狀況,了解跳脫的動機,並做好充分準備。
自己可以
1.堅定信念,與信任的家人朋友討論社交經驗避免壓抑,產生負面情緒。
2.設定社交小目標,接受不完美並透過反思過往經驗建立自信。
3.查詢網路文獻加上個人淺見,認識自己為什麼會有社交恐懼,接納並鼓勵自己,克服障礙。
社交障礙大概會跟著我長長久久,避免在公開場合心理影響生理是最終目標,習慣熟人帶著便在陌生場合攜伴囉!有時意念也有幫助,相信自己能跨出舒適圈。
你說,今天也是好日子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