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為何看似「比老師更懂」?
第一個原因很直觀:大模型把世界上公開的知識都「壓縮」在參數裡了,它不會忘記、也不會打瞌睡,查資料比任何老師快,知識量更不用說。就「授業」這件事而言,AI的確做得比我們精準又即時。
第二個原因在「解惑」。大模型不知疲倦,隨時可以根據問題從多角度回答,還能與時俱進,快速修正內容。這意味著學生想問的問題,AI往往能比老師更快、更廣、更細地解答。
第三個原因在「傳道」。大模型經過大量「AI 向善」的訓練,回答時多半遵循倫理與公共價值觀,連價值觀與方向感都能給出一定程度的引導。當「傳道、授業、解惑」三件事都能由AI勝任時,老師自然會開始懷疑:「那還需要我們幹嘛?」但教育從來不只是「知識輸出」
然而,這也是我們在教師節該好好想的一件事:老師真正的價值,不是只在「灌輸知識」。如果你的工作只需要在10秒內做出標準化決策、提供標準化內容,那麼這樣的角色確實容易被AI取代。
相反地,越是需要「非標準化判斷」、「情境決策」以及「深度的人際互動」的工作,AI越難接手。教育不只是「給答案」,更是陪伴、啟發、引導學生學會如何思考、如何與人合作、如何面對真實世界。這些都不是AI在短期內能做到的。
教師的新價值:陪伴、引導與啟發
所以在AI時代,老師的角色反而更需要「升級」:
- 從知識傳授者 → 學習引導者:不再只是講義的搬運工,而是幫學生「學會學習」。
- 從單向講授 → 雙向陪伴:在學生迷惘時提供真實的人性支持,這是冷冰冰的模型無法給予的。
- 從標準化評量 → 非標準化啟發:設計能引導思考、培養判斷力的活動與專案,而不是只考選擇題。
這些才是AI取代不了的軟實力。
教師節提醒我們:教育不只是傳道、授業、解惑,更是「引導人成為自己」。AI可以提供知識、分析與建議,但它無法用眼神看出學生的情緒,也無法在挫折時拍拍肩膀說「加油」。
真正能在AI時代持續發光的老師,不是和AI競爭「誰懂得多」,而是擅用AI、讓自己有更多時間去做那些AI做不到的事。
這樣的老師,在未來反而會更重要。
-----
親愛的讀者,感謝您耐心閱讀本篇文章。在接近閱讀結束之際,我誠摯邀請您繼續探索更多我之前所撰寫的文章,相信這些內容將為您帶來更多啟發和收穫。在下方,您可以找到一系列豐富多彩的主題,每篇都充滿了精彩的知識和見解。
我深知您抽出寶貴時間閱讀這些文字,對我來說是非常暖心的支持和鼓勵。您的關注是我創作的動力,每一次的閱讀都讓我更有動力將更多的內容呈現給您。為使我們更靠近,一些交流互動的方式:
❤️點愛表心|💬留言相伴|✏️追蹤大叔|🔗分享此文|☕贊助咖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