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社會比較的焦慮,培養好奇心與建立自信,定義自己喜歡的人生風景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我們總是不自覺地陷入一場永無止境的比較競賽。我們比較學歷、工作、伴侶,甚至比較誰的笑容更燦爛。然而,現今社會與過去已有不同,以往優異的學歷幾乎保證能找到理想工作,現在這個等式的可靠性已大幅降低。即使勤奮用功,也未必能取得理想的學歷,權重分配變得更為複雜。若我們持續陷入「比較」的迴圈,前路只會越來越窄,最終可能寸步難行。



為何我們總是陷入「比較」的泥淖?

「比較」是人性的本能,正如Dr. Linnea Passaler在《向內修復:五階段神經系統療癒計畫》中所述,通過與他人比較,我們才能更清楚地理解自己在世界中的定位和身分。然而,我們往往高估他人的幸福、低估他們的困難;或者看不到某事為他人帶來的喜悅,卻高估其中的挑戰。這些認知偏差讓我們誤以為只有自己在生活中掙扎。

我們比較的方式會深刻影響我們的態度、行為、健康、動機和整體身心狀態。在這場無盡的攀比中,我們要麼拼命向上爬,要麼因看到他人領先而放棄,卻同時犧牲了內心的平靜。這種競爭心態不是讓我們感到優越,就是讓我們覺得自己不如人,其背後往往隱藏著深層的不安全感。當一個人習慣用「我不要什麼」來定義自己時,例如為逃避不安全感而頻繁轉換跑道,他的內心實際上缺乏明確指引。在這種迷茫狀態下,我們的大腦本能地向外尋求標準答案,而他人的選擇與成就便成為最便捷的參照,引導我們誤將他人的路徑視為自己應該前進的方向。

轉變比較的心態:用「好奇心」取代「價值判斷」

要擺脫比較的束縛,首要之務並非盲目告誡自己「不要比較」,而是從根本上轉變思維模式:以「好奇心」替代根深蒂固的「價值判斷」。

比較的本質類似二元對立,總是將事物劃分為好壞對錯,這種思維常帶來憤怒、恐懼或羞愧等負面情緒。當內心的不適感不斷加深,我們不禁自問:「這真的是我想要的嗎?」而且,這種單純的評判也讓我們難以察覺到他人行為背後的真正價值。

若能在這一刻暫停,轉變思維,讓「好奇心」帶領我們探索,便能發現事物的多元可能。就像欣賞一幅畫作,與其直接評判它令人不適,不如問問自己:「藝術家為何選擇這樣的色彩?」、「是什麼原因促使畫家選擇這種題材?」這種提問不再是評判,而是探索,以開放的心態接納我們的想法、情緒和生理感受。好奇心能引導我們對自己和他人保持同理,促進接納與合作意識。當我們將對方視為有思想、有脈絡的個體,而非單純的工具時,才能真正建立深刻的理解與連結,並可能因此發現新的歸屬感,找到價值觀相近的同行者。

建立自信的基石:從定義「我是誰」到做出「承諾」

單靠好奇心是不足的,要實現「健康」的比較,了解自己目前的水平和社會角色,並穩步前行,我們還需要堅實的「自信心」作為基礎。這種自信不來自外在認可,而源於深刻的自我定義與勇敢的承諾。即使你具有外在認可的一切條件,只要你自己覺得不夠,你就永遠不會獲得平靜。

我曾認為自己缺乏自信,這是我給自己的舊有定義。然而,在閱讀吳姵瑩的《你這麼好,為什麼沒自信?》時,我開始相信自己能成為一個自信的人。我可以從簡單的內在語言轉變開始,相信這將成為我重要的轉捩點。

即使是自信滿滿的人,面對陌生領域時也需要重新調適,他們的初始反應與常人無異,只是恢復平衡的速度更快。定義「我是誰」需從兩個方向著手:首先,區分自己與他人的想法,當自己的選擇讓他人不悅時,不必因此認定自己做了錯誤決定;其次,為自己確立明確定位,清楚訂下自己喜歡的標準,當別人批評時,想想自己的標準作出評斷,不必盲從他人的規則。

正面心態的轉化:當「比較」成為探索的鏡子

當我們內心兼具好奇心與自信,就能以更成熟、更積極的態度重新審視「比較」。這時,比較不再是焦慮之源,而成為幫助我們「感受當下」、認識自我的明鏡。

並非所有比較都有害。當我們將比較從「價值評判」轉化為「資訊參考」,它便能成為促進成長的工具。就像顧問行業的專家,正因見識過各行各業的運作模式,才能對不同產業有更全面的理解。這種不帶評判的觀察與比較,目的在於拓展視野,而非證明優劣。

同樣,當我們結識不同領域的朋友,他們就像一面面鏡子。透過互動,我們能夠反思:「原來我與哪類人更為相近」。這不是分高下,而是更清晰地定位自己。看見他人的長處,不再引發嫉妒或自卑,而是帶著好奇心學習:「他們如何做到的?」,從而提升自己的「適應能力」。認識到他人的道路與自己不同,也不再懷疑自我,而是能更堅定地表明:「那很好,但不是我想要的」。

人生最精彩之處,不在於複製他人的地圖,而在於親手繪製屬於自己的獨特路線。我們需要理解並接納「不確定性」是世界的常態。真正的安全感不是來自於穩定的工作或一成不變的關係,而是源於我們在變化中體驗多元情感、解決各種困境並理解不同選擇的能力。當我們不再執著於追尋完美、確定的外部標準時,就能帶著好奇心與自信,用自己選擇的色彩在人生畫布上描繪出心中嚮往的風景。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喵爪跳跳堂的舒適角落
59會員
81內容數
角落中會探討工作與生活平衡的心態調整,並嘗試透過英語閱讀和寫作來拓展思維,藉由輸出讓我看到不一樣的嘗試。
2025/09/27
自我覺察是我們一生的課題。但我們要覺察的主題是甚麼呢? 如果我們平常都是順順的,我們可能就不會有特殊要覺察的事項,或是喪失自我覺察的能力,但這個能力是我們讓生活運行的一個重要能力,如何運用自我覺察力,了解自己在面對生活的反應以及如何有效調節這些反應,對於身心健康至關重要。我在閱讀Dr. Linnea
Thumbnail
2025/09/27
自我覺察是我們一生的課題。但我們要覺察的主題是甚麼呢? 如果我們平常都是順順的,我們可能就不會有特殊要覺察的事項,或是喪失自我覺察的能力,但這個能力是我們讓生活運行的一個重要能力,如何運用自我覺察力,了解自己在面對生活的反應以及如何有效調節這些反應,對於身心健康至關重要。我在閱讀Dr. Linnea
Thumbnail
2025/09/20
你是否經常被負面想法或限制性思維卡住?本文介紹三種常見限制性思維模式(情緒抗拒型、全有全無型、立即成效偏誤)及WDEP模型(需求確認、當前行動、評估、計劃),幫助你識別並轉化這些思維,重構認知,達成目標。
Thumbnail
2025/09/20
你是否經常被負面想法或限制性思維卡住?本文介紹三種常見限制性思維模式(情緒抗拒型、全有全無型、立即成效偏誤)及WDEP模型(需求確認、當前行動、評估、計劃),幫助你識別並轉化這些思維,重構認知,達成目標。
Thumbnail
2025/09/13
我們在往目標前進時,無可避免會碰到挫折,關鍵差異在於是否能夠轉化這種不適感。挫折本身不是問題,我們應對的方式才是決定因素。 面對挫折時,人們通常展現兩種截然不同的選擇:一種是沉浸在問題中,不斷抱怨命運不公;另一種則是迅速進入解決模式,思考「下一步該怎麼辦」。克莉絲蒂娜‧伯恩
Thumbnail
2025/09/13
我們在往目標前進時,無可避免會碰到挫折,關鍵差異在於是否能夠轉化這種不適感。挫折本身不是問題,我們應對的方式才是決定因素。 面對挫折時,人們通常展現兩種截然不同的選擇:一種是沉浸在問題中,不斷抱怨命運不公;另一種則是迅速進入解決模式,思考「下一步該怎麼辦」。克莉絲蒂娜‧伯恩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當我們面臨迷茫和自我懷疑時,不妨放慢腳步,學著順應自己的情緒和狀態,動態調整自己的人生之路。
Thumbnail
當我們面臨迷茫和自我懷疑時,不妨放慢腳步,學著順應自己的情緒和狀態,動態調整自己的人生之路。
Thumbnail
我覺得羨慕別人,就是否定自己過去所付出過的努力。 要感謝過去曾努力過的自己,因為過去的累積,才能成就今天的自己。 俗話說:學會投資不如懂得投胎,出了社會,你會慢慢的發現,很多事情本來就是不公平的。 但唯一公平的是,每個人一天都只有24小時。
Thumbnail
我覺得羨慕別人,就是否定自己過去所付出過的努力。 要感謝過去曾努力過的自己,因為過去的累積,才能成就今天的自己。 俗話說:學會投資不如懂得投胎,出了社會,你會慢慢的發現,很多事情本來就是不公平的。 但唯一公平的是,每個人一天都只有24小時。
Thumbnail
問題階段就見底的選項不要去選,差不多就是你能與平凡人拉開距離的關鍵。
Thumbnail
問題階段就見底的選項不要去選,差不多就是你能與平凡人拉開距離的關鍵。
Thumbnail
先前到某北部私立大學協助職涯諮詢,來談的學生嚮往的工作與職涯路徑,大多跟所唸科系沒有直接相關,這在現在多元發展的趨勢下,似乎正常不過。不過,我也觀察到有些有趣的現象,像是將重點放在自己缺乏的部分、對於想做的工作停留在蒐集資訊階段,缺乏實際接觸經驗,以及過度放大與未知競爭者同台較勁的恐懼。
Thumbnail
先前到某北部私立大學協助職涯諮詢,來談的學生嚮往的工作與職涯路徑,大多跟所唸科系沒有直接相關,這在現在多元發展的趨勢下,似乎正常不過。不過,我也觀察到有些有趣的現象,像是將重點放在自己缺乏的部分、對於想做的工作停留在蒐集資訊階段,缺乏實際接觸經驗,以及過度放大與未知競爭者同台較勁的恐懼。
Thumbnail
年紀見長體會越深,人生有得必有失,檢視過去與現在,覺察內心真正的渴望,哪些事情會共頻共振的線索,及早佈局下一個機會,以宏觀的視野來盤點職涯,想像5年後希望的生活,避免只聚焦單點,易陷入思考盲區,不妨試著將點串成線與面。
Thumbnail
年紀見長體會越深,人生有得必有失,檢視過去與現在,覺察內心真正的渴望,哪些事情會共頻共振的線索,及早佈局下一個機會,以宏觀的視野來盤點職涯,想像5年後希望的生活,避免只聚焦單點,易陷入思考盲區,不妨試著將點串成線與面。
Thumbnail
人生有很多的目標,我們總是想要證明自己的能力,證明自己是獨立的,證明自己是成功的,創造自己的成就與地位。這是人們最在意關心的議題,自我實現避免不了是否成功,結婚也避免不了對象身分地位與自己是否相配,有沒有房有沒有車,收入是多少,頭銜是什麼。
Thumbnail
人生有很多的目標,我們總是想要證明自己的能力,證明自己是獨立的,證明自己是成功的,創造自己的成就與地位。這是人們最在意關心的議題,自我實現避免不了是否成功,結婚也避免不了對象身分地位與自己是否相配,有沒有房有沒有車,收入是多少,頭銜是什麼。
Thumbnail
當我們看著別人在生活的各個方面取得進展時,往往會感到困惑和挫折。然而,嘗試和學習新事物,即使最終失敗回到原點,也是思想成長的過程。這些經驗和思想的改變將幫助我們未來做出更好的決定。
Thumbnail
當我們看著別人在生活的各個方面取得進展時,往往會感到困惑和挫折。然而,嘗試和學習新事物,即使最終失敗回到原點,也是思想成長的過程。這些經驗和思想的改變將幫助我們未來做出更好的決定。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