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總是不自覺地陷入一場永無止境的比較競賽。我們比較學歷、工作、伴侶,甚至比較誰的笑容更燦爛。然而,現今社會與過去已有不同,以往優異的學歷幾乎保證能找到理想工作,現在這個等式的可靠性已大幅降低。即使勤奮用功,也未必能取得理想的學歷,權重分配變得更為複雜。若我們持續陷入「比較」的迴圈,前路只會越來越窄,最終可能寸步難行。
▌為何我們總是陷入「比較」的泥淖?
「比較」是人性的本能,正如Dr. Linnea Passaler在《向內修復:五階段神經系統療癒計畫》中所述,通過與他人比較,我們才能更清楚地理解自己在世界中的定位和身分。然而,我們往往高估他人的幸福、低估他們的困難;或者看不到某事為他人帶來的喜悅,卻高估其中的挑戰。這些認知偏差讓我們誤以為只有自己在生活中掙扎。
我們比較的方式會深刻影響我們的態度、行為、健康、動機和整體身心狀態。在這場無盡的攀比中,我們要麼拼命向上爬,要麼因看到他人領先而放棄,卻同時犧牲了內心的平靜。這種競爭心態不是讓我們感到優越,就是讓我們覺得自己不如人,其背後往往隱藏著深層的不安全感。當一個人習慣用「我不要什麼」來定義自己時,例如為逃避不安全感而頻繁轉換跑道,他的內心實際上缺乏明確指引。在這種迷茫狀態下,我們的大腦本能地向外尋求標準答案,而他人的選擇與成就便成為最便捷的參照,引導我們誤將他人的路徑視為自己應該前進的方向。
▌轉變比較的心態:用「好奇心」取代「價值判斷」
要擺脫比較的束縛,首要之務並非盲目告誡自己「不要比較」,而是從根本上轉變思維模式:以「好奇心」替代根深蒂固的「價值判斷」。
比較的本質類似二元對立,總是將事物劃分為好壞對錯,這種思維常帶來憤怒、恐懼或羞愧等負面情緒。當內心的不適感不斷加深,我們不禁自問:「這真的是我想要的嗎?」而且,這種單純的評判也讓我們難以察覺到他人行為背後的真正價值。
若能在這一刻暫停,轉變思維,讓「好奇心」帶領我們探索,便能發現事物的多元可能。就像欣賞一幅畫作,與其直接評判它令人不適,不如問問自己:「藝術家為何選擇這樣的色彩?」、「是什麼原因促使畫家選擇這種題材?」這種提問不再是評判,而是探索,以開放的心態接納我們的想法、情緒和生理感受。好奇心能引導我們對自己和他人保持同理,促進接納與合作意識。當我們將對方視為有思想、有脈絡的個體,而非單純的工具時,才能真正建立深刻的理解與連結,並可能因此發現新的歸屬感,找到價值觀相近的同行者。
▌建立自信的基石:從定義「我是誰」到做出「承諾」
單靠好奇心是不足的,要實現「健康」的比較,了解自己目前的水平和社會角色,並穩步前行,我們還需要堅實的「自信心」作為基礎。這種自信不來自外在認可,而源於深刻的自我定義與勇敢的承諾。即使你具有外在認可的一切條件,只要你自己覺得不夠,你就永遠不會獲得平靜。
我曾認為自己缺乏自信,這是我給自己的舊有定義。然而,在閱讀吳姵瑩的《你這麼好,為什麼沒自信?》時,我開始相信自己能成為一個自信的人。我可以從簡單的內在語言轉變開始,相信這將成為我重要的轉捩點。
即使是自信滿滿的人,面對陌生領域時也需要重新調適,他們的初始反應與常人無異,只是恢復平衡的速度更快。定義「我是誰」需從兩個方向著手:首先,區分自己與他人的想法,當自己的選擇讓他人不悅時,不必因此認定自己做了錯誤決定;其次,為自己確立明確定位,清楚訂下自己喜歡的標準,當別人批評時,想想自己的標準作出評斷,不必盲從他人的規則。
▌正面心態的轉化:當「比較」成為探索的鏡子
當我們內心兼具好奇心與自信,就能以更成熟、更積極的態度重新審視「比較」。這時,比較不再是焦慮之源,而成為幫助我們「感受當下」、認識自我的明鏡。
並非所有比較都有害。當我們將比較從「價值評判」轉化為「資訊參考」,它便能成為促進成長的工具。就像顧問行業的專家,正因見識過各行各業的運作模式,才能對不同產業有更全面的理解。這種不帶評判的觀察與比較,目的在於拓展視野,而非證明優劣。
同樣,當我們結識不同領域的朋友,他們就像一面面鏡子。透過互動,我們能夠反思:「原來我與哪類人更為相近」。這不是分高下,而是更清晰地定位自己。看見他人的長處,不再引發嫉妒或自卑,而是帶著好奇心學習:「他們如何做到的?」,從而提升自己的「適應能力」。認識到他人的道路與自己不同,也不再懷疑自我,而是能更堅定地表明:「那很好,但不是我想要的」。
人生最精彩之處,不在於複製他人的地圖,而在於親手繪製屬於自己的獨特路線。我們需要理解並接納「不確定性」是世界的常態。真正的安全感不是來自於穩定的工作或一成不變的關係,而是源於我們在變化中體驗多元情感、解決各種困境並理解不同選擇的能力。當我們不再執著於追尋完美、確定的外部標準時,就能帶著好奇心與自信,用自己選擇的色彩在人生畫布上描繪出心中嚮往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