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贏在起跑點」不是贏過同伴,而是超越自己:讀《怡辰老師的小學生學習診療室》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本文首刊於開根好,特此致謝

教養的兩難:小孩子不聽話,怎麼講?

和年紀很小的小孩子溝通,絕對是件苦差事。我們道理講得再詳細,小孩也未必聽得懂;聽懂了,也未必聽得下去。但我們卻也不能單單下命令要求他們去做:一方面是因為頑皮的孩子可能也不會聽從命令;另一方面是,我們也不想培育出一個只會聽從命令、或只會下命令的人。小孩子是意向成人而長大的。我們願意小孩子將來會是一個懂得互相尊重、處理事情得合理而且合情的人。那我們怎麼可能用單方面的命令、灌輸,來培育出這樣的人呢?

針對人的性格去給建議:除了說服理智外,還要說服情感

所以,我相信很多的父母,都被這樣的兩難所困擾。我最近讀了《怡辰老師的小學生學習診療室》這本書,裡面提供了很多小技巧,供父母在需要時運用。這本書的呈現方式是:它當然預設了一些「觀點」、想法;但卻不是依據觀點來編排順序的。本書收錄了很多小孩子會遇到的「問題」、「狀況」、「比較細節的小目標」,然後作者以可以分開來閱讀的文章,一篇篇的個別加以回覆。所以,這本書沒有過分的被系統化編排過,而是充滿了對「現場」的問題與苦惱的觀察與解方。也因此,這本書有一種實用的、類似工具書的風味。或許是那一種父母在現實中遇到了類似問題,可以打開本書目次,找到相關的那個章節,就立刻可以參考、應用的資訊。

以我們前面提到的小孩子的「溝通」問題來說,本書比較相關的是〈人際溝通與社交能力〉這篇文章。作者怡辰老師在這篇文章中,首先區分了自我觀感比較低落的、和強烈自我中心的兩類孩子,分別給出不同的應對建議。的確,如果人有不同的性格,那怎麼會有完全一體適用的溝通方法呢?我以書中比較偏向「自我中心」的狀況為例:

原來打球時同學不傳球給他,他覺得委屈。然而,從同學口中得知,這孩子打三對三籃球賽時常亂投,浪費得分機會。我問生氣的孩子:「如果你是隊友,會傳球給自己嗎?」他立刻說不會。這也讓他理解了對方的立場。接著我們和同學們一起討論解決方案。於是大家開始七嘴八舌建議:「我們可以教他投球技巧!」「我們可以輪流投球!」等。

我們會發現,如果直接講述道理不起效,「提問」往往是個促進別人自我覺察、反省的可以嘗試的方法。而且,往往要說服孩子,不能只考慮理智的正確性,也要照顧到孩子的情感。其實,對大人不也是這樣嗎?

有「意義感」,才是讓孩子不把課業「當成敵人」的關鍵

等到孩子年紀漸長,父母又免不了操心一個大敵:孩子的課業。這是我們在很多家庭都能見到的情況。不過,也許這個問題本身就須要調整:課業並不是孩子的敵人,而是「朋友」。課業與學科,是讓孩子有能力能夠超越家長和老師的觀點,有一天能建立自己的主張、自己的設計、自己的人生之伙伴。

所以,課業其實不是父母的事,而是屬於孩子的事。但這不是說:父母不須要在孩子的課業上引導、思考、用心。而是說課業的引導,應該要考慮到孩子個別的狀況和需求,著重在賦予他們基本能力,讓他們能夠處理在自己的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這樣,孩子學起來才有「意義感」,而不像是把石頭不斷的推向山頂,走一條看不見盡頭的漫漫長路。

家長也需要學習!瞭解新的教育趨勢不是「額外的」負擔,而是今日生活的必備能力

這個觀念也是本書《怡辰老師的小學生學習診療室》一再強調的。這本書將文章編排成三個部分:「破解!學習技巧與方法」、「準備!大小考試與學科挑戰」、「探索!關鍵素養與生活教育」。其中第三個部分「探索!關鍵素養與生活教育」,我覺得是非常有特色、家長們亟需的一組內容,裡面探討了「家事」、「時間管理」、「社交」、「3C」、「AI」這些議題。這些議題看似和課業沒有直接關係,其實卻非常相關。以「家事」為例,怡辰老師說:

因為家事不僅僅是分擔家務,更是訓練生活能力、培養責任感,甚至是幫助學習的最佳機會。……
這些都顯示出孩子們在手眼協調、統整能力,以及做事時缺乏有效的心中順序。例如:上課找課本,孩子可能花了十分鐘都找不到,而後面的同學一眼就幫忙找到。擦桌子時,抹布擰不乾,顯示小肌肉缺乏訓練,連帶影響字體歪七扭八。這些基本能力都會影響學習。

這段文字,我相信對很多父母而言都是「振聾發聵」、「耳目一新」的!每一句話都很有道理,也打中了父母希望孩子能培育出來的能力,但卻合理的組成了我們這一輩(以及年齡更長的壯年甚至老年)以前不曾想過的思維、作為。我們必須承認:其實我們二、三十歲這個年紀的人,以及年齡更長的前輩們,在童年、少年時所經歷的教育,已經不足以因應今天這個世界的孩子了!這其實是件好事,因為這顯示出了我們的世界一直在進步,所以社會對小孩子、成人都有更新的期許,更新的理想。我們應該保持開放與願意改善的心胸,來面對這一切以及孩子的未來。

2025/09/30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傅元罄的沙龍
69會員
156內容數
對有興趣的哲學論題進行科普,希望吸引大家來一起討論。
傅元罄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9/28
巴默爾說:「優質教學不可以簡化為教學的方法和技巧:優質教學來自教師的自我認同與人格統整。」
Thumbnail
2025/09/28
巴默爾說:「優質教學不可以簡化為教學的方法和技巧:優質教學來自教師的自我認同與人格統整。」
Thumbnail
2025/09/19
最高的教育意識,是不但承認每個學生內心中的文化創造能力,而且想到每個古往今來的人,都有著這樣創造、改善自己的生活方式/文化的能力。所以,我們隨時可以擱置自己現有的文化、知識、教學的內容,來理解、欣賞、承認每一個人創造他自己的生活方式的努力與價值。
Thumbnail
2025/09/19
最高的教育意識,是不但承認每個學生內心中的文化創造能力,而且想到每個古往今來的人,都有著這樣創造、改善自己的生活方式/文化的能力。所以,我們隨時可以擱置自己現有的文化、知識、教學的內容,來理解、欣賞、承認每一個人創造他自己的生活方式的努力與價值。
Thumbnail
2025/09/08
想要減重卻不想犧牲生活品質?蕭捷健醫師的《碳水循環:一輩子都瘦用的增肌減脂飲食法》提供一個兼顧健康與美味的減重方法。透過安排低碳日、中碳日、高碳日,搭配不同運動強度,讓減重變得輕鬆有效。本文詳細解說碳水循環的原理與步驟,幫助讀者輕鬆達成減重目標。 (本摘要由方格子AI生成)
Thumbnail
2025/09/08
想要減重卻不想犧牲生活品質?蕭捷健醫師的《碳水循環:一輩子都瘦用的增肌減脂飲食法》提供一個兼顧健康與美味的減重方法。透過安排低碳日、中碳日、高碳日,搭配不同運動強度,讓減重變得輕鬆有效。本文詳細解說碳水循環的原理與步驟,幫助讀者輕鬆達成減重目標。 (本摘要由方格子AI生成)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陸陸續續會有家長會反映跟孩子溝通時不被理會而感到困擾,因此想用這篇文章分享一些經驗,讓家長做為參考!
Thumbnail
陸陸續續會有家長會反映跟孩子溝通時不被理會而感到困擾,因此想用這篇文章分享一些經驗,讓家長做為參考!
Thumbnail
許多家長總是急欲「解決」孩子的問題,卻鮮少想過是否可以轉換思考角度,或是對孩子的行為有多一些好奇與理解。 捫心自問,其實很多時候並不真的是為了孩子著想,而是想要透過矯正孩子的行為來掩飾自己內心的不安,比如別的孩子可以做到,為什麼我的孩子就不行?抑或是孩子一定要在某個時刻做什麼事情才能讓自己
Thumbnail
許多家長總是急欲「解決」孩子的問題,卻鮮少想過是否可以轉換思考角度,或是對孩子的行為有多一些好奇與理解。 捫心自問,其實很多時候並不真的是為了孩子著想,而是想要透過矯正孩子的行為來掩飾自己內心的不安,比如別的孩子可以做到,為什麼我的孩子就不行?抑或是孩子一定要在某個時刻做什麼事情才能讓自己
Thumbnail
進入青春期的孩子處於壓力之下,父母需瞭解如何適當溝通。楊陽老師的書籍提供了深刻的討論,父母應重視孩子的情感需求,並避免以負面言語攻擊孩子。面對升學競爭壓力,父母應重視孩子的健康和心理狀態,而非只關注成績。這本書能幫助父母瞭解孩子的壓力來源以及應對方式。
Thumbnail
進入青春期的孩子處於壓力之下,父母需瞭解如何適當溝通。楊陽老師的書籍提供了深刻的討論,父母應重視孩子的情感需求,並避免以負面言語攻擊孩子。面對升學競爭壓力,父母應重視孩子的健康和心理狀態,而非只關注成績。這本書能幫助父母瞭解孩子的壓力來源以及應對方式。
Thumbnail
共讀時可跟孩子一起討論問題,雙方要分享彼此的想法或相互提問,父母可先針對書的內容分享自己的看法,孩子自然會在讀完書後說出自己的感覺、領悟。
Thumbnail
共讀時可跟孩子一起討論問題,雙方要分享彼此的想法或相互提問,父母可先針對書的內容分享自己的看法,孩子自然會在讀完書後說出自己的感覺、領悟。
Thumbnail
你可能會想,我這麼愛孩子,為何孩子不聽我的話? 很多父母都會抱怨孩子「講不聽」,後來我理解了,這一切都是小孩都在學習、成長的過程,轉念之後,改用遊戲、好玩的方式來陪伴孩子、用尊重的態度和孩子溝通。
Thumbnail
你可能會想,我這麼愛孩子,為何孩子不聽我的話? 很多父母都會抱怨孩子「講不聽」,後來我理解了,這一切都是小孩都在學習、成長的過程,轉念之後,改用遊戲、好玩的方式來陪伴孩子、用尊重的態度和孩子溝通。
Thumbnail
「那怎麼辦?」是個強而有力的問句,在大部分時候能讓孩子發揮獨立思考的能力,找出最適合自己的出路,但也有碰壁的時候,今天與阿戴溝通的經驗讓我學到,面對不同孩子的不同情緒,便有不同的引導方法,從孩子身上實在能學到很多有價值東西!
Thumbnail
「那怎麼辦?」是個強而有力的問句,在大部分時候能讓孩子發揮獨立思考的能力,找出最適合自己的出路,但也有碰壁的時候,今天與阿戴溝通的經驗讓我學到,面對不同孩子的不同情緒,便有不同的引導方法,從孩子身上實在能學到很多有價值東西!
Thumbnail
教育是一個相互學習和成長的過程。在孩子與大人相處時,家長和老師需要理解孩子、接納他們的不同,這樣孩子才會在成長過程中感受到支持和鼓勵。別忘了,所以人都曾經是個孩子。
Thumbnail
教育是一個相互學習和成長的過程。在孩子與大人相處時,家長和老師需要理解孩子、接納他們的不同,這樣孩子才會在成長過程中感受到支持和鼓勵。別忘了,所以人都曾經是個孩子。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