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崇尚成功與快樂的時代,我們被各種訊息包圍,告訴我們只要找到理想的工作、美滿的關係、舒適的生活,就能獲得幸福。然而,為什麼在物質條件前所未有的豐裕之下,我們卻更常感到焦慮、空虛,甚至迷失?這種廣泛存在的「存在的空虛」,正是作家 Emily Esfahani Smith 試圖解答的核心問題。
她並非空談理論,而是帶著個人的困惑投身學術領域,在正向心理學中尋找答案。然而,她的發現徹底翻轉了我們對美好人生的想像:追求快樂,反而可能是不快樂的根源;真正的滿足,來自於對「意義」的追尋。 本文將帶您認識 Emily Esfahani Smith——這位融合哲學深度、心理學實證與文學筆觸的思想家,並深入剖析她那場極具影響力的演講「活得有意義,比活得快樂更好」,從中提煉出能讓我們生命扎根的「四大支柱」,為如何在紛擾世界中,建構一個真正有深度、有韌性的人生,提供清晰而動人的路線圖。
演講核心論點
Emily Esfahani Smith 以自身的經歷和研究出發,提出一個強而有力的觀點:一味追求快樂(happiness)反而會導致空虛和焦慮;相反地,建構一個充滿「意義」(meaning)的人生,才是真正滿足和韌性的來源。她透過全球自殺率上升的數據指出,現代人的困境並非缺乏快樂,而是缺乏人生意義。
演講結構與重點整理
第一部分:問題的起源
- 個人的迷惘:她曾相信成功是快樂的鑰匙,因此追求理想工作、伴侶與住所,卻感到空虛和焦慮。
- 普遍的現象:她發現她的朋友,乃至於整個社會,都有同樣的困擾。
- 研究的啟發:在攻讀正向心理學時,她發現數據顯示「追求快樂會讓人不快樂」,並指出絕望的根源是「缺乏人生意義」,而非缺乏快樂。
- 快樂與意義的區別:
- 快樂:一種當下感覺良好、舒服自在的狀態。
- 意義:更深層次,來自於歸屬感、致力於超越自我之事,以及發展內在潛能。
第二部分:解決方案——人生意義的四大支柱
為了找出如何活得有意義,她花了五年時間研究,歸納出四大支柱:
1. 歸屬感
- 定義:源自於一種「在關係中彼此本質上相互珍惜」的感覺。
- 關鍵:它來自於「愛」,存在於個體間共處的時光,是一種主動的選擇。
- 反面教材:提供條件式歸屬感的群體(因你的信仰、好惡而接納你),以及日常生活中貶低他人價值的微小行為(如不打招呼、看手機)。
- 案例:朋友強納森與報販之間的真誠互動。
2. 目的
- 定義:重點不在於找到讓你快樂的工作,而在於你能給予什麼,而不是你想要什麼。
- 核心:運用你的力量(才華、技能)去服務他人。
- 重要性:目的給了我們活下去的「理由」和驅動力。失業等問題不僅是經濟問題,更是存在主義危機。
- 案例:醫院管理員的目的是治癒病人,家長的目的是養育孩子。
3. 超然
- 定義:一種罕見的狀態,讓你超脫日常的喧囂,自我感漸漸消褪,感覺與更高的現實(宇宙、自然、神)產生連結。
- 來源:欣賞藝術、在教堂、投入創作(如寫作進入心流狀態)。
- 效果:能改變一個人,讓人變得更不自我中心、更慷慨。
- 案例:研究顯示,觀看高大的尤加利樹一分鐘後,學生的行為變得更慷慨。
4. 說故事
- 定義:你告訴自己關於你人生的故事。你是自己故事的作者,可以編輯、詮釋和改寫你的故事。
- 重要性:故事能幫助你理解「你如何成為你」。
- 「救贖的故事」:過著有意義人生的人,往往會講述一個由「救贖、成長、愛」所定義的故事,即從苦難中提煉出好的東西。
- 案例:癱瘓的美式足球員埃梅卡,將故事從「我的人生曾經很棒,現在很糟」改寫為「受傷讓我明白我可以成為更好的人」,從而找到了服務他人的目的。
第三部分:結論與呼籲
- 個人根源:她分享自己在蘇菲教派文化中長大的經歷,指出那是一個自然具備四大支柱的「有意義的文化」。
- 社會責任:她警告,幫派和邪教也提供意義,因此社會必須提供更好的替代方案,在家庭和制度中建立這些支柱。
- 最終啟示:意義的建構是一個需要費力的持續過程。
- 有力的結尾:透過父親重病時靠著對家人的歸屬感、身為父親的目的和超然的冥想而存活下來的故事,強烈印證了意義的力量。
- 最後一句名言:「快樂來來去去。但當人生真的很美好時,當事情真的很糟糕時,若人生有意義,你就會有可以緊緊抓住的東西。」
這個演講不僅提供了診斷現代人空虛感的深刻見解,更給出了一套清晰、可行、有實證支持的「處方」。它告訴我們,與其被動地等待快樂降臨,不如主動地去建立關係、服務他人、體驗超然、並改寫自己的生命故事,從而建構出一個堅實、有意義的人生。
Emily Esfahani Smith 簡介
Emily Esfahani Smith 是一位作家、記者兼講者,她的工作核心圍繞著一個主題:追尋「意義」比追尋「快樂」更能帶來豐盛和滿足的人生。
核心思想與主張
她最著名的論點,詳述於其國際暢銷書 《意義的力量:創造屬於你的美好人生》 中,挑戰了現代社會對「快樂」的過度推崇。她認為,一味追求快樂(一種感覺或情緒)反而會導致空虛和焦慮。相反地,建構一個充滿「意義」的生活,即使其中包含掙扎與苦難,才是真正幸福的基石。
她提出了建構生命意義的 「四大支柱」:
- 歸屬感:來自於與他人建立真誠、相互的關係,感覺自己被理解和接納。
- 目的:重點不在於你「想要」什麼,而是你能「給予」什麼。將注意力從自身轉向外界,運用你的才能服務他人。
- 敘事:你如何詮釋自己的人生故事。擁抱過去的經歷(包括失敗與傷痛),並從中提煉出理解和智慧,塑造一個連貫的自我身份。
- 超然:體驗那些讓你感覺超越日常瑣事、與更宏大事物(可以是自然、宇宙、藝術或信仰)連結在一起的時刻。
職業生涯與成就
- 作家:她的著作《意義的力量》已被翻譯成 16 種語言,是全球性的暢銷書。
- 記者:她的文章和評論常見於《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大西洋月刊》等頂尖媒體。她曾擔任文化評論雜誌 《新標準》 的總編輯。
- 講者:她的TED演講「活得有意義,比活得快樂更好」觀看次數超過數百萬,極具影響力。
學術背景
她的寫作具有深厚的學術底蘊,融合了多個領域:
- 哲學基礎:於達特茅斯學院攻讀哲學,訓練了她嚴謹的思辨能力。
- 心理學專業:在賓州大學攻讀碩士時,師從「正向心理學」之父 Martin Seligman,專攻積極心理學領域。
- 臨床實踐:目前是美國天主教大學的臨床心理學博士候選人,這使她能將理論與實際的人類困境更緊密地結合。
個人背景
- 她出生於瑞士蘇黎世,在加拿大蒙特利爾長大,現居於美國華盛頓特區。
- 她的跨文化背景可能也影響了她對普世人性課題的深刻洞察。
Emily Esfahani Smith 是一位思想深邃的作家和思想家。她巧妙地將哲學的智慧、心理學的實證與文學的敘事力量結合起來,為現代人面臨的「存在空虛」問題提供了清晰、有力且充滿希望的解答。她不僅告訴我們「為何」要追求意義,更提供了「如何」去建構意義的具體路徑。
結語
Emily Esfahani Smith 的洞見,如同一劑清醒劑,將我們從對「快樂」的單一執著中喚醒。她溫柔而堅定地指出,生命的豐盈不在於短暫的愉悅感受,而在於我們能否主動建構歸屬感、找到服務他人的目的、體驗超脫自我的時刻,並勇敢地改寫屬於自己的生命故事。這四大支柱,為我們在必然經歷的順境與逆境中,提供了可以緊緊抓住的錨點。
她的理論之所以深刻,在於它不僅是學術研究,更是她個人生命的實踐與印證。從她父親在生死關頭憑藉愛與意義活下來的故事,我們真切地體會到:快樂會來來去去,但意義卻能持久支撐我們的生命。 正如 Smith 所啟示我們的,創造意義並非遙不可及的哲學命題,而是一個持續的、日常的選擇。當我們開始珍惜與他人的真誠連結、用自身所長為世界貢獻、在喧囂中尋找寧靜、並以成長的眼光看待自己的過去時,我們就在一步一步地,為自己的生命灌注那最堅實、最深刻的力量——意義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