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我已經資深到覺得自己不太懂新進同事在想什麼的階段了。這種代溝,不只是我個人的感受,而是很多職場都在面臨的共通問題。
以前我們進公司,默默加班是理所當然,長官兇一點就當作是在「磨練」。
Z世代,完全不吃這一套。他們會直接說:這不合理、這不是我該做的、為什麼不照規則走?而《解鎖 Z世代職場即戰力》這本書就剛好為這些問題提供了前因後果。
一、衝突:矛盾的開端
世代差異往往不是從理論開始的,而是從日常的摩擦中爆發出來。
在職場上,我常聽到前輩抱怨:年輕人顧自己、不懂尊重、不肯吃苦。相反的,年輕人也會私下嘀咕:前輩不做事、講話拐彎抹角、不會好好溝通。這些碎碎念,背後其實都有一個共通的情緒:不平衡。
老一輩心裡想著:「我以前忍辱負重這麼多年,前輩怎麼說我就怎麼做,為什麼你們不用忍?」
年輕人則心裡反問:「大家都是來上班,規則明明白白寫在那裡,為什麼不能直接照做?為什麼你們可以挑輕鬆的事情做,我不行?」
這種劍拔奴張的氣氛很容易就會浮現出來。比如說,在公務體系裡,大家都知道「不做事也有薪水領」。於是有人選擇少做少錯,乾脆什麼都不動。薪水反正不會少,頂多被嫌。這種心態會慢慢侵蝕掉整個組織的效率與熱情。
但不論是民營公司還是公務體制,更多時候,是讓新進或基層的人承擔更多責任,但領更少的錢;而另一邊,制度意識更強的新世代,卻會覺得這是「不公平」,是「違反規則的偷懶」。
先有摩擦,才會迫使我們去問:Z世代為什麼會這樣?他們的特質到底從何而來?
矛盾不只是表面的不滿,而是兩種價值觀的碰撞:一邊強調忍耐,一邊要求公平。
二、時代演變:現象的養成
要理解年輕世代的行為,就得先設法理解他們成長的背景。
第一,科技的透明化
Z世代從小活在網路世界,資訊近乎零成本。任何事都能比價、查證,沒有什麼「只可意會」的空間。上一代說「我是為你好」,在他們眼裡就變成空話。他們只看得見行為和結果,不太在意背後的意圖。
第二,制度的進步
過去,人際職場的灰色地帶,比如職場霸凌、性騷擾、防過勞等隱性議題,如今都有明確的法規來界定。社會越來越重視「權利、義務清楚化」。這也訓練出一個習慣:照著規則走,不必去揣測人情。
第三,社會氛圍的轉變
從國家篳路藍縷壯大期的「集體主義」到資本主義引進後強調強者、弱者的「個人主義」,再到資源逐步匱乏人人自掃門前雪的「個人保護主義」,價值觀一點一點移動。
隨著經濟與物價、房價逐步艱困,少子化與高齡化,讓每個人更強調自我權利,不願意被犧牲顯得更加利己。
第四,時代的紅利
Z世代也就是2000後出生的人,個人觀點是人類史上相對幸運的一批。他們的父母、祖父母,有些甚至是戰後嬰兒潮,早先吃下了人類經濟文明暴增的第一波紅利,少子化的浪潮下Z世代也多是家裡的唯一且重要的下一代成員。
能夠豐足長大者甚至有家族已經替他們承受過經濟起飛、金融海嘯、甚至疫情時代的衝擊。到了他們出社會的時候,AI、新科技、家族資產傳承,都正好匯聚成一種「時代資本」,這讓他們有條件活得更自我。
所以,Z世代不是單純任性。他們的樣子,本質上是被這個時代雕刻出來的。
三、特質:三種核心的樣貌
在這樣的背景下,書中提到,Z世代的三大特質顯得特別鮮明。
1. 超合理
在數位時代,許多東西都被演算法精準切割,在學期間學科上、專長上的精確分配,讓他們相信制度與專業,相信公平交換。
公司聚餐時他們會追問:我下班時間被找來聚餐,這筆錢我為什麼要付?我只有吃飯甚至沒有喝酒,為什麼要這麼分錢,這不是小氣,但符合原則的AA制。
執掌要求沒有寫到這個範圍,這件事我為什麼要做? 在上一代眼裡,這可能是「斤斤計較」,但在他們的邏輯裡,這就是「公平正義」。
2. 超個人
他們拒絕被年齡和輩分綁架。對Z世代來說,「對等」才是基本態度。
於是過去的「尊尊敬敬」被替換成「平平淡淡」。 資深的感覺到不自在,因為這挑戰了傳統的秩序,但對Z世代來說,這只是「人對人」之間正常的互動方式。
3. 超自主
Z世代在一個資訊充沛但卻充滿不確定的世界裡,渴望抓住「可控性」。
不管是工作還是生活,他們更在乎「能不能自己選擇」。工作不再是唯一的依附,而是一個可有可無的暫時棲身地(公司付薪水給我只是訂閱我的時間)。
他們真正追求的,是自己能決定方向的確定感,更注重work-life balance。
他們的合理,讓他們相信規則,合理之後,自然會延伸到人與人的對等關係,也就是「超個人」,而當規則與對等確立,他們最後追求的,就是能自己選擇與可控的「超自主」。
四、對應之道:制度與合作
那麼,問題來了:好不容易熬成婆,身為中年社畜的我們該怎麼辦?
第一,規則要清楚
模糊的善意,無法再當作默契。制度需要明確化,什麼事情允許,什麼事情禁止。差不多就好的靈活年代被數據化的理智年代給取代了。規則必須先公正、公平,才能要求Z世代遵守認同,當然公司也只是被選擇的職涯產品。
第二,表裡如一
與其搞一堆無法落實的制度跟淺規則,不如老老實實檢討制度,把該做的事情有效地做好。表裡一致,才是真正的誠實。不用再把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這種偷懶包裝成聰明。
第三,學會幫助失敗
任何人初入職場都會碰壁,要學會失敗,但更重要的是,前輩要學會怎麼給回饋。
以往熟知的嚴厲批判與咒罵似乎Z世代從學生時期就沒有被如此對待過,與其製造情緒張力與衝突,也許冷靜直接,加上人性溫暖,才是真正能幫助新人成長的方式。
第四,拒絕偷懶的化約
不要再用「年輕人就是這樣」來一刀切。世代不是問題,而是一個現象。認清現況,知道事務的成因背後有制度、有環境、有時代。
好好接納這個講求「公平」、「清晰」的時代,才是真正的適應,更何況,如此的環境,不就是每一位「曾經受苦受難」的年輕人們所冀望的友善職場嗎?
總結
一句話總結:Z世代不是問題,而是鏡子。
剛開始所謂的Z世代好像有點「難帶」,但仔細想想,其實這只是時代進步的產物。
他們長大的環境,資訊透明、規則清楚,從小就被教導每個人都有權利。那他們在職場上,自然就把這些觀念帶進來。
所以衝突不是因為他們故意找碴,而是我們還在用舊的眼光看待新的行為。要理解這一代,其實就是要理解這個時代。
因此整本書看下來,我最大的體悟是:
- 衝突,是我們必須承認的現實。
- 特質,是這個時代送給Z世代的禮物。
- 對應之道,則是我們每個人必須練習的功課。
Z世代照出了我們制度的不足、人性的弱點,也提醒我們:每一代都曾經是這樣被質疑過。真正的課題,不是把年輕人改造,而是讓制度與文化,隨著世代與時俱進。
Z世代就像一面鏡子,照出我們不願承認的問題。真正要問的不是「年輕人怎麼變了」,而是我們自己是不是也早已變成當年討厭的模樣。
也許真正開明的時代到來了,當年的屠龍少年們,請捫心自問,你已成惡龍嗎?

只是舉例,不要對號入座
感謝你的耐心閱讀~ 敬祝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