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睡前突然想到一件好笑的事。
我發現自己在情緒慌亂的時候,很像一個人站在水深及腰的池塘裡,以為自己要溺水了,於是拼命掙扎、想抓住什麼——但其實,只要站起來就好了。
就這樣。站起來就好了。
我躺在床上笑了。這比喻也太準。那些讓我焦慮到不行的時刻,那些覺得自己快撐不住的瞬間,會不會其實水根本沒那麼深?只是我忘記自己可以站起來?
或者說,我太專注於「我要溺水了」這件事,根本沒想過確認一下水深。
這讓我想起之前藝術治療課捏的那個空心陶人。老師問:「如果它會說話,它想對你說什麼?」我看著那個不太完美的陶人,突然聽見:「我一直都在啊。」
當下愣了一下,然後懂了。
那些慌亂的時刻,不是因為我真的快溺水了,而是我忘記了——那個有能力站起來的自己,其實一直都在。只是我太忙著掙扎,忘記確認水深。
有點蠢,但好像還蠻準確的。
後來我開始注意到,很多時候的「溺水感」,其實是假警報。
就像手機一直跳低電量警告,有時候是真的快沒電了,有時候只是系統bug。重點是,要不要每次都被它嚇到?還是可以停下來看一眼:「欸等等,真的沒電了嗎?」
老虎真的在眼前嗎?
水真的有那麼深嗎?還是只是記憶被觸動了?
我發現問對問題,比找到答案重要。
《快思慢想》裡提到,人的大腦有兩套系統:系統一負責直覺反應,系統二負責理性思考。系統一的好處是快,壞處是容易誤判——看到草叢晃動就以為有老虎,聽到一點風吹草動就啟動逃跑模式。
在遠古時代,這套系統救了我們的命。但在現代生活裡,它有時候只是在嚇自己。
問題不是「怎麼讓假警報消失」,而是「怎麼確認這是不是假警報」。我還沒有完全學會辨識所有假警報。有時候還是會慌,還是會忘記自己可以站起來。但至少現在知道,當那種「快要溺水」的感覺又來的時候,可以先確認一下:
水,到底多深?
如果只到腰,那就別急著學游泳了。站起來就好。
對了,那個空心陶人之前一直都放在我書桌上。偶爾看到它,就會想起那句話:
「我一直都在啊。」
是啊,一直都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