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腦探索】《信念如何改變身體與大腦的科學原理》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Belief changes biology — 當信念成為生理的力量。在心理學與神經科學的交會處,有一個令人驚嘆的發現:我們的信念,不僅影響行為,也能實際改變身體與大腦的運作方式。



一、信念的生理效應:安慰劑與反安慰劑

在醫學研究中,「安慰劑效應(Placebo Effect)」是最直接的例證。當人們相信自己服下了有效的藥物,即使那只是糖丸,大腦也會釋放出真正的止痛物質,如內啡肽與多巴胺,減輕疼痛與焦慮。相反地,若人們相信藥物會帶來副作用,即使那只是無害物質,身體也會出現不適反應,這就是「反安慰劑效應(Nocebo Effect)」。

這些現象揭示:信念能透過神經與內分泌系統,實際改變身體狀態。



二、大腦可塑性:信念重新塑造神經網絡

神經可塑性(Neuroplasticity)指的是大腦會根據經驗與思考方式改變結構。當我們持續重複某種信念,例如「我有能力做到」、「我值得被愛」——大腦中的神經連結會逐漸加強這種思維路徑。

這也是為何心理治療、冥想、顯化練習能產生長期改變:

想法重複得越多,大腦越相信它是真的。

在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研究中,積極信念的人在前額葉皮質(掌管決策與自我控制)與邊緣系統(掌管情緒反應)之間的連結更強,顯示他們在面對壓力時能更有效地調節情緒。



三、信念與細胞層面的連動:表觀遺傳學

更深層的研究指出,信念甚至可能影響 基因表達(Epigenetics)。壓力、恐懼或正向信念,都會透過激素與神經傳導物質,改變基因開關的開啟與關閉。例如,長期懷抱希望與樂觀的個體,其免疫系統相關基因更為活躍,修復能力也較強。

這說明了:信念不只是心理現象,而是可以滲透到細胞層級的力量。



四、實踐:如何運用信念改變生理與現實

  1. 覺察語言與思考習慣:大腦會相信你重複說的話。避免自我否定,改用肯定語句。
  2. 具象化想像:透過視覺化(visualization),在腦中描繪理想狀態,大腦會像真實體驗般啟動對應區域。
  3. 情緒一致性:不是「強迫相信」,而是「感受相信」。讓情緒與信念共振,信號才會穩定地傳遞給身體。
  4. 持續練習:信念的力量來自重複——如同運動訓練肌肉,信念也在訓練神經通路。



信念不僅塑造思想,也改寫生理。從神經可塑性到表觀遺傳學,科學正逐步揭示:

你所相信的,正在決定你成為誰。當我們用意識選擇更高的信念,健康、希望、愛、創造力,我們便在無形中重編自己的人生程式。

“Change your thoughts, and you change your world.”——Norman Vincent Peale




  • 如果你對內容有共鳴、想分享想法,
  • 歡迎在下方留言區補充你的觀點 💬 你的支持就是我持續寫作的動力!
  • 📮 也歡迎來信交流:childbenefits@gmail.com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開域空間讀書會
43會員
107內容數
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畢。 喜歡現代詩、推理、科普、有趣的人事物,人生光譜的代表色系:天青色。 連絡信箱:childbenefits@gmail.com
開域空間讀書會的其他內容
2025/10/11
最新研究指出,經過基因改造的免疫細胞 稱為 CAR-NK(嵌合抗原受體自然殺手)細胞,有潛力成為對抗癌症的新武器。
Thumbnail
2025/10/11
最新研究指出,經過基因改造的免疫細胞 稱為 CAR-NK(嵌合抗原受體自然殺手)細胞,有潛力成為對抗癌症的新武器。
Thumbnail
2025/10/10
本文引用艾倫·瓦茨的名言,深入探討人生中常見的矛盾現象,如被理解與傾聽、自由與規律、愛自己與被愛等。透過闡述這些看似對立的觀念,作者引導讀者學習在矛盾中尋找平衡,達到成長與幸福。文章強調理解、自愛、順流、接納痛苦、孤獨、柔軟、選擇快樂、減少擁有、感性、慢活、擁抱失敗、活在當下以及擁抱未知的重要性。
Thumbnail
2025/10/10
本文引用艾倫·瓦茨的名言,深入探討人生中常見的矛盾現象,如被理解與傾聽、自由與規律、愛自己與被愛等。透過闡述這些看似對立的觀念,作者引導讀者學習在矛盾中尋找平衡,達到成長與幸福。文章強調理解、自愛、順流、接納痛苦、孤獨、柔軟、選擇快樂、減少擁有、感性、慢活、擁抱失敗、活在當下以及擁抱未知的重要性。
Thumbnail
2025/10/10
本文探討過度思考的本質、成因,並提供一套結合緊急救援(冷卻大腦)與長期重建(認知調整、行為改變、生理調頻、心理訓練)的系統性策略,幫助讀者打破負面思維循環,重拾生活掌控感。文末並包含 7 天微行動計畫及何時尋求專業協助的建議。
Thumbnail
2025/10/10
本文探討過度思考的本質、成因,並提供一套結合緊急救援(冷卻大腦)與長期重建(認知調整、行為改變、生理調頻、心理訓練)的系統性策略,幫助讀者打破負面思維循環,重拾生活掌控感。文末並包含 7 天微行動計畫及何時尋求專業協助的建議。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你知道嗎?根據腦神經科學專家的研究顯示,人類的大腦其實具有自我毀滅傾向,比起感受生活中美好的部分,大腦更容易專注在生活的不完美跟缺陷中 那是因為大腦最重要的功能是在於讓人對身邊危險的事情有所警覺,所以我們很容易就會看到白T恤上的黑點,這叫做大腦的「默認模式」
Thumbnail
你知道嗎?根據腦神經科學專家的研究顯示,人類的大腦其實具有自我毀滅傾向,比起感受生活中美好的部分,大腦更容易專注在生活的不完美跟缺陷中 那是因為大腦最重要的功能是在於讓人對身邊危險的事情有所警覺,所以我們很容易就會看到白T恤上的黑點,這叫做大腦的「默認模式」
Thumbnail
我很喜歡這本書的「包裝」,不是單指書本的外觀,而是所有的介紹文字與符號。它們都圍繞在「神經可塑性」的核心概念上,而這個概念,光從名稱就賦予我們一種想像,這種想像介於現實與理想之間:一方面,它承認我們的感受與行為深受神經影響,隱含悲觀的唯物論觀點;另一方面,它樂觀地告訴我們這有改變的可能。 更重
Thumbnail
我很喜歡這本書的「包裝」,不是單指書本的外觀,而是所有的介紹文字與符號。它們都圍繞在「神經可塑性」的核心概念上,而這個概念,光從名稱就賦予我們一種想像,這種想像介於現實與理想之間:一方面,它承認我們的感受與行為深受神經影響,隱含悲觀的唯物論觀點;另一方面,它樂觀地告訴我們這有改變的可能。 更重
Thumbnail
神經科學大師剖析感受、心智與意識之間關係的科學證據
Thumbnail
神經科學大師剖析感受、心智與意識之間關係的科學證據
Thumbnail
神經科學大師剖析生命源起、感覺與文化對人類心智發展的影響
Thumbnail
神經科學大師剖析生命源起、感覺與文化對人類心智發展的影響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身心相互影響的傳說故事,並談到了一些與人體健康相關的真實案例。 這證明瞭心念對健康的重要性,並提供了一些具體的例子和實驗結果來支持這一觀點。 同時指出了摒棄刻板印象和執著的道理,以及心態對生活質量的影響。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身心相互影響的傳說故事,並談到了一些與人體健康相關的真實案例。 這證明瞭心念對健康的重要性,並提供了一些具體的例子和實驗結果來支持這一觀點。 同時指出了摒棄刻板印象和執著的道理,以及心態對生活質量的影響。
Thumbnail
透過調整你的焦點,你可以與能量連結,並體驗你渴望的現實。
Thumbnail
透過調整你的焦點,你可以與能量連結,並體驗你渴望的現實。
Thumbnail
透過幾本書的思考,本文分享了大腦思考與吸引力法則之間的關聯性及如何對大腦重新編碼的方法,從大腦神經學角度探討了關於思想、感受、頻率,以及注意力導向的影響。作者深入探討了後設認知能力、視覺化目標以及如何喚起快樂、正面回憶等關於大腦思考和吸引力法則。並歡迎分享讓大家一起擁抱成長、邁向自由。
Thumbnail
透過幾本書的思考,本文分享了大腦思考與吸引力法則之間的關聯性及如何對大腦重新編碼的方法,從大腦神經學角度探討了關於思想、感受、頻率,以及注意力導向的影響。作者深入探討了後設認知能力、視覺化目標以及如何喚起快樂、正面回憶等關於大腦思考和吸引力法則。並歡迎分享讓大家一起擁抱成長、邁向自由。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