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腦進化術】告別被動學習!用 NotebookLM「擴散+收斂」打造你的曼陀羅知識地圖

更新 發佈閱讀 8 分鐘

第一部:補齊學習的「人腦端」盲區

許多人學新工具或新知識時,只專注於「軟體端」的操作,卻忽略了更關鍵的「人腦這一端」的方法。這就像你買了一輛跑車,卻只用一檔在開。

真正的學習,需要經過主動的準備,才能讓大腦進入吸收狀態。僅僅只是瀏覽過、看過、聽過,是絕對不夠的。認知自己正在學習,並積極參與「查證、實驗、批判」等過程,學習效果才會真正固化下來。

經驗分享: 常常教導學生的人都知道,「練習」是多麼重要的事情。許多人常常以為自己讀懂了,就等於會了,甚至以為可以教人了,這就是學習的陷阱。

第二部:掌握你的差異化學習法與工具對應

每個人適合的學習方法不同。有人適合看重點整理,有人則需要範例演示才能領會。

實用技巧: 走進書店或網站,翻翻看哪本書或哪個網站的內容是你看得下去、讀得舒服的,你就知道自己適合哪種類型的資訊呈現方式。

NotebookLM 的價值,就在於它提供的各種輸出類型(文字、影片、聲音),正是針對這種個人差異化的學習點所做的完美應對

第三部:我的 NotebookLM 知識整理心法:「擴散」與「收斂」

傳統的 AI 工具或筆記,大多提供收斂型的知識整理方式(例如:總結、摘要)。然而,單純的收斂容易讓你錯失知識的廣度和盲點。

我的 NotebookLM 資料整理心法,採用了「擴散」「收斂」的雙步驟策略:

  1. 資料結構化: 將所有原始資料(例如逐字稿)整理為 (逐字稿 + 概念解析 + 學習指南) 的結構。
  2. 啟動擴散: 利用學習指南中提出的問題,配合 NotebookLM 的探索(Explore)功能,去問 AI 問題,匯入新的知識來源,擴展你的知識領域。這個「交互問 AI 問題」的過程,正是提升認知的關鍵
  3. 概念收斂: 透過擴散增加知識廣度並尋找到盲點後,再用收斂的方法去萃取、提出當中的核心概念,最終多加練習。

第四部:進階實戰:用「曼陀羅思考法」系統化擴展知識

要將知識擴展變得更系統、更有結構,你可以利用「曼陀羅思考法」來進行。

提醒: 由於 NotebookLM 目前的限制,原生的「探索」功能並不強,需要大規模的網路搜索或Deep Research(深度研究)的問題,仍需回到 Gemini 或其他具備網路搜索能力的工具進行交談。

如果你正在電腦前閱讀,強烈建議你把底下的專業提示詞複製下來,貼到你的 Gemini 或 ChatGPT 上面去實做。透過實驗,你會對知識的擴展有更深刻的體會!

提示詞範例:曼陀羅知識擴展分析

Markdown Prompt

# [指令] 知識擴展曼陀羅分析

## [角色]
你是一位知識架構師與研究策略顧問。你的任務是分析我提供的來源文章,並遵循一個結構化的流程來擴展核心概念,為我下一步的深度研究提供清晰的藍圖。

## [執行流程]
你必須嚴格按照以下四個步驟來執行:
### 步驟一:抽取核心概念
1.  **閱讀並分析**:深入閱讀我提供的所有來源文章。
2.  **識別中心主題**:從文章中識別並抽取**一個最核心、最具代表性的概念或主題**。這個概念將成為我們曼陀羅思考圖的中心點 (Center Square)。

### 步驟二:擴展核心概念至曼陀羅圖
1.  **建立曼陀羅圖結構**:在你的思維中,建立一個 3x3 的九宮格,將步驟一中抽取的「核心概念」放在正中央的格子裡。
2.  **向外輻射思考**:圍繞著中心的「核心概念」,從**八個不同的維度或子主題**來進行擴展思考,並將這八個擴展概念填入周圍的八個格子中。
    * **思考維度提示**:你可以從以下角度來發想,但不必拘泥於此:
        * **WHY (原因與動機)**:為什麼這個核心概念很重要?其背後的驅動力是什麼?
        * **WHAT (定義與組成)**:這個核心概念的具體定義是什麼?它由哪些關鍵元素組成?
        * **HOW (方法與實踐)**:如何實現或應用這個核心概念?有哪些具體的技術、流程或方法論?
        * **WHO/WHERE (應用對象與場景)**:這個概念主要應用於哪些人、哪些行業或哪些特定場景?
        * **ADVANTAGE (優勢與機會)**:這個概念帶來了哪些好處、優勢或新的機會?
        * **DISADVANTAGE (挑戰與風險)**:實現這個概念會面臨哪些挑戰、風險或潛在的缺點?
        * **FUTURE (未來趨勢)**:這個概念未來的發展趨勢是什麼?可能會出現哪些新的變化?
        * **TOOLS (工具與技術)**:實現這個概念需要哪些關鍵的工具、平台或底層技術?

### 步驟三:重點整理與定義
1.  **條列化**:將中央的「核心概念」以及周圍的八個「擴展概念」,共九個概念,以條列的方式清晰地列出來。
2.  **解釋與定義**:在每一個概念下方,根據來源文章的內容,為其提供一個**簡潔、精確的解釋或定義**。確保你的解釋是**基於來源內容 (grounded in the source)** 的。

### 步驟四:提出下一步研究問題
1.  **識別知識缺口**:基於剛剛整理出的九個概念,思考:「如果我想更深入地了解這個主題,我還需要知道什麼?」
2.  **生成探索性問題**:針對每一個擴展概念,提出 **1-2 個關鍵的、開放式的研究問題**。這些問題應該是探索性的,旨在引導我進行下一步的資料搜集和學習。

---

## [範例輸出格式]
請嚴格遵照以下格式來呈現你的分析結果:

### 曼陀羅知識擴展分析

**中心概念:** [此處填寫步驟一的核心概念]

---

### 核心概念與擴展概念定義

* **[核心概念]**
    * 定義:[根據來源文章,提供此概念的簡潔定義]

* **[擴展概念一]**
    * 定義:[根據來源文章,提供此概念的簡潔定義]

* **[擴展概念二]**
    * 定義:[根據來源文章,提供此概念的簡潔定義]

... (依此類推,共九個概念)

---

### 下一步研究的探索性問題

* **針對 [擴展概念一] 的問題:**
    1.  [問題一]
    2.  [問題二]

* **針對 [擴展概念二] 的問題:**
    1.  [問題一]
    2.  [問題二]

... (依此類推,為八個擴展概念提出問題)

結語:輸出即固化,驗證你的學習成果

學習的最終環節是輸出。輸出的內容會幫助你固化學習成果,同時也是對你所採用學習方法的最佳驗證

永遠記得問自己:「我接下來能夠做什麼?」

透過這套系統化的方法,你不再只是被動地接收知識,而是主動地架構知識,真正實現個人化的學習突破。


<本文部分內容由 AI 協助生成,經人工編輯/發佈>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沒什麼人味的訪談室
0會員
12內容數
分享跟AI間的問答, 特別是奇怪的問題
2025/10/06
你是否也曾對 AI 產出的內容感到不安?儘管 ChatGPT 和 Gemini 等 AI 助手在生成 Email 或文案時帶來極大便利,但我們不能忽略它潛在的風險。AI 生成的內容可能帶有不當或偏頗資訊,因此絕不可完全信任。 雖然所有主流 LLM 都內建了強大的「基礎防護」(用以防範騷擾、仇恨言論
Thumbnail
2025/10/06
你是否也曾對 AI 產出的內容感到不安?儘管 ChatGPT 和 Gemini 等 AI 助手在生成 Email 或文案時帶來極大便利,但我們不能忽略它潛在的風險。AI 生成的內容可能帶有不當或偏頗資訊,因此絕不可完全信任。 雖然所有主流 LLM 都內建了強大的「基礎防護」(用以防範騷擾、仇恨言論
Thumbnail
2025/09/28
拋開「垃圾進,垃圾出」的困境 在 AI 生成內容的時代,一個殘酷的法則依然存在:Garbage in, garbage out. 即使是全球最頂尖的 AI 模型,如果餵給它的是混亂、未經整理的資料,最終輸出的結果也難以令人滿意。 尤其是當我們從影片中取得逐字稿時,往往會面臨這個問題。直接用聲音轉
2025/09/28
拋開「垃圾進,垃圾出」的困境 在 AI 生成內容的時代,一個殘酷的法則依然存在:Garbage in, garbage out. 即使是全球最頂尖的 AI 模型,如果餵給它的是混亂、未經整理的資料,最終輸出的結果也難以令人滿意。 尤其是當我們從影片中取得逐字稿時,往往會面臨這個問題。直接用聲音轉
2025/09/24
你是否也曾經為了管理大量的 AI 對話紀錄而感到頭痛?或是想讓 AI 記得所有細節,卻總是被有限的上下文視窗給困住? 雖然市面上的 AI 服務如 ChatGPT 的專案(Projects)功能,或是 Perplexity 的空間(Spaces)功能,都能幫助我們初步整理對話紀錄,但當知識量越來越龐
2025/09/24
你是否也曾經為了管理大量的 AI 對話紀錄而感到頭痛?或是想讓 AI 記得所有細節,卻總是被有限的上下文視窗給困住? 雖然市面上的 AI 服務如 ChatGPT 的專案(Projects)功能,或是 Perplexity 的空間(Spaces)功能,都能幫助我們初步整理對話紀錄,但當知識量越來越龐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本書分享如何擅於思考、訓練思考能力,以面對生活中各項問題與挑戰,並依序以四大思考力論述:獨立思考、邏輯思考、換位思考、創意思考,並於最後的「修煉思考」章節中,融合書中提及的各項思考能力,統整提出提升思考的三個方法、以及如何解決思考三大障礙,幫助思考更上一層樓。
Thumbnail
本書分享如何擅於思考、訓練思考能力,以面對生活中各項問題與挑戰,並依序以四大思考力論述:獨立思考、邏輯思考、換位思考、創意思考,並於最後的「修煉思考」章節中,融合書中提及的各項思考能力,統整提出提升思考的三個方法、以及如何解決思考三大障礙,幫助思考更上一層樓。
Thumbnail
在今日這個變動快速的時代,似乎每個人都有學習焦慮。許多人加入了大量的線下、線上課程,買了不同領域的書籍,但學習到的知識到底怎樣能為人生加成?我們又到底要怎樣學到知識的內涵,進而內化成我們的工具與服務產品,讓我們為自己創造更多價值呢?
Thumbnail
在今日這個變動快速的時代,似乎每個人都有學習焦慮。許多人加入了大量的線下、線上課程,買了不同領域的書籍,但學習到的知識到底怎樣能為人生加成?我們又到底要怎樣學到知識的內涵,進而內化成我們的工具與服務產品,讓我們為自己創造更多價值呢?
Thumbnail
曾經自己好像看過這資訊,可是卻想不起來記錄在哪邊或是用什麼形式記錄下來,導致每次遇到相同的問題都必須重新花心力再找一次或再整理一次筆記。剛好看到《打造第二大腦》簡介,可能是對現在的我有幫助的一本書,期待看完這本書可以讓我使用自己的資料庫更加上手。
Thumbnail
曾經自己好像看過這資訊,可是卻想不起來記錄在哪邊或是用什麼形式記錄下來,導致每次遇到相同的問題都必須重新花心力再找一次或再整理一次筆記。剛好看到《打造第二大腦》簡介,可能是對現在的我有幫助的一本書,期待看完這本書可以讓我使用自己的資料庫更加上手。
Thumbnail
這篇文章可以快速地幫助讀者了解以我為視野所提列的書中關於大腦在學習方面的重點,或是我認為有意義的知識點。某些重點是來自於書末的註釋。我會按照我自己的方式分類。 讀者可以花比較少的時間了解關於學習的一些重點。個人覺得只要是有學習需求(學生、考試、自學),這篇整理應該會有點幫助。喜歡的話請點愛心謝謝!
Thumbnail
這篇文章可以快速地幫助讀者了解以我為視野所提列的書中關於大腦在學習方面的重點,或是我認為有意義的知識點。某些重點是來自於書末的註釋。我會按照我自己的方式分類。 讀者可以花比較少的時間了解關於學習的一些重點。個人覺得只要是有學習需求(學生、考試、自學),這篇整理應該會有點幫助。喜歡的話請點愛心謝謝!
Thumbnail
你也希望像學霸一樣輕鬆學習嗎?但你是否認真了解過大腦是如何學習的? 《學習如何學習》用科學的角度了解大腦如何學習,讓你更好對「腦」下藥!
Thumbnail
你也希望像學霸一樣輕鬆學習嗎?但你是否認真了解過大腦是如何學習的? 《學習如何學習》用科學的角度了解大腦如何學習,讓你更好對「腦」下藥!
Thumbnail
前期先針對整體流程模仿 可以快速理解一個主題如何拆解成不同的要素 快速取得一個學習的利基點 一個好的方式就是以完成專案為目的下去學習 為何要做Project Based的學習,而非一步一步完成課程? 因為直接做專案可以最快的碰到問題,知道自己還缺少哪方面的認知 人類無法用抽象的事物把事情
Thumbnail
前期先針對整體流程模仿 可以快速理解一個主題如何拆解成不同的要素 快速取得一個學習的利基點 一個好的方式就是以完成專案為目的下去學習 為何要做Project Based的學習,而非一步一步完成課程? 因為直接做專案可以最快的碰到問題,知道自己還缺少哪方面的認知 人類無法用抽象的事物把事情
Thumbnail
學習要有成效,我們想到的可能是要「Study Hard」,除了努力學習外,還有其他要注意的地方嗎?又或者一直拼命努力,真的就會有所回報,有好的成效嗎? 了解大腦的模式 在認真學習前,如果可以先了解大腦運作的模式,將能更有效率學習。《大腦喜歡這樣學》指出,大腦有兩種不同的神經網路,分別是專注式思考
Thumbnail
學習要有成效,我們想到的可能是要「Study Hard」,除了努力學習外,還有其他要注意的地方嗎?又或者一直拼命努力,真的就會有所回報,有好的成效嗎? 了解大腦的模式 在認真學習前,如果可以先了解大腦運作的模式,將能更有效率學習。《大腦喜歡這樣學》指出,大腦有兩種不同的神經網路,分別是專注式思考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