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集務必盡快收聽,否則應該很快就"過時"了
收聽Podcast 第109集,AI應用在職業重建,會長怎樣?
最近感冒還沒好,聲音有點沙啞,趁著空檔記錄一下這陣子的所見所聞,以及對職業重建未來的一些「胡思亂想」。
前陣子去了美國西岸幾個城市。印象最深的不是繁華,而是科技已經悄悄走進生活細節。例如在舊金山,無人計程車成為街景的一部分;他們行車有秩序、遇人必停,完全沒有中途插單、搶道的情況。雖然是機器駕駛,卻反而讓我在路上感受到更多「安心」。在蒙特雷水族館,志工們用慢速、簡單的英文和外國遊客互動,非常友善。這種友善、溫柔、互相理解的節奏,其實也是我對於職業重建服務現場的想像——專業但有人情味。
機場的自助報到讓我又有一番體會——只要舉手機掃QR Code,原本排隊要15分鐘的流程,1分鐘就完成。電子化真的是能讓「繁瑣的事情自動化」,把人的注意力騰出來做更重要的事。
在職業重建的實戰應用想像─降低行政文書工作的時間
輔導前:用歷次紀錄「生訪綱」
把同一位服務對象的歷次紀錄與評估表餵給工具,請它產出本次會談的大綱:要追問的重點、需釐清的變化、可能的風險與資源盤點。
好處:開始就聚焦、有邏輯,避免「想到哪問到哪」。
輔導中:語音轉文字,工具先出草稿
以手機錄音+轉文字,生成會談紀錄初稿;專業人員再人工修訂。
記得:錄音前務必取得服務對象同意,並說明用途與保存方式。
輔導後:
快速產出紀錄,專業人員只需做微調及修正
過程中我愈來愈確信——「流程行政做得像去年一樣」,就最容易被取代。人不是要做重複的、沒有價值的行政,而是做更有溫度和價值的現場互動。
訪視觀察到友善職場案例分享
有一家公司曾聘用一名智能障礙員工。為了彌補他在數量計算方面的限制,現場主管特別安排了「計數助理」協助出貨與盤點,藉此降低錯誤風險。起初,我以為這種友善的職場態度會促使公司願意再聘用更多身心障礙者;但在進一步交談後才發現,過去他們曾有一段令人挫折的聘用經驗。當時人資在需要支援的關鍵時刻,相關的服務資源未能即時銜接,導致合作草草收場。表面上這可能只是一次媒合失敗,但結果卻使這家公司從此關上了再次聘用身障者的大門,令人感到可惜。如果當時能多花一些時間了解雇主與個案的實際需求、加強資源協調,也許事情的結局會截然不同。
關係經營——陪伴和練習才是真本事
未來最有價值的,一定是「不容易標準化」的人際互動:問候、同理、關心、陪伴、即時回應。一間企業的文化、服務現場的細緻差異、同事間的默契,都不是流程表單可以自動生成的。
讓流程自動化,把人留給人
工具越來越聰明,不代表人就不重要;恰恰相反,它在提醒我們,把行政清掉,把時間還給個案與團隊,還給現場的協作與信任。這些,是職業重建專業人員最不可被取代的價值。
最後,分享幾張我去美國旅行的照片

金門大橋

蒙特雷海邊

優勝美地

優勝美地

老漁人碼頭

Revival ice cream

美式早餐

蒙特雷水族館
以上內容僅代表個人想法,我是Cary,好的原創文章需要您的支持!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記得訂閱、按愛心、留言。 想看更多關於求職、就業、助人工作、個案服務相關的議題,歡迎寫信給我,非常歡迎! Cary907@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