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
你今天過得好嗎?今天想跟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自傳」。每當我們走進書店或點開網頁,很容易就會看到一整排「名人自傳」,小書房裡也有一個自傳的專區。
從企業家到藝術家,從政治領袖到社群明星,自傳中他們的故事總是閃閃發光:如何在貧窮中奮起、如何堅持夢想、如何在關鍵時刻做出改變人生的選擇。
但你是否也曾懷疑——這些自傳,真的是完整的人生真相嗎?
還是,它們只是成功學的包裝版本,經過精緻修辭與編排,專為激勵讀者或塑造個人品牌而寫?
思考這樣的問題,跟您分享帶來給我們的兩個啟發。
🍃第一層啟發:自傳與成功學的距離
其實,一本好的自傳可以激勵很多的讀者。從這個角度來看,的確大多數自傳都是寫給別人看的。為了敘述一條「線性」的成功軌跡,可能會省略那些混亂、徬徨、甚至矛盾的時刻。我們很少看到有人在自傳裡寫:「我當時也不知道為什麼這麼做,結果只是運氣好。」——但人生不就是這樣嗎?有些事情我們必須很努力,才能在關鍵的時候有機會讓命運垂青。
然而,即使如此,自傳仍值得我們讀。
因為每一份自傳都是一種人生的詮釋方式,我們的人生也大概率上都只有這一次。當我們閱讀他人的自傳,等於是去經歷一條不一樣的人生線,我們學的也許不是「照做就會成功的公式」,而是從中體驗到,在不同的軌跡上,如果您是當時的作者,你是否會做出跟他一樣的選擇? 或是如何編織出一條屬於自己的敘事線索——即使它未必完美,也可以很有力量。
🍁第二層啟發:你如何敘述自己,就是你如何過人生
心理學家 Dan McAdams 提出一個觀點:「人是講故事的動物。」他認為,我們每個人都透過「內在自傳(narrative identity)」來理解自己:你是誰、你經歷了什麼、你希望接下來怎麼走。
這不只是文學技巧,而是一種認知框架。
想像兩個人同樣遭遇了離職事件:
- 一個人說:「我被公司淘汰,失去了價值。」
- 一個人說:「這是我重啟人生、開始更符合內心選擇的機會。」
故事的走向,就從這個自我敘述的起點開始改變。
我們不是因為成功才有故事可說,而是因為願意說故事,才更能活出自己真正想要的樣子。
也正因如此,我們在忙碌之餘也可以想想,從「寫一次自己的自傳」這個想發出發,我們做的每個決定會不會不一樣?
也許這份自傳不是發給別人看,而是為了幫助我們重新理解自己。
那本自傳,不一定要出版。
可能是一本日記、一張思緒筆記、或是一句藏在心裡的話。
怎麼看待過去,可能也會成為怎麼面對未來的根源。
還記得和一個尊敬的前輩初次見面時,他跟我們提及他正在準備寫回憶錄。
當下心中就仰起了無限的崇敬。
也許這樣的心態也是我們在面對未來時的一個指引方向。
👣 你呢?
你是否也曾讀過哪一本自傳,給你留下難以忘懷的印象?
又或者,你曾試著為自己寫下一段故事嗎?那故事,是關於你如何勇敢、如何掙扎、還是如何選擇停下來?
期待聽聽你的分享,祝你今天有個溫柔的一天。
—企鵝不捨小書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