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數記》第七章是全卷最長的一章共有89節,但內容主軸很清晰:神的百姓在一切秩序、潔淨與分別完成之後,正式奉獻會幕,並將各支派的禮物獻給耶和華。這章不僅是奉獻清單,更是敬拜的高峰——一幅神與祂百姓相遇的圖像。 一、奉獻的背景(7:1–3) 「摩西立完帳幕,就用膏抹了它和其中的器具……又膏抹壇和一切器具,使壇成聖。」(v.1) 這節開頭標誌著一個新的階段:從此,神的居所正式啟用,祂的榮耀將居於以色列中。這是從西乃山啟程前最神聖的時刻——神不僅在遠方頒布律法,如今祂住在百姓中間。各支派首領因而帶著自願的心,獻上禮物——這不是命令的奉獻,而是愛的回應。 二、首領們的奉獻(7:4–9) 神吩咐摩西接納支派首領的禮物,用於運送會幕。他們獻上了六輛篷車、十二頭公牛,神命令這些車與牛分給利未人,按各家族的任務分配:革順族得兩車四牛,用於搬運幔子;米拉利族得四車八牛,用於搬運板與柱;哥轄族則沒有分到車,因他們負責抬至聖之物,要用肩擔。 這安排表明:神按人所需供應,不按人所求給予。祂的分配不是偏袒,而是智慧。 每一份供應都與呼召相配合——有的人需要車,有的人需要肩。 三、十二支派的奉獻(7:10–83) 從第10節起,經文逐一記錄十二支派首領在會幕奉獻的情形,每日一支派,連續十二天。每位首領所獻的內容完全相同:一個銀盤(130舍客勒)與一個銀碗(70舍客勒),盛細麵與油作素祭;一個金盂(10舍客勒),盛香;一隻公牛犢、一隻公羊、一隻一歲的公羊羔作燔祭;一隻公山羊作贖罪祭;兩隻公牛、五隻公綿羊、五隻公山羊、五隻一歲的公羊羔作平安祭。 十二支派名字依次列出:猶大、以薩迦、西布倫、流便、西緬、迦得、以法蓮、瑪拿西、便雅憫、但、亞設、拿弗他利。 這份重複的經文看似繁瑣,卻有極深的意義:每一支派雖獻上一樣的禮物,但神記下每一個名字。在神眼中,奉獻不是數量的差異,而是心的真誠。 這段經文的重複,正反映神對每一份奉獻的重視——祂一一記錄,沒有略過。神在數點軍隊之後,如今也數點奉獻者。祂數算的不是兵力,而是敬拜的心。 四、總結奉獻(7:84–88) 十二日的奉獻結束後,摩西記下總數: 銀盤十二個,銀碗十二個,共銀2,400舍客勒;金盂十二個,共金120舍客勒;各類牲畜的總數合計若干,用於燔祭、贖罪祭、平安祭。 這統計讓人回想第一章的人口普查:神起初數點祂的百姓,如今百姓回應神,以奉獻的數字敬拜祂。神的點算,帶來人的奉獻;神的呼召,引出人的回應。 這也顯示:神不只關心軍隊的規模,更在乎敬拜的深度。以色列人之所以能出發,不只是因有兵力,更因神的同在居於他們中間。 五、神的同在(7:89) 「摩西進會幕要與耶和華說話的時候,聽見有聲音從法櫃施恩座上的兩個基路伯中間發出來對他說話。」這一節是整章,也是前七章的高潮。在漫長的奉獻記錄之後,神終於開口。這是整卷《民數記》首次明確描寫:神在會幕中對摩西說話。 這句話的出現,象徵整個秩序的建立終於完成——軍隊已整列,營地已潔淨,服事者已就位,奉獻已獻上,如今,神的聲音臨到祂的百姓。真正的敬拜不是人聲的高唱,而是神的回應。神說話,代表祂悅納;祂悅納,代表祂同在。 六、神學意義 1. 敬拜的次序:預備先於表達 前六章是準備,第七章是啟動。神的百姓必須先被建立、潔淨、分別,才能進入真實的敬拜。 2. 奉獻的平等與獨特 雖然各支派奉獻相同,但神分別記下每一位首領的名字。在神面前,平等不代表匿名;祂看見每個人獻上的那一份愛。 3. 供應的智慧 神按職分分派資源——哥轄人沒有車,因他們的服事需要肩;革順、米拉利人得車,因他們的工作沉重。神的恩典總是剛好,不多也不少。 4. 神的聲音是敬拜的回應 全章以「神說話」收尾,顯示真正的敬拜以「相交」為目的。敬拜若只有人獻上而無神回應,就仍未達終點。 七、基督論的指向 整章的奉獻預表基督:銀盤與金盂象徵祂的人性與神性;各祭物象徵祂的獻上——祂是燔祭的獻身者、贖罪祭的代贖者、平安祭的和好者。而那「從施恩座發出的聲音」,正預表基督的代求:祂是神與人之間的中保(來9:24),祂的血灑在施恩座上,使我們能聽見神的聲音。在祂裡面,人的奉獻成為蒙悅納的祭,因祂使我們的敬拜能通達神的寶座。 《民數記》第七章是敬拜的頂點。它將前面所有的準備匯聚於一點:神的同在顯明在祂的子民中。從軍隊的整列到營地的潔淨,從個人的分別到群體的奉獻,一切的目的都在於這一刻——神說話了。 敬拜的本質,不在儀式,而在相交;奉獻的意義,不在金銀,而在心的回應。神悅納的,不是豐富的祭品,而是整個群體同心的奉獻。 今日的信徒也活在這節奏中:我們被神數算、被祂潔淨、被祂呼召,最終為要成為一個能聽見祂聲音的群體。 願我們的教會如同那會幕的營:在秩序中敬拜,在奉獻中合一,直到神的聲音再次響起——「我在你們中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