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覺得自己做了很多,卻越來越累?
你是不是也有過這樣的感覺:
每天早起幫他買早餐、
下班順路幫他拿洗好的衣服、
看到他不開心還主動安撫、陪他聊到半夜、
甚至幫他打掃房間、照顧他的情緒。
一開始,你以為這是愛,
但慢慢地,
你開始覺得,好像只剩下你在努力。
他有時候會說「謝謝」,
但更多時候,只覺得「那是應該的」。
你越給越多,
卻越來越累。
這時候,你可能會懷疑自己:
「我不是在給情緒價值嗎?為什麼這段關係變成這樣?」
為什麼我們會想「討好」?
因為我們太渴望被肯定。
當對方情緒不好時,
我們會本能地想讓他開心、
想讓氣氛趕快變好。
但那份「急著修復關係」的衝動,
往往不是出於理解,
而是出於害怕:
害怕被討厭、被責怪、被冷落。
於是我們開始壓抑自己、迎合對方、
小心翼翼地說話、察言觀色地生活。
久而久之,
我們好像在給「情緒價值」,
但其實是在「失去自己」。
給情緒價值 vs 討好的差別

「給情緒價值」是出於願意;
「討好」則是出於害怕。
前者有能量、能讓關係變好;
後者會慢慢耗盡自己,
讓愛變成壓力,甚至變成內耗。
給情緒價值的前提,是你先照顧好自己
真正的「給」,
不是委屈自己、也不是壓抑情緒。
而是,
當你有能量、有底氣,
你才能真正看見別人的感受。
如果你已經很累、很焦慮、很空,
那你給出去的,不會是溫暖,
而是焦慮、責備、或是「我都為你這樣了」(情勒無誤?)
所以在給出情緒價值之前,
先問問自己:
「我現在有能量給嗎?」
「我是在理解,還是在討好?」
真正的「給」,是你自己先有
真正能給出去的前提,
是你自己先擁有。
給情緒價值,
不是要你犧牲、也不是要你討好。
當你先照顧好自己,
你才有力量去照顧別人。
真正的理解,
不是壓抑出來、也不是表演出來的溫柔,
而是來自你心裡的穩定與真誠。
當你夠安穩,
你給的關心,就有溫度;
你說的話,也會被聽進去。
因為那時候的你,
不是在「討好」,而是在「真心地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