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是自己命運的主角。人的家庭、身體狀況許多時候無法選擇,但你能決定這些經驗如何影響自己。阿德勒說:「人生沒那麼困難,是你讓人生變得複雜了,其實,人生非常單純。」近年暢銷書《被討厭的勇氣》以阿德勒的思想為核心,讓阿德勒重新被更多人看見。
我很愛讀各種心理學專書,也在某大學修習心輔課程,老師真的教得很好,以下雖然是用很精簡的方式,整理阿德勒生命的軌跡,但我相信從這些文字中,可以理解到阿德勒之所以能夠帶給人們勇氣的原因。他用生命作為實證。
如有任何錯誤,歡迎來信提出修正喔,謝謝!
很可惜奧地利我並沒有去過,哪天去再補上照片吧!
阿德勒的生平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出生於奧地利維也納近郊的一個小鎮,出身猶太家庭,在家中排行第二。童年時期的他體格嬌小,外貌並不突出,因脊椎問題而駝背、行動不便,並且患有骨質疾病。四歲時罹患嚴重肺炎,在當時幾乎被視為不治之症。這段早期的身體脆弱經驗,成為他日後對「自卑感」與「補償心理」理論的重要啟發來源。
阿德勒在學業上表現並不出色。由於身體狀況,他的運動能力有限。父母為了讓他提前受教育,謊報年齡,讓他在九歲時進入需滿十歲才能就讀的文理中學。不過,他的成績不理想,第一年便因學業表現不佳而留級,特別是在數學方面。老師甚至勸他放棄升學,改學一門實用技藝,如成為鞋匠。
阿德勒成年後身高約為154公分。十八歲時,他進入醫學院就讀,二十五歲成為一名內科醫師。二十七歲時,他與一位聰慧且積極參與社會改革的女性結婚。
五十六歲時,他開始學習英文;五十九歲(1929年)起萌生移居美國的想法,但妻子並不同意,因此夫妻分居一段時間。在此期間,阿德勒開始以英文發表作品,出版《The Pattern of Life》。
(Pan:注意!他56y學英文,59y就可以用英文發表著作了!!作為托福戰士,我看了起雞皮疙瘩)。
六十歲那年,他學會開車。
直到1935年,阿德勒才再次與家人團聚。然而1937年初,他的大女兒瓦倫汀失蹤,下落不明,這讓他悲痛萬分、夜夜難眠。同年5月28日,阿德勒因心臟病突發去世,享年67歲。他至死未再見到大女兒。
阿德勒教會我的事
欣賞他對於命運的看法,不是全然的決定論,他的決定論是軟性的,不是命定的。是在那些或許命中注定中,不斷思考人還有沒有呼吸的空間。
所謂的空間指的是 學習。
學習看起來是阿德勒超越自卑感的策略,也是我相信的策略。

以瑞士的鐵力士山作結,我想去奧地利看看,或許2026年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