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社會的階級複製現象

更新 發佈閱讀 6 分鐘
  • 教育與階級複製

在台灣,教育往往被視為翻轉人生的關鍵,但高度的升學壓力和競爭也成為階級再製的溫床。近年調查發現,高中生日常學習疲勞程度偏高:近六成學生表示已經感到「學習疲勞」甚至過量。許多國高中生一週考試超過四天(52.1%),約59.8%的學生下課後需參加補習;都市區補習比例更高,達72.4%。另有63.8%的學生在補習班待到晚間9點以上,其中23.1%甚至待到10點後。

可以看出,學生每天學習時間經常超過10小時,遠比一般成人上班時間還長,許多孩子幾乎「超時工作」。

由於競爭激烈,家境充裕的家庭往往會投入更多教育資源:孩子可能從幼稚園起就進雙語班、請外師家教,或者參加各種才藝班,這些都是「隱形的文化資本」投資。相對地,經濟條件較差的家庭則只能依賴學校提供的教育資源,缺乏額外補強,造成「起跑線」的差距。

早期研究發現,低收入戶孩子因無法負擔昂貴的補習費用,較常缺席補習班。這意味著在填鴨式的升學主義體制下,富裕家庭的孩子憑藉額外補習和環境優勢持續在成績競賽中領先,階級優勢就此代代相傳。

除了補習文化,公私立學校的資源差距也是階級再製的重要因素。台灣不少家長迷信私校教育,希望藉此讓孩子「翻轉階級」,然而有評論指出,公立學校秉持「有教無類」精神,不刻意篩選學生,雖然表面成績不如精英私校,但也能涵蓋更多不同背景的學子;反觀私校往往吸引成績優異者,形成表面上的優勢成績,卻可能加劇階級隔離。

以高等教育為例,2015年統計顯示,約77%的弱勢學生集中就讀學費較貴、教學資源相對不足的私校,反觀國立頂尖大學(如台大、清大等12所),弱勢學生僅佔7%。換言之,頂尖大學多數來自富裕家庭,國家補貼反而流向非弱勢群體,使教育資源分配不公,階級流動的機會大大減少。

  • 家庭背景與社會流動

家庭出身對社會流動的影響根深蒂固。調查分析指出,自1960年代以後出生的世代中,父母的社經地位對子女教育成就的影響力已超過性別等其他因素。若父母擁有大學以上學歷,孩子從小接受的課外輔導、參與的學術活動或國際交流機會通常較多;這些「軟能力」與文化資本也助益子女未來升學和就業。

相反地,出身中下階層家庭的孩子,往往需下課分擔家計或自行學習,缺乏家庭背景帶來的優勢資源。研究也顯示,家戶所得越高,子女進入台大的機率也越高。這意謂著社會階級差距在教育機會上被放大,學歷反而進一步鞏固了階級身分。

除了教育資源,財富與人脈傳承也加劇不平等。富裕家庭不僅能將財產留給子女,父母或親友在政府、企業中的「關係」常成為就業或創業的捷徑。弱勢家庭則少有此一網絡支持,許多人即使能力不差,也較難獲得面試機會或關鍵推薦。

總體而言,出身優勢者往往接觸到更多社會資本和經濟資本,讓階級優勢得以向下一代延續,社會流動變得艱難。

  • 勞動市場的不平等

在職場上,起薪差距與職業分布進一步反映階級不平等。根據勞動部2024年的資料,高職畢業生平均月薪約2.9萬元,大學畢業生約3.4萬元,研究所畢業生則達5.2萬元。然而高起薪並非普遍,每五名大學新鮮人就有近一人月薪為基本工資(約2.7萬元)。

從職業分布來看,製造業、餐飲業等多屬低薪族群,而金融、資訊、醫療專業等高薪行業多由資本與人脈較豐沛的人才占據。

性別職場偏見也是不平等的重要面向。官方統計顯示,台灣女性平均時薪僅為男性的84.2%,換言之女性需比男性多工作約58天,才能獲得相同全年薪資。即使入職時女性只比男性少賺幾千元,累積起來仍顯著劣後。此外,女性在某些高薪行業的比例也明顯偏低,例如工程與資通訊科系的畢業生中,男性占多數。這些現象說明,同工不同酬與職業隔離依然存在,女性及其他弱勢族群在職場上往往難以打破天花板。

  • 文化資本:隱形的階級遊戲規則

在教育與就業以外,「文化資本」透過語言、品味、社交圈等無形方式鞏固階級分界。語言能力尤為顯著:英語流利不僅是語言技能,更成為「菁英符號」。不少公司徵才要求「多益800分」或出國經驗,這通常意謂只有出身優渥、資源豐富的孩子才能具備此條件;較弱勢家庭的孩子即使努力,也常因缺乏練習環境而落後,語言能力成了無形門檻。具備流利外語的人更容易在升學、工作和國際交流中獲得優勢,這些無形優勢長期累積,形成不可見的階級隔閡。

另一種文化資本是生活品味與行為風格。台灣社會中常有刻板印象:喝什麼酒、穿著如何都被用來推斷階級身份。有案例指出,喝昂貴威士忌被視為「有品味」的行為,而喝傳統米酒則被貶為「不入流」、「粗俗」的象徵。這恰好印證社會學者布爾迪厄的看法:掌握文化話語權的階級,會把自身的審美偏好視為社會常態,而「好品味」的背後即藏著階級的審視。

因此,即使是教育程度相當的人,社交圈子不同、舉止言談有異,都可能被視為符合或偏離主流價值。這些由小觀念所累積的「文化資本」,就像隱形的護照,默默維繫了階級界線。

  • 結語:打開流動的通道

綜觀以上四個面向,台灣社會的階級再製並非單一因素作用,而是教育體系、家庭條件、職場規則與文化習慣等多重機制交互影響的結果。

要破解階級循環,不僅需要了解這些結構性機制,更需從教育公平、就業保障與社會支持政策等方面入手,才能真正打開社會流動的通道,實現更公平的機會與未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Matthew Hsieh的沙龍
0會員
7內容數
從「學術研究生」到「GTC / Computex 展場講者」,新鮮人的蛻變不是巧合,而是選擇。 模擬、雲端與機器人,把工廠變聰明。技術對我而言,不只是炫技,而是創造價值。 在這裡,我會寫 vibe coding 風格的教學,談 AI、Digital Twin、工程專案中的甘苦。
Matthew Hsieh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10/10
本篇文章深入分析亞光 (3707) 的財務狀況、產業動能、競爭優勢與潛在風險,預估 2025 年營收與獲利將顯著成長,並看好其在車用鏡頭、工業及人形機器人視覺等新興領域的發展潛力。建議將 159.5 元視為合理佈局區間,以 155 元為支撐,長期上看 200 元。
Thumbnail
2025/10/10
本篇文章深入分析亞光 (3707) 的財務狀況、產業動能、競爭優勢與潛在風險,預估 2025 年營收與獲利將顯著成長,並看好其在車用鏡頭、工業及人形機器人視覺等新興領域的發展潛力。建議將 159.5 元視為合理佈局區間,以 155 元為支撐,長期上看 200 元。
Thumbnail
2025/10/10
本文分析國際銅價上漲、Grasberg 銅礦停產供應吃緊、華榮(1608)擁有的銅庫存利益、金居股權轉讓業外收益,以及臺電、離岸風電、充電樁等產業需求回溫,探討華榮(1608)的多頭潛力,並提出具體的技術面與籌碼面分析,預測股價潛在上升區間與相應的投資策略。
Thumbnail
2025/10/10
本文分析國際銅價上漲、Grasberg 銅礦停產供應吃緊、華榮(1608)擁有的銅庫存利益、金居股權轉讓業外收益,以及臺電、離岸風電、充電樁等產業需求回溫,探討華榮(1608)的多頭潛力,並提出具體的技術面與籌碼面分析,預測股價潛在上升區間與相應的投資策略。
Thumbnail
2025/10/04
本文探討了Forward Deployed Engineer (FDE) 的角色與價值,解釋了他們如何透過駐點客戶現場、即時溝通與解決問題,彌合技術與業務需求之間的落差,提高客戶滿意度與專案成功率,並分析了導入FDE模式的挑戰與對未來工程師樣貌的啟示。
Thumbnail
2025/10/04
本文探討了Forward Deployed Engineer (FDE) 的角色與價值,解釋了他們如何透過駐點客戶現場、即時溝通與解決問題,彌合技術與業務需求之間的落差,提高客戶滿意度與專案成功率,並分析了導入FDE模式的挑戰與對未來工程師樣貌的啟示。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結婚是一個重大的決定,而辦婚禮更是一件耗時間耗心力又得花大錢的事。但這可是小豬和小蝸一生一次的重大決定,就算沒有太多錢,也不想失去該有的質感怎麼辦? 今天就來開箱小豬和小蝸的婚禮,和大家分享我們怎麼用少少的錢買到那些不可或缺的東西。當然是靠蝦皮購物啊!!!
Thumbnail
結婚是一個重大的決定,而辦婚禮更是一件耗時間耗心力又得花大錢的事。但這可是小豬和小蝸一生一次的重大決定,就算沒有太多錢,也不想失去該有的質感怎麼辦? 今天就來開箱小豬和小蝸的婚禮,和大家分享我們怎麼用少少的錢買到那些不可或缺的東西。當然是靠蝦皮購物啊!!!
Thumbnail
分享新家入住與佈置的蝦皮購物好物,包含入厝儀式用品、玄關收納、衣櫥整理等。同時介紹蝦皮「分潤計畫」,教學如何操作並分享聯盟行銷優點,以及雙11購物優惠資訊,鼓勵讀者一同加入賺取額外收入。
Thumbnail
分享新家入住與佈置的蝦皮購物好物,包含入厝儀式用品、玄關收納、衣櫥整理等。同時介紹蝦皮「分潤計畫」,教學如何操作並分享聯盟行銷優點,以及雙11購物優惠資訊,鼓勵讀者一同加入賺取額外收入。
Thumbnail
讀到【人類大歷史】這一段,突然懂了之前在看這個私校化浪潮時,總感覺哪裡怪怪的原因。當有資力的家長紛紛將小孩送到私校,而政府繼續放任公立學校青少年犯罪中輟等等問題不管,實質上我們的教育跟我們的下一代也形成了社會隔離,分成有錢有資力有地位的跟弱勢邊緣犯罪的。
Thumbnail
讀到【人類大歷史】這一段,突然懂了之前在看這個私校化浪潮時,總感覺哪裡怪怪的原因。當有資力的家長紛紛將小孩送到私校,而政府繼續放任公立學校青少年犯罪中輟等等問題不管,實質上我們的教育跟我們的下一代也形成了社會隔離,分成有錢有資力有地位的跟弱勢邊緣犯罪的。
Thumbnail
今天看到切老的貼文,心中感觸頗深,不禁回覆了一下。菁英教育如果成為未來的教育方向,無論是對學生還是家長來說,負擔都會越來越沉重。 再回頭看目前的情況,台灣真正的問題在於階級幾乎不再流動。孔子和孟子時期就非常強調教育的重要性,並認為教育是促進階級流動的最佳辦法。因為“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可以給弱
Thumbnail
今天看到切老的貼文,心中感觸頗深,不禁回覆了一下。菁英教育如果成為未來的教育方向,無論是對學生還是家長來說,負擔都會越來越沉重。 再回頭看目前的情況,台灣真正的問題在於階級幾乎不再流動。孔子和孟子時期就非常強調教育的重要性,並認為教育是促進階級流動的最佳辦法。因為“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可以給弱
Thumbnail
昨天新聞中,教育部次長葉丙成感嘆地說,當今社會多是雙薪家庭,家長工作繁忙,沒有太多時間去瞭解教育的走向。台灣很多家長對教育的認知,還停留在30年前他自己在當學生的時代,不瞭解108課綱,也不清楚近年體制內的改革和實驗教育。 . 我也深有同感,認為教育改革最需要改變
Thumbnail
昨天新聞中,教育部次長葉丙成感嘆地說,當今社會多是雙薪家庭,家長工作繁忙,沒有太多時間去瞭解教育的走向。台灣很多家長對教育的認知,還停留在30年前他自己在當學生的時代,不瞭解108課綱,也不清楚近年體制內的改革和實驗教育。 . 我也深有同感,認為教育改革最需要改變
Thumbnail
台灣社會至目前仍無法擺脫成績至上的魔咒,看看這位父親以一位父親的腳色,去設計瘋狂的 "親子共創業" 實驗,如何更實際更有目的性的方式,帶領孩子選擇另類的 "做中學、學中做" ,不同於傳統學校教育的學習模式。
Thumbnail
台灣社會至目前仍無法擺脫成績至上的魔咒,看看這位父親以一位父親的腳色,去設計瘋狂的 "親子共創業" 實驗,如何更實際更有目的性的方式,帶領孩子選擇另類的 "做中學、學中做" ,不同於傳統學校教育的學習模式。
Thumbnail
一個國中生對於公立和私立學校升學觀唸的思考,反映了學生對於標籤和成績的困惑和無奈。
Thumbnail
一個國中生對於公立和私立學校升學觀唸的思考,反映了學生對於標籤和成績的困惑和無奈。
Thumbnail
  從近日某大學校長於某直轄市長政見辯論會之提問,認為大學的任務,是讓畢業生留在在地就業,培養符合城市發展與產業需求的人才。到建中人社班等明星高中之語文、人文社會資優班陸續停招、停辦,及政府近年大力推動資通產業、護國群山等政策。反映的是逐漸就業導向的高等教育,及經費、資源、教育「重就業、輕人
Thumbnail
  從近日某大學校長於某直轄市長政見辯論會之提問,認為大學的任務,是讓畢業生留在在地就業,培養符合城市發展與產業需求的人才。到建中人社班等明星高中之語文、人文社會資優班陸續停招、停辦,及政府近年大力推動資通產業、護國群山等政策。反映的是逐漸就業導向的高等教育,及經費、資源、教育「重就業、輕人
Thumbnail
剛剛看到一篇文章在講,這些年來台灣教育改革,因為採計分制的改變,而從分分必較,改成等級制,讓家長與孩子不要這麼分分必較。透過這種模糊化的策略,讓第二三志願學校也可能收到第一志願的學生,打破「志願取向」的升學考試,也試圖改變每一分都那麼重要的想法。 . 這個好,還是不好呢?真的很難說啊。 .
Thumbnail
剛剛看到一篇文章在講,這些年來台灣教育改革,因為採計分制的改變,而從分分必較,改成等級制,讓家長與孩子不要這麼分分必較。透過這種模糊化的策略,讓第二三志願學校也可能收到第一志願的學生,打破「志願取向」的升學考試,也試圖改變每一分都那麼重要的想法。 . 這個好,還是不好呢?真的很難說啊。 .
Thumbnail
為了因應時代快速的變遷,教育體制早已有了大幅的變化。 教育部長潘文忠也深刻體會到,教育界面臨的,會是更多翻天覆地的改變,因此教育部不斷鬆綁制度的限制。
Thumbnail
為了因應時代快速的變遷,教育體制早已有了大幅的變化。 教育部長潘文忠也深刻體會到,教育界面臨的,會是更多翻天覆地的改變,因此教育部不斷鬆綁制度的限制。
Thumbnail
臺灣自從解嚴之後,便逐漸開始實施教育改革,最大的起始點是「國民義務教育」。隨著社會風氣逐漸開明,國與國之間因著網際網路和交通的革新,更加地無遠弗屆,這種「全球化」的現象也對我們的教育觀念有所影響。
Thumbnail
臺灣自從解嚴之後,便逐漸開始實施教育改革,最大的起始點是「國民義務教育」。隨著社會風氣逐漸開明,國與國之間因著網際網路和交通的革新,更加地無遠弗屆,這種「全球化」的現象也對我們的教育觀念有所影響。
Thumbnail
領薪層面來看,積極的爭取消極活著的條件,就是現今的大學生態。
Thumbnail
領薪層面來看,積極的爭取消極活著的條件,就是現今的大學生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