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與階級複製
在台灣,教育往往被視為翻轉人生的關鍵,但高度的升學壓力和競爭也成為階級再製的溫床。近年調查發現,高中生日常學習疲勞程度偏高:近六成學生表示已經感到「學習疲勞」甚至過量。許多國高中生一週考試超過四天(52.1%),約59.8%的學生下課後需參加補習;都市區補習比例更高,達72.4%。另有63.8%的學生在補習班待到晚間9點以上,其中23.1%甚至待到10點後。
可以看出,學生每天學習時間經常超過10小時,遠比一般成人上班時間還長,許多孩子幾乎「超時工作」。
由於競爭激烈,家境充裕的家庭往往會投入更多教育資源:孩子可能從幼稚園起就進雙語班、請外師家教,或者參加各種才藝班,這些都是「隱形的文化資本」投資。相對地,經濟條件較差的家庭則只能依賴學校提供的教育資源,缺乏額外補強,造成「起跑線」的差距。
早期研究發現,低收入戶孩子因無法負擔昂貴的補習費用,較常缺席補習班。這意味著在填鴨式的升學主義體制下,富裕家庭的孩子憑藉額外補習和環境優勢持續在成績競賽中領先,階級優勢就此代代相傳。
除了補習文化,公私立學校的資源差距也是階級再製的重要因素。台灣不少家長迷信私校教育,希望藉此讓孩子「翻轉階級」,然而有評論指出,公立學校秉持「有教無類」精神,不刻意篩選學生,雖然表面成績不如精英私校,但也能涵蓋更多不同背景的學子;反觀私校往往吸引成績優異者,形成表面上的優勢成績,卻可能加劇階級隔離。
以高等教育為例,2015年統計顯示,約77%的弱勢學生集中就讀學費較貴、教學資源相對不足的私校,反觀國立頂尖大學(如台大、清大等12所),弱勢學生僅佔7%。換言之,頂尖大學多數來自富裕家庭,國家補貼反而流向非弱勢群體,使教育資源分配不公,階級流動的機會大大減少。
- 家庭背景與社會流動
家庭出身對社會流動的影響根深蒂固。調查分析指出,自1960年代以後出生的世代中,父母的社經地位對子女教育成就的影響力已超過性別等其他因素。若父母擁有大學以上學歷,孩子從小接受的課外輔導、參與的學術活動或國際交流機會通常較多;這些「軟能力」與文化資本也助益子女未來升學和就業。
相反地,出身中下階層家庭的孩子,往往需下課分擔家計或自行學習,缺乏家庭背景帶來的優勢資源。研究也顯示,家戶所得越高,子女進入台大的機率也越高。這意謂著社會階級差距在教育機會上被放大,學歷反而進一步鞏固了階級身分。
除了教育資源,財富與人脈傳承也加劇不平等。富裕家庭不僅能將財產留給子女,父母或親友在政府、企業中的「關係」常成為就業或創業的捷徑。弱勢家庭則少有此一網絡支持,許多人即使能力不差,也較難獲得面試機會或關鍵推薦。
總體而言,出身優勢者往往接觸到更多社會資本和經濟資本,讓階級優勢得以向下一代延續,社會流動變得艱難。
- 勞動市場的不平等
在職場上,起薪差距與職業分布進一步反映階級不平等。根據勞動部2024年的資料,高職畢業生平均月薪約2.9萬元,大學畢業生約3.4萬元,研究所畢業生則達5.2萬元。然而高起薪並非普遍,每五名大學新鮮人就有近一人月薪為基本工資(約2.7萬元)。
從職業分布來看,製造業、餐飲業等多屬低薪族群,而金融、資訊、醫療專業等高薪行業多由資本與人脈較豐沛的人才占據。
性別職場偏見也是不平等的重要面向。官方統計顯示,台灣女性平均時薪僅為男性的84.2%,換言之女性需比男性多工作約58天,才能獲得相同全年薪資。即使入職時女性只比男性少賺幾千元,累積起來仍顯著劣後。此外,女性在某些高薪行業的比例也明顯偏低,例如工程與資通訊科系的畢業生中,男性占多數。這些現象說明,同工不同酬與職業隔離依然存在,女性及其他弱勢族群在職場上往往難以打破天花板。
- 文化資本:隱形的階級遊戲規則
在教育與就業以外,「文化資本」透過語言、品味、社交圈等無形方式鞏固階級分界。語言能力尤為顯著:英語流利不僅是語言技能,更成為「菁英符號」。不少公司徵才要求「多益800分」或出國經驗,這通常意謂只有出身優渥、資源豐富的孩子才能具備此條件;較弱勢家庭的孩子即使努力,也常因缺乏練習環境而落後,語言能力成了無形門檻。具備流利外語的人更容易在升學、工作和國際交流中獲得優勢,這些無形優勢長期累積,形成不可見的階級隔閡。
另一種文化資本是生活品味與行為風格。台灣社會中常有刻板印象:喝什麼酒、穿著如何都被用來推斷階級身份。有案例指出,喝昂貴威士忌被視為「有品味」的行為,而喝傳統米酒則被貶為「不入流」、「粗俗」的象徵。這恰好印證社會學者布爾迪厄的看法:掌握文化話語權的階級,會把自身的審美偏好視為社會常態,而「好品味」的背後即藏著階級的審視。
因此,即使是教育程度相當的人,社交圈子不同、舉止言談有異,都可能被視為符合或偏離主流價值。這些由小觀念所累積的「文化資本」,就像隱形的護照,默默維繫了階級界線。
- 結語:打開流動的通道
綜觀以上四個面向,台灣社會的階級再製並非單一因素作用,而是教育體系、家庭條件、職場規則與文化習慣等多重機制交互影響的結果。
要破解階級循環,不僅需要了解這些結構性機制,更需從教育公平、就業保障與社會支持政策等方面入手,才能真正打開社會流動的通道,實現更公平的機會與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