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我在捷運上看到一位女生,手裡捧著咖啡,耳機裡漏出微弱的音樂。
她看起來沒事,但眼神有點空。 那一刻我突然想到,也許我們都一樣—— 生活過得還行,只是有時候,不知道該用哪種表情面對自己。
不是不快樂,而是太努力想快樂。於是,那份「要快樂」的壓力,反而成了最不快樂的事。
一、我們被「要快樂」的壓力困住了
在這個時代,「快樂」幾乎成了一種KPI。
社群媒體上每個人都笑得燦爛,早午餐要美、旅行要有風景、生活要有儀式感。 於是,我們開始害怕那些不開心的時刻。 一旦出現焦慮、孤單、無力感,就覺得自己是不是「狀態不好」或「不夠正向」。
但心理學研究指出:
真正幸福的人,不是一直快樂的人,而是能容許自己偶爾不快樂的人。
哈佛心理學家 Susan David 提出,
「情緒靈活性(Emotional Agility)」——能靈活面對內在情緒與思緒,
是幸福與心理健康的關鍵能力。
二、允許不快樂,不代表你變得消極
很多人以為「接受不快樂」就代表「放任自己墮落」,
但心理學家其實強調的是:「接納」不是「放縱」,而是「誠實地看見」。
當你允許自己難過的時候,你反而更能理解那份情緒背後的訊息。
焦慮,也許在提醒你:你太想控制了。 憂鬱,也許在訴說:你太久沒被理解了。 而孤單,也許在說:你需要連結,不只是 Wi-Fi 的那種。
這時候,你的「不快樂」就不再只是壞事,
而是一個指向更深理解自己的路標。
三、練習讓情緒有個「椅子」
你不需要馬上快樂,也不需要急著轉念。
只要讓那些情緒——焦慮、疲倦、失落——都能有個位置。
📍一個小練習:
今晚,花三分鐘,問自己:
「我現在真正的感覺是什麼?」
「這份感覺在提醒我什麼?」
不評論、不急著改變,只是聆聽。
當你願意這樣做,你其實正在告訴自己: 「我值得被好好對待,即使我現在並不好。」
四、幸福不是逃避不快樂,而是與它共處
你會發現,當你不再逼自己「快點好起來」,
情緒反而會自然地變得溫和。 那就像下雨天,你不再責怪天空, 只是靜靜地撐傘,知道雨終會停。
幸福從來不是永遠晴朗,
而是你能帶著雨傘,也能欣賞雨的樣子。
當你願意不快樂,幸福就開始靠近
你不必完美,也不必一直積極。
人生真正的成熟,是能看著自己的低潮, 仍然願意給自己一個擁抱。
📚 系列導讀
《幸福其實在日常》心理學專欄
探索幸福的真實模樣——它不是完美人生的結果,而是日常情緒被理解與接納的過程。 這個系列以生活心理學為基礎,帶你看見那些被忽略的小情緒、小瞬間, 如何悄悄地影響我們的快樂、穩定與自我價值。
這不是教你「如何變快樂」的專欄,
而是陪你學會,在不快樂的時候,也能溫柔地活著。
① 幸福不是一直快樂,而是允許自己「不快樂」
② 為什麼總是那麼容易焦慮?其實你只是太努力想變好
③ 別急著「正向思考」,有時負面情緒才是真實的你(即將發佈)
④ 當你學會「不反應」,人生開始變得安靜而清楚(即將發佈)
⑤ 別再逼自己快樂:學會溫柔對待低潮的日常練習(即將發佈)
⑥ 你不必活得那麼好才值得被愛(即將發佈)
⑦ 為什麼幸福總是短暫?心理學教你延長快樂的「半衰期」(即將發佈)
⑧ 每天都好累?你的「心理電量」其實早就透支了(即將發佈)
⑨ 當生活讓你覺得什麼都沒意義,其實是靈魂在請你慢下來(即將發佈)
⑩ 真正的幸福不是沒有痛苦,而是有力量面對痛苦(即將發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