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發現,越是想讓自己變好的人,反而越容易焦慮?
你每天都在努力:閱讀自我成長的書、練習正念、調整飲食、安排運動、想成為更穩定、更成熟、更不容易受情緒影響的人。
但越努力的過程中,焦慮卻像是影子一樣,怎麼甩也甩不掉。一、焦慮的本質,其實是「想掌控」
根據心理學家 Karen Horney的理論,完美主義者努力的不只是變得『完美』,也試圖避免遭受批評與否定。
焦慮往往不是來自外在的壓力,而是內在那個「害怕出錯的自己」。
當你焦慮時,真正害怕的並不是事情做不好,而是「萬一我不夠好,別人會不喜歡我」「萬一我放鬆下來,一切會崩壞」。
這種焦慮,其實是一種想掌控生命的慌張。
因為你太努力想讓一切變好,反而容不下那個「還不夠好」的自己。
二、越是想「讓自己更好」,越容易陷入比較
焦慮型人格(anxious personality)的一個核心特徵,是容易把「自我價值」綁在外在成就或他人評價上。
於是你會不自覺地拿自己去比較:
- 為什麼別人都能那麼穩定,我卻常常焦慮?
- 為什麼我努力那麼久,還是沒有改變?
- 為什麼我知道理論,卻還做不到放下?
這些問題背後其實有個共同訊息:「我不應該是現在這個樣子。」
但焦慮正是從這句話開始長出來的。
你越覺得「不應該這樣」,你就越無法接納自己當下的狀態; 越否定現在的你,焦慮就越是找不到出口。
三、焦慮不代表你壞了,而是你太在意了
焦慮其實是一種信號,它在提醒你:「你真的很在意這件事。」
你在意自己有沒有努力、在意有沒有被理解、在意自己有沒有做對。 焦慮的你,並不是軟弱,也不是玻璃心,而是「太渴望讓一切更好」的靈魂。
只是,當焦慮變成常態,你就需要溫柔地幫它「降噪」──
不是壓抑、不是消滅,而是讓它有空間被看見。
四、允許自己不完美,是焦慮的解方
想像一下:
你有個很在意的朋友,他焦慮、他常自責、他不敢停下來。 你會怎麼對待他? 你會責怪他嗎?還是會輕聲對他說:「沒關係,我知道你已經盡力了。」
你可以把同樣的話,說給自己聽。
放下「我必須變好」的焦慮,
改成「我願意和現在的自己一起慢慢變好」。
因為真正的成長,不是完美地前進,
而是能在不完美裡,繼續願意往前走。
五、心理學小結:焦慮背後的正向訊息

焦慮不一定要被「消除」,它其實是一種智慧。
那份焦慮提醒你:「你正在努力地活著。」 只是,記得在努力變好的同時,也要練習溫柔地對待自己。
你不需要一直往前,有時停下來也是一種進步
當你願意承認:「我其實有點累,但我還在學著放過自己。」
那一刻,你就已經開始變好了。
焦慮不該是你人生的敵人。
它只是想提醒你:「你已經夠努力了。」
📚 系列導讀
《幸福其實在日常》心理學專欄
探索幸福的真實模樣——它不是完美人生的結果,而是日常情緒被理解與接納的過程。 這個系列以生活心理學為基礎,帶你看見那些被忽略的小情緒、小瞬間, 如何悄悄地影響我們的快樂、穩定與自我價值。
這不是教你「如何變快樂」的專欄,
而是陪你學會,在不快樂的時候,也能溫柔地活著。
① 幸福不是一直快樂,而是允許自己「不快樂」
② 為什麼總是那麼容易焦慮?其實你只是太努力想變好
③ 別急著「正向思考」,有時負面情緒才是真實的你(即將發佈)
④ 當你學會「不反應」,人生開始變得安靜而清楚(即將發佈)
⑤ 別再逼自己快樂:學會溫柔對待低潮的日常練習(即將發佈)
⑥ 你不必活得那麼好才值得被愛(即將發佈)
⑦ 為什麼幸福總是短暫?心理學教你延長快樂的「半衰期」(即將發佈)
⑧ 每天都好累?你的「心理電量」其實早就透支了(即將發佈)
⑨ 當生活讓你覺得什麼都沒意義,其實是靈魂在請你慢下來(即將發佈)
⑩ 真正的幸福不是沒有痛苦,而是有力量面對痛苦(即將發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