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安全感來自哪裡? 不安全感會讓人做出哪些不理性的事?
分兩個層面來理解:心理根源與行為表現。
一、不安全感來自哪裡? 1. 早期依附經驗 童年時,若主要照顧者(父母或長輩)不穩定、忽冷忽熱、或讓孩子常感覺被忽略、被批評, 便會形成「不被愛、不被接納」的潛意識信念。 這種信念會延伸至成年後的人際與自我價值感。 2. 控制慾與未知恐懼 當我們無法掌控現實(關係、未來、環境變化),內在的「未知焦慮」會激發防衛機制。 不安全感其實是一種「對不確定的恐懼」。 3. 比較與自我評價過低 現代社會充滿比較——學業、外貌、金錢、成就。 當自我價值感依附於外在評價,就會在他人的成功中看見自己的不足。 4. 創傷與被背叛的記憶 曾被欺騙、遺棄或被否定的經驗,會在潛意識裡留下「再也不想被傷害」的防禦印記。 這種記憶在相似情境中會自動被觸發。 二、不安全感會讓人做出哪些不理性的事? 1. 過度控制他人 害怕失去、害怕變化,於是試圖掌控關係的一切細節。 例如:查勤、懷疑、設限、干預他人的選擇。 這其實是對內在恐懼的投射。 2. 討好與過度付出 害怕被拒絕或不被愛,於是用過度付出來「換取安全感」。 但長久下來,會感覺被忽視或被利用,陷入情感耗竭。 3. 逃避或切斷連結 當害怕受傷時,有些人會選擇「先離開」或「不投入」。 這是一種自我保護,但也讓真實的親密關係無法建立。 4. 自我懷疑與過度思考 不安全感會讓人陷入「我是不是不夠好」「他是不是不愛我」的思維漩渦, 不斷地推演最壞的結果,讓焦慮無限循環。 5. 依附於外在認同 透過社交媒體、外貌、工作成就尋找存在感。 一旦外在的掌聲減少,就陷入深層的空虛。
心靈觀點(榮格與佛教交會)
榮格的觀點: 不安全感源於「陰影」——我們不願面對的脆弱與恐懼。 當我們壓抑它,它反而以焦慮的形式出現。 唯有整合陰影,與內在恐懼共處,才能重建真實的自信。 佛教的觀點: 不安全感來自「我執」——對一個永恆自我的錯覺。 當我們以為可以控制人生、掌握他人時,就會恐懼失去。 放下「我」的執著,接受一切皆無常,心便能安住。

故事:為自己而活
婉真,是一個總是微笑著說「沒關係」的女子。 在別人眼裡,她溫柔體貼、善解人意,像春天裡的一朵白花,永遠安靜地開在角落。 沒有人知道,她的笑容背後,藏著深深的不安—— 害怕被討厭,害怕被遺忘,害怕一旦表達真實的感受,就會被拋棄。 她總是先考慮別人的感受,再壓抑自己的需要。 有人開口,她立刻答應; 別人不高興,她急忙道歉,即使錯的不在她。 她以為只要付出、忍讓、懂事,別人就會感激她、珍惜她。 然而,現實卻恰恰相反。 那些她用心照顧的人,習慣了她的付出, 甚至開始以挑剔與責備對待她—— 「妳怎麼又忘了這個?」「妳不是應該早就想到嗎?」 他們一邊索取,一邊羞辱她的笨拙, 彷彿她再多的好,都只是理所當然。 漸漸地,婉真連呼吸都變得小心翼翼。 夜深人靜時,她在鏡前看著自己蒼白的臉, 那個眼神空洞的女子,竟讓她有一瞬間認不出來。 她問自己: 「我這樣努力去討好,換來的是什麼? 為什麼越想被愛,越感覺孤單?」 直到有一天,她徹底崩潰。 被誤會、被責備、被冷漠地推開,她整個人像被掏空。 那一夜,她沒有哭, 只是靜靜地坐著,看著窗外的雨一滴滴落下。 忽然,她有一種奇異的清明—— 原來,不安全感不在別人身上,而在自己心裡。 她太害怕失去他人的愛, 以至於早就失去了愛自己的能力。 那一刻,她對自己說: 「夠了。從今以後,我不再為了被愛而活, 我要為了愛自己而活。」 她開始學著說「不」, 開始允許自己犯錯、拒絕、休息。 她去旅行、去畫畫、去散步, 不再急著取悅誰,只專注於心裡那個曾被忽略的小女孩。 每一次的獨處,都像是在重新擁抱自己。 慢慢地,她發現—— 真正的安全感,不是別人給的安撫, 而是自己給的信任。 當她願意接納自己的不完美, 那份從內心生出的平靜,比任何掌聲都真實。 後來,婉真依舊善良,但不再委屈自己。 她懂得: 愛自己的人,才能真正地去愛別人; 安全感,不是被誰擁有,而是自己選擇不再害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