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以為自己「沒方向」,但真相往往是——根本沒空想。
每天忙著應付主管的臨時交辦、追專案進度、開不完的會,下班後只想滑手機放空。久而久之,「職涯方向」這件事,就被默默擠到人生的待辦清單最底端。
直到某天看著比自己晚進公司的同事升上主管,或是朋友跳槽拿到漂亮的 offer,才突然心慌:
「我是不是該也做點什麼?」
但接著下一句常是:「只是我也不知道自己要什麼啦。」
——這句話,其實是職涯諮詢裡最常聽到的開場。
這次的故事主角是阿庭,三十出頭、工作第七年,進的是他大學時夢想的外商公司。
一開始他覺得超光榮,每天加班都甘之如飴;但三年後,他開始覺得疲乏,五年後甚至懷疑:「這真的是我要的生活嗎?」
問他想換什麼工作,他說不知道。問他還喜歡現在的工作嗎?他說,也不討厭。
那為什麼想離開?他沉默了很久,只說:「就是覺得不太對勁。」
後來他做了一個練習——
回想這七年中,哪幾個時刻是他最有成就感、最投入的?
他想了半天,列了三個例子:
協助新人訓練的時候
提案被高層採納的那一刻
幫部門同事調整流程、讓報表自動化後節省時間
這三件事聽起來沒什麼共通點,但其實暗藏線索:
他喜歡「創造改善」、「被看見價值」,也享受「幫助別人進步」。
這些關鍵字,才是真正的方向指針。
很多人以為找方向要靠測驗或靈光乍現,其實更需要的是停下來「整理」自己的經驗。
就像一個房間,你不打開衣櫃、抽屜,永遠不知道裡面有多少東西。
職涯清晰感,也是一樣。
你可以試試這三個思考角度:
① 看你「曾經喜歡」什麼
不是問「我現在要做什麼」,而是回頭問:「什麼時候我曾經覺得自己在發光?」
那些時刻背後藏著你真正的驅動力。
② 想想「什麼讓你不舒服」
不滿常常是方向的反面指標。
如果你討厭被細碎指令綁住,代表你渴望更多自主性;
如果你厭倦重複性工作,代表你渴望挑戰與成長。
③ 問問「你想被誰看見」
有些人渴望同儕的肯定,有些人追求專業圈的認可,也有人只是想讓自己喜歡的事能被看見。
不同答案,會影響你該選哪條職涯路線。
阿庭後來花了兩週,寫下自己七年來做過的事、喜歡的任務、覺得無聊的部分。
結果發現,他真正享受的不是「外商光環」,而是「讓流程更有效率、讓別人更容易成功」。
最後他沒有跳去別的產業,而是申請公司內部轉調到「組織效能改善部門」,負責流程優化與培訓新人。
半年後:「我發現我不是迷失,而是那時候太忙,忘了想清楚自己想去哪裡。」
如果你也覺得自己「方向不明」,或許該做的不是拼命往前衝,而是先停下來,重新盤點。
清晰不是一夜之間出現,而是從「察覺」開始的。
你可以從三個行動開始:
🔹 記錄一週的工作情緒起伏——
每天用三句話記下今天最有成就感的事、最煩的事、以及一個「我學到什麼」。
這是覺察最簡單的訓練。
🔹 重整履歷,但不為了投遞工作——
試著把你過去的經歷全部列出來,不看公司名稱、不看職稱,只看「我曾經貢獻了什麼」。
這能幫你看見自己能力的脈絡。
🔹 和一個願意聽你說話的人聊聊——
也許是朋友,也許是職涯諮詢師。
因為有時候,清晰不是來自答案,而是透過說出來、聽自己整理的過程。
方向不是一開始就該有的東西,而是走著走著慢慢被釐清的。
職涯就像開車上高速公路,不清楚終點沒關係,但你得知道自己正往哪個方向前進。
最怕的,不是迷路,而是邊滑手機邊開車——
看似在動,其實根本沒在走。
所以,當你再度感覺「我不知道自己要什麼」的時候,
別急著找答案,不妨先問自己:
「我什麼時候開始沒空想這件事?」
你可能會發現,答案一直都在,只是被生活的忙碌給蓋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