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開場譬喻:〈青蛙王子〉的心理學解析
童話故事反映了我們當前的世界觀與內心狀態。以〈青蛙王子〉為例,多數人記得的版本是「公主親吻青蛙」,但這並非原版。- 常見的誤解: 公主親吻青蛙,青蛙變回王子。
- 心理投射: 這可能反映了社會對「外貌」的重視,或是一種「我需要別人需要我」的內心需求(公主需要去親青蛙)。
- 格林童話原版:
- 承諾: 公主的金球掉進池塘,青蛙幫她撿回,條件是公主必須帶他回皇宮、一起吃飯。
- 框架: 國王(父王)要求公主必須遵守承諾(「有恩就要報」的框架)。
- 進逼: 青蛙得寸進尺,要求和公主一起睡。
- 反抗: 公主終於忍無可忍,抓起青蛙奮力往牆上一砸!
- 轉化: 青蛙落地後,變成了王子。
- 心理學啟示:連結 PUA:
- 公主一開始活在「必須報恩」的價值框架中,不斷被軟土深掘 。
- 青蛙的行為(利用承諾不斷索取)如同 PUA。
- 當公主能為自己「生氣」、表達真實感受(往牆上一砸)時,她才打破了框架,活出了真實的自己。
- * 牆上的「王子」,象徵著公主內心勇敢、真實的那一面終於顯現。如果你不敢反抗 PUA,就無法顯現真實的自己。
二、 什麼是 PUA (Pick-Up Artist)?
- 早期定義: 源自《The Game》一書,原指「搭訕藝術家」。其核心定義是:透過心理技巧和操作手段(如:忽冷忽熱),以獲取「性資源」為目的。
- 現代定義(「專有名詞的浮化」):如同「強迫症」、「憂鬱症」等詞彙,PUA 在近年來被過度濫用,產生了「浮化」,指詞義虛胖。
- 現在只要符合以下兩點,就常被稱為 PUA:
- 情感操控 (情感操控)
- 打擊自信 (打擊自信)
我認為: PUA 最明顯的特徵是建立了「不對等的權力關係」
- 你會明顯感覺到「他在上,你在下」。
- 你時常戰戰兢兢、動輒得咎,總是在懷疑「我是不是又做錯了什麼?」
- 當你處於這種需要聽命行事、不斷自我修改的狀態時,就可能陷入了 PUA 關係。
三、 PUA vs. 情緒勒索 (Emotional Blackmail)
PUA 與情緒勒索經常被混淆,但層次不同。
情緒勒索者會利用「FOG」三點來迫使對方順從:
- F - Fear (恐懼)
- O - Obligation (責任)
- G - Guilt (罪惡感)
- 例如: 「我這樣都是為了你好。」(讓你產生罪惡感、責任感)。
PUA:是一種長期、系統性的操控,情勒只是 PUA 可能使用的工具之一。
- PUA 的範圍更廣,更側重於「權力位階」的建立。
- 在 PUA 中,受害者可能不必然感到 FOG,而是長期感到「被迫」,但又無法停止。
- 關鍵區別:「吵架」不等於 PUA。(例如:情侶互相指責對方晚歸未報備)。
- PUA 的形成: 當一方威脅(如:威脅分手),另一方因此「變成舔狗」、無底線退讓,導致權力不對等的狀態固化時,才形成 PUA。
- 在 PUA 中,受害者會被洗腦到「明明對方也這樣做,但你卻會責怪你自己」,旁人看來會覺得非常荒謬。
四、 PUA 的核心戰術:煤氣燈效應 (Gaslighting)
- 定義: 源於一部舞台劇。丈夫為了讓妻子發瘋,故意將家中煤氣燈調得忽明忽暗,並在妻子質疑時堅決否認(「哪有?很正常啊」),使妻子懷疑自己的現實感知能力。
- PUA 如何運用 Gaslighting:
- 操控與貶低: PUA 會睜眼說瞎話,不斷否定你的現實、貶低你的判斷(「是你錯了,我才是對的」)。
- 協同孤立: PUA 不只操控你,還會協同旁邊的人一起讓你覺得自己有問題。
- 製造依賴: 讓你相信「沒有我,你根本無法存活」,使你必須依賴他。
- 案例分享(「完美丈夫」):
- 人前: 朋友的丈夫在外是完美超人(抱小孩、撐傘、烤肉樣樣來),對妻子溫柔體貼(「寶貝我愛你」),讓所有外人(包括講者)都認為妻子非常幸運。
- 人後: 一回到車上,丈夫立刻變臉,冷酷指責(「你知道你剛剛讓我很丟臉嗎?」)。
- 操控循環: 丈夫展現「冷酷」→妻子恐懼 → 丈夫「道歉並給予溫暖」(如:做晚餐)→妻子剛放鬆→丈夫再度因小事爆發(如:妻子不陪看電視) →子緊張到打破盤子→丈夫再度暴怒 →隔天早上,丈夫又彷彿一切沒發生過。
- Gaslighting 效果: 妻子向外求助時,所有人都因丈夫完美形象而不相信她(「你先生對你那麼好耶」),這讓妻子更加孤立,懷疑「有病的到底是不是我?」
五、 為什麼不分手?— 留在 PUA 關係的心理學
- 沉沒成本 (Sunk Cost):源於「情感投資理論」。如同《小王子》所言:「你花在玫瑰花上的時間,使你的玫瑰花變得如此重要。」投入的時間、情感越多,就越難離開。因為離開等於承認「我以前是個傻子」。
- 習慣化 (Habituation) 與不確定性規避:人會「習慣」不舒服的狀態。對於低自尊者,「已知的不舒服」勝過「未知的不舒服」。他們寧願忍受可預期的痛苦,也不願面對改變後的不確定性。
- 自我懷疑與改變的幻想:「覺得自己不夠好」: 受害者會認為是自己不夠努力,並相信「只要我再做點什麼,他就會回心轉意」,這提供了一種虛假的「控制感」。
- 相信 PUA 的話術: 受害者會真的相信 PUA 的貶低(例如:「要不是我可憐你,誰會跟你在一起?」),因此更不敢離開。
- 戀愛腦(戀愛激素):
- 戀愛時,大腦會分泌多巴胺(愉悅)、正腎上腺素(心跳加速)、血清素(影響睡眠食慾)、催產素(信任感)等。
- 這個「熱戀期」平均持續 3 到 6 個月(最長不超過 3 年)。
- 給朋友的建議: 如果朋友陷入「戀愛腦」,請使用「三不政策」:不反對、不否定、不作為。靜靜等待,激素消退後他自然會清醒。
六、 PUA 的成癮機制:間歇性強化
操作制約 (Operant Conditioning):
PUA 之所以讓人上癮,是因為它採用了最強的增強模式——「可變比例增強」(或稱不定時增強)。
例如: 你不知道要傳 1 封、3 封還是 7 封訊息,對方才會回你。 這種「不確定何時會得到獎勵」的模式(如同賭博),會讓人持續投入,無法自拔。
混淆「焦慮」與「愛」:
正腎上腺素在「戀愛」時會分泌,在感到「危險、緊張、害怕」時也會分泌。 PUA 利用「間歇性強化」製造的恐懼、焦慮與緊張感,會被受害者誤讀為「這就是愛」,從而加深了病態的連結。
七、 PUA 的高風險族群
哪些特質的人更容易被 PUA?
八、 如何自救與建立健康關係?
- A. 自我療癒
- 面對原生家庭創傷: 越想遠離的創傷,越會追著你的人際關係。
- 四步驟: 看見傷痛→見證傷痛→ 為傷痛騰出空間→不再活在過往的想像中。
- 成為自己的依靠: 與其等別人愛你,不如先成為自己的靈魂伴侶。練習看見自己內在的「保護者」角色,理解他是如何為了避免你受傷而做出各種反應(如:麻木、害怕被拋棄)。
- B. 拓展新關係的建議
- 給「母胎單身」或「不敢聊天」的人:主動出擊: 必須具體地去經營關係,不能只停留在手機裡「QSQ 聊天法」:
- Q (Question): 提出問題(「你週末要去哪裡玩?」)
- S (Story): 專注聆聽對方的故事,並**「閱讀空氣」**(觀察對方是客氣還是真的愉快)。在確認氣氛OK後,分享你自己的相關故事(「我上次去澎湖...」)。
- Q (Question): 提出問題
- 避免「超解」: 不要當「反駁型的人」(如:對方說要去澎湖,你回:「為什麼冬天去?去給東北季風吹嗎?」),這種自以為是的幽默關係好的話增加情趣,不好的話只會讓對方覺得被貶低。
- 給「不擅長聊天」的人 (I人):
- 共同完成一件事 (共同經歷): 比起「尬聊」,「共同經歷」更能建立連結。
- 方法: 報名參加手作體驗、小型活動等。在活動中,你們可以專注於完成任務,不想聊天就不用聊,自然地建立關係。
- C. 關係釐清
- 斷崖式曖昧 (Ghosting):
- 定義: 在關係中無預警地切斷所有聯繫,像幽靈一樣消失。
- 原因: 失去興趣、害怕衝突,或缺乏處理衝突的技巧。
- 朋友 vs. 曖昧:一個觀察點(僅供參考), John Miller指出,男性透過「詢問意見」表達在意;女性透過「提供安慰」表達在意。
- D.男女之間有純友誼嗎?
- 答案:有,但: 研究顯示,六成的人會和前任當朋友(尤其是對前任還存有好感的人)。反思: 與其問「有沒有」,不如問自己:「我想和這個人維持的是什麼樣的關係?」
九、延伸閱讀
- 療癒原生家庭創傷:探討過往傷痛如何影響現在的人際模式。
- 做自己的靈魂伴侶:學習如何成為自己的依靠,而非總是向外索求。
- 哈佛 Google 行為學家的脫單指南:提供具體的脫單建議(如何拍照、如何聊天)。
- 多重伴侶下的安全感:今天講的內容跟提問很多都跟「異性戀框架霸權」有關,由於這不是我們今天主要要探討的主題,我並沒有過於著重這個部分,然而我還是覺得這一塊很重要,所以加入了這一本參考書單。包含到底什麼樣算朋友? Situationship會被歸類在哪裡?只打炮不做愛是屬於哪一種?有沒有可能採取女性比較主動的模式(例如第四愛),這本書可能可以提供一些思考。
- 另外,《道德浪女》這本書,與我先前跟Skimmy的節目,也探討各式各樣不同情慾的模樣,走的是更多元的路線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