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遇見仍在同行的夥伴們
今日參加了「114年兒少結束家外安置後追蹤輔導計畫暨自立生活服務經驗交流會」,現場聚集了來自各縣市的社工督導。
特別開心的是,在人群中遇見了當年一起在青少年領域奮鬥過的夥伴們。時間過得好快——那些曾在第一線陪伴少年的同事,如今都成了各地的督導,仍堅守在社工這條路上,繼續努力與成長。
活動開場時,主持人拋出了一個引人深思的問題:「如果要用一個形容詞或名詞形容督導,你會怎麼說?」
這個提問,讓我瞬間回望過去五年擔任主任與督導的歷程。對我而言,社工督導常常身處多重角色與挑戰之中——上有主管的期待,下有社工夥伴的需求與困難;對內要跨部門溝通協調,對外還得回應政策制度與社區大小事。有時工作內容橫跨「修水電、換燈泡、砍樹枝」,到「陪伴社工處理危機、情緒支持、引導成長」,彷彿十八般武藝樣樣都要會。而在這些繁複與挑戰的交織中,正是督導角色最真實、也最需要被理解的地方。
督導,是一座橋:連結人的心
這次的交流,讓我再次體會——督導不只是「管理」或「指導」的角色,更像是一座橋。要如何串連團隊、銜接制度與現場,也陪伴每一位社工在困難中找到力量與方向。
然而在忙碌與責任之間,督導有時是孤獨的。正如張美美署長在與會中提到的:「要學會享受孤獨。」我想,這份工作最需要的,也許就是那份不放棄的溫柔與信念——相信人、相信改變、相信每一次被看見的努力,都會開花結果。
督導的三種界線:清晰,才能長久
督導的工作既要「支持」又要「管理」,要「關心人」又要「顧任務」。這樣的雙重角色,若沒有清楚界線,容易陷入兩種極端:
- 過度介入:替同仁扛情緒、扛責任、扛結果。
- 過度抽離:只看成果、不顧情緒、不願接觸人。
清楚界線的督導,能在兩者之間拿捏適度距離——既能成為同仁的支撐者,也能是專業的引導者。
- 角色界線:清楚「我在這裡扮演誰」。督導 ≠ 心理師,也 ≠ 好朋友。在關係中,這個區分看似簡單,卻是最常被模糊的部分。督導日常會接收到許多情緒與事件,同仁可能在談個案時流淚、對服務體制感到無力、或對自身表現懷疑。身為督導,我們自然會想安慰、想幫他釐清、甚至想「治療」他內在的創傷。但這些時候,若不慎模糊了角色的邊界,就容易讓督導關係偏離了原本的專業目的。督導可以「同理」,但不必「代處理」。我們的任務是幫助同仁看見問題、學習思考,而不是替他整理所有的情緒或人生。同理是連結的開始,但「代處理」卻是分化的起點——它會讓同仁失去自我探索的機會,也讓督導背上過多的心理負擔。清楚的角色界線,不是要督導變得冷淡,而是保持清晰:當同仁需要心理支持,我們可以引導他尋求合適的資源;當他只是想被理解,我們可以專心傾聽並回應;但不必「代為修復」,因為修復的力量不在我們手上,而在他自己身上。
- 情緒界線:同理他人,但不必承擔全部。身為督導,我們常站在情緒的交匯點。一邊是個案服務的壓力與複雜情境,一邊是同仁的焦慮、挫折與無力。當同仁在督導會談中傾訴時,那些未被整理的情緒會自然流向我們——有時像涓涓細流,更多時候像一波波浪潮,無聲地拍打心口。若沒有情緒界線,督導很容易「共情過頭」,在不知不覺中把他人的情緒「收進來」;明明是同仁的焦慮,我卻也開始焦慮;明明是他對個案的無力,我卻替他感到失能。久而久之,這種看不見的情緒共振會悄悄耗損能量,讓督導自己陷入內耗與疲乏。因此,學會「分辨」與「命名」情緒,是情緒界線的關鍵。當我們能覺察——這份情緒是屬於誰的?它是在我身上發生,還是只是經過我?我們就能多一分選擇的自由,不必急著反應,也不必代為承擔。在這樣的狀態下,督導才能「帶著穩定的同理」去陪伴,而非「被捲入的共情」去消耗。
- 責任界線:陪伴思考,但不代替決定。督導的角色,像是燈塔,不是舵手。我們的任務是陪同仁在霧裡看見方向、釐清選項、促進判斷,而不是替他航行。有時看著同仁陷入迷惘或焦慮,我們會本能地想要「幫他解決」,但那份急於救援的衝動,往往反映的是我們對混亂的不安,而不是對方真正的需要。責任界線提醒我們——行動與選擇,最終屬於同仁。督導可以提供經驗、提出觀點、協助分析,但不應剝奪同仁承擔與學習的權利。當督導太快給出答案、太早介入決策,反而讓同仁失去練習思考與判斷的空間,也容易讓「依賴」取代了「成長」。我相信你有能力面對挑戰,而我在這裡,陪你思考。界線不是冷漠,而是一種尊重。尊重對方有能力選擇、承擔與成長,也尊重自己不被過度捲入。當督導能安住於這樣的清晰中,關係反而會更穩、更真,也更具力量。
結語:持續向外學習,是督導保持熱情的祕訣
在會議中,我聽到許多督導分享自己仍持續進修、跨領域學習。那讓我深有共鳴。這些年,我也發現——學習,不只是專業的提升,更是一種自我照顧。每一次外部培訓、跨領域交流或專業工作坊,都是一場心靈的更新。學習讓我重新回望:我為什麼做這份工作?我想帶給同仁與服務對象的是什麼?我是否還保有那份溫度?督導若能持續學習,就能讓專業視野不被日常消磨,讓心靈不被例行鎖住。因為當一個人仍對未知保持好奇,他就不只是「在工作」,而是「在成長」。學習的本身,就是一種自我照顧;而督導持續學習的姿態,也會悄悄感染團隊——讓大家相信:成長,是永遠值得投入的熱情所在。
督導的力量,不在於全能,而在於清晰與真誠。界線讓我們穩定,學習讓我們有光。在挑戰與孤獨之間,願每位督導都能帶著熱情,繼續相信「被看見的力量」。
身為督導的你,最近一次覺得「被看見」是什麼時候?在繁忙與責任之間,你會怎麼讓自己重新連結那份最初的熱情?如果要為自己設下一條「界線」,你覺得最需要的是哪一種——角色、情緒,還是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