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by Unsplash
你以為你在傳達『上、左、蓋』,但他聽到的卻是『下、右、貼』。」
在公司裡,我們總認為「溝通」是再自然不過的事。
一份文件、一場會議、一個指令,不就是你說、我聽、他做嗎?然而,當組織越大、層級越複雜,這個「簡單」的過程就開始成為效率的黑洞、錯誤的溫床。
這次的新進同仁內訓,透過《三人成築》(Team 3),不是要他們學會如何「玩」,而是要他們在混亂中,親身體驗組織運作的困境:溝通。
當「限制」成為常態

project cartoon
在開始遊戲前,我先請大家看看上面這張圖——一張在專案管理界流傳已久、被奉為「經典血淚史」的漫畫。
圖中的每一個小格子,都描繪了一個專案在不同層級、不同角色手中被「理解」或「執行」的樣子。
客戶想要的,其實只是兩條繩子和一塊木板的簡單鞦韆。
但訊息開始流動後,世界就變得魔幻了:
專案經理聽到的是一塊木板懸在空中的單擺; 分析師設計出來的,是繫在巨大吊環上的華麗吊床; 程式設計師寫出來的,是懸空在樹幹上、需要爬繩索才能坐上去的危險裝置; 而業務顧問所描述的,則是一張被陽光照耀著、柔軟舒適的單人沙發。
最後,當專案被結案、計費時,它已經變成了一座雲霄飛車;等到支援部門要維護時,只剩下一塊樹墩。最諷刺的是,客戶真正需要的,可能只是一個輪胎鞦韆。
這是什麼?這就是企業內部溝通、角色認知與資訊傳遞的「大型災難現場」!
一個看似簡單的需求,經過不同部門、不同職位、不同視角的「翻譯」和「加工」,最終成品早已面目全非。這不只浪費了巨大的時間和金錢,更嚴重侵蝕了用戶對產品的信任。
遊戲設定:
- 人數與分組: 我們將學員分組,每組 5 人,輪流扮演三個極度受限的角色,還有一位記錄跟觀察家。
- 角色分配:
- 建築師: 看藍圖,不能說話,只能用肢體語言傳達(掌握需求,但無法直接執行)。
- 監工: 負責將建築師的動作轉譯成語言,但不能看建築師的手勢(承上啟下,是資訊的中轉站)。
- 建築工: 閉著眼睛,只靠聽覺和觸覺組裝積木(只負責執行,資訊來源單一)。
- 觀察者/紀錄員:負責記錄每張卡片的完成時間以及觀察團隊狀況 (非必要角色)。
- 目標: 在時間內,根據藍圖卡,完成越多藍圖越好。
第一輪實戰現場:「災難」開始
一聲計時器響起,混亂瞬間爆發。
我給了他們幾張難度一顆星的題目卡,但他們連最簡單的關卡都舉步維艱。
🚧 情境一:方塊不明確,缺乏共同語言
建築師 A: (焦急地指著積木,然後比了個「上」的手勢,接著拍拍手)
監工 B: 「好!A 塊積木,放上去!……不對!是綠色那塊!放上去!現在換藍色!在綠色上面!」
建築工 C: (閉著眼,滿頭大汗)「等等!藍色是哪個?」
建築師 A: (急得快跳起來,用手比了個「橫向」)
監工 B: 「喔!要橫放!橫放!建築工,聽我的,藍色積木躺平放!」
計時器: 「嗶—!」
成果揭曉,積木堆歪七扭八,跟藍圖卡上的結構根本是兩回事。
幾乎所有小組都敗在「指令的精確性」上。
建築師的「比劃」是抽象的,監工的「說話」是模糊的。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發現一個基本事實:大家對於「積木」的長、寬、高,以及「堆疊」的上下左右,都沒有統一的稱謂!
🔄 情境二:視角不同,導致方向不一致
有一個小組,監工和建築工是面對面坐著的。
建築師: (比劃,意思是「把積木往左邊移動」)
監工: 「往你的左手邊移!」
建築工: (閉著眼,移動積木)「左手邊嗎?好!」
最終結果:積木方向完全錯誤。
監工所說的「左手邊」,是以他的自身視角而言,也就是建築工的右手邊!
由於建築工閉著眼,當他執行指令時,腦袋中只有「自我導向」的方位感。
一旦指令涉及相對方向(你的左邊/我的右邊),就一定會造成混亂。
回顧會議:從抱怨到「設計」流程
第一輪的結果,幾乎都是失敗收場。我笑了笑,開始引導他們脫離角色,從失敗中找出教訓。
當我們停下來進行回顧會議時,現場的「抱怨大會」很快就轉變成了「流程設計」大會。
我的引導: 「請大家思考,在整個 90 秒的過程中,你作為你的角色,『最希望得到』什麼?或者『最害怕發生』什麼?接著,我們不談誰的錯,我們談如何設計一個流程來避免這個錯誤。」
學員們的討論逐漸聚焦在三個最大的溝通障礙上,而我則在關鍵點上引導他們找出解決方案:
障礙一:團隊在溝通正確的積木上遇到問題
監工: 「我們光是要確認建築師比的是哪一塊積木,就花費了一半時間。然後我才開始轉述,但十塊積木都混在一起,根本說不清楚是哪一塊!」
「沒錯!我比『綠色的』,我比了半天他們還是拿錯。」同組的建築師跟著說
「我閉著眼睛,我根本沒辦法靠摸的知道你們在講什麼!」建築工滿腹委屈
💡 我的引導:「問題在於你們沒有共同的資產管理系統。想像這些積木是你們的原物料。如何讓每一個角色都能用同一套名稱來取用它?」
✅ 修正方案: 將積木依照固定方式擺放,並且編號。 學員們決定將所有積木按照顏色和大小,排列在桌面上固定的位置,並給予 1 到 5 的編號。建築師未來只需用手勢指定「編號 5」,監工就能馬上知道是哪一塊積木,大幅減少了描述積木特徵的時間。
障礙二:監工與建築工的方向不一致
建築工: 「這絕對是最大的問題!監工說『往左邊移』,我閉著眼睛移過去,結果一睜眼發現是錯的。因為我跟他面對面,我的左邊是他的右邊!」
監工: 「我當下沒有意識到這個視角差異,我只顧著把建築師的指令翻譯出來。當建築工發問時,我只會催促,沒時間思考我們的方位是不是錯了。」
💡 我的引導: 「在專案執行中,這非常常見。要確保所有執行者都處於共同的視角。你們能做的最簡單、但卻最有效的方法是什麼?」
✅ 修正方案: 監工選擇與建築工站到同個方向(同向而坐)。 讓監工的視角和建築工的執行方向保持一致。未來監工說「往左」,即是建築工的左邊,指令不再需要「轉譯」方位,極大程度減少了指令失真的可能性。
障礙三:建築工起始的積木都不同
建築工: 「每次開始時,我都會先拿起手邊最近的積木,但每個人的習慣不同,導致起點就錯了。藍圖明明是從最底部蓋起,但我卻從中間開始搭。」
建築師: 「對!我還在比劃第一個積木的位置,他們就已經開始亂疊了!我需要一種方式來標準化起始動作。」
💡 我的引導: 「在組織中,這就是流程的啟動標準。大型專案都必須有一個嚴格定義的起始步驟,確保所有人都從同一個地方開始。你們如何定義這個共同的起跑線?」
✅ 修正方案: 建築師用統一的順序,從最下層最左邊的開始。 小組們約定,無論藍圖多複雜,第一個積木永遠是「建築基座」中最下層、最左邊的。這個起始協定一旦確立,建築師只需用一個簡單手勢(例如:指向桌面),就能啟動整個流程,避免了起點的混亂。
第二輪實戰現場:優化流程後的「高效執行」
這次,每個小組都帶著自己親手設計的「溝通 SOP」進入第二輪實戰。
這一次,現場的氣氛完全不同了。
計時器再度啟動。現場不再是尖叫和混亂,而是變得異常安靜與有條理。
他們嚴格執行自己制定的「溝通協定」:
- 積木編號的魔力: 建築師的手勢變得極為精簡——他們不再努力比劃形狀,而是迅速指定編號和位置。監工立刻回應:「五號積木,移動到基座左上方」。指令效率提高了數倍。
- 同向而坐的穩定: 監工與建築工肩並肩坐著,監工的「左、右、前、後」指令,完美地轉換成建築工的執行動作,座標系衝突迎刃而解。
- 基座的定錨: 每個小組都從最下層最左邊的積木開始搭建,給予了整個專案一個穩定的起點。
溝通不再是「盡可能快地傳達」,而是「確保大家的理解一致,讓每一個步驟都正確」。
最終,所有小組都比第一輪提前完成,且正確率大幅提升。他們沒有變更遊戲規則,只是改變了溝通的方式。
總結:建立出屬於團隊的溝通協定
在兩輪遊戲和兩次深度回顧之後,我將這堂課的精華,濃縮成幾點Take away。
1. 試著用對方的角度思考:溝通不是你說了什麼,而是對方理解了什麼
這場遊戲最大的啟示是角色限制帶來的同理心。
擔任「建築師」時,你學會了用最精簡、最不容易被誤解的方式表達你的願景。
擔任「監工」時,你學會了不只是傳聲筒,而是必須站在建築工的視角,將抽象的資訊轉化為可操作的行動方案。
真正的溝通,是從對方的接收能力出發,去設計你的表達方式。 如果你的 Vision 需要被閉著眼的人執行,那麼你的指令必須像座標一樣精準。
2. 建立起團隊的溝通協定(SOP)
為什麼第二輪的效率飛躍式提升?因為你們創造了「共同語言」和「標準流程」。
在企業中,我們不能依賴「聰明」或「心有靈犀」來完成專案。
面對壓力與時間限制時,只有事先約定、經過測試的 SOP 才能穩定輸出。
從今天開始,請將溝通視為一個需要設計的流程,而不是單純的互動:
- 定義術語: 你們的積木代碼是什麼?部門的 KPI 名稱是否統一?
- 規範回饋: 何時需要回報?回報的格式是什麼?(例如:建築工的「Done!」就是一個標準化的回饋信號)。
- 確認機制: 你們有像「封閉式回饋」一樣的機制,確保資訊從 A 到 B 之間沒有失真嗎?
3. 定期回顧會議,讓團隊運作更順利
從「抱怨大會」到「流程設計」,中間的回顧會議是你們成功的關鍵。
為什麼我們需要在工作結束後進行回顧?
- 將「經驗」轉化為「知識」: 第一次的失敗是經驗,第二次的成功是你們應用知識的結果。回顧會議讓你們將個人體會提煉為團隊資產。
- 持續優化流程: 組織運作中沒有所謂的「完美流程」。只有透過不斷的回顧與調整,才能應對新的專案或挑戰。
要能在團隊達到以上的效果,絕對不用主管塑造,而是團隊的每個人,都可以做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