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幾天前,打開博恩的 YouTube 節目
嘉賓是《大人學》的 Joe,主題是關於:自我成長的騙局
看到這標題的瞬間,腦中閃過一句話:
自我成長也能是一種欺騙嗎?
關於熱愛學習的自己
浮現「自我成長也能是一種欺騙嗎」這句話的同時
我想到自己其實也是那種熱愛學習的人
雖然不至於成為課程囤積者 😂
但總有源源不絕的好奇心,對於不熟悉的領域,只要內心不排斥,就會找免費或付費的資源補足內心好奇心的空缺
這樣的我,在旁人眼裡可能顯得不夠聚焦
但我始終相信一句話: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時區,慢慢來,也能走到目標的那一天
對我而言,多方探索是一種跨界整合的練習
從不同觸角延伸出自己的觀點, 也讓我更能理解:成長,其實不一定是線性的
影片裡讓我印象深刻的三個片段
- 在別人貼標籤前,先為自己貼上適合的標籤。因為別人貼的,通常不是自己喜歡的。
- 自己努不努力,自己最清楚。
- 每個人都會迷惘,但適用的方法不會相同。
🏷如何為自己貼標籤?
我會把標籤理解成:代表自己是什麼樣的人
或許是性格、理念,或是待人處事的方式
當你知道自己希望成為什麼樣的人後,
接著去拆解——成為那樣的人需要什麼努力?什麼行動? 久而久之,別人看到你,也會自然地說:
啊,他(她)就是這樣的人啊
🧭 努力,可能也是一種盲點
有時候,我們認為自己很努力,但那份努力,其實可能是無效的
因為當我們看自己時,往往帶著盲點
若想更客觀地檢視,可以試著:
- 大聲告訴旁人:這半年我要產出 60 篇文章
- 因為當你公開宣告後,行動就會被看見、也被見證
- 周遭的人會成為你的動力來源,而不是壓力
🌫 當你開始反覆想同一件事
那就代表 你已經在迷惘中了。我會這樣幫助自己釐清思緒 👇
- 這件事有可以改變的空間嗎?
- 有的話,我能做什麼調整?
- 做了這些調整後,想像五年後的自己會後悔嗎?
怎麼知道自己真的會後悔?
當腦中浮現那句
啊,當初應該怎樣做……
那就是後悔的信號。
而這時候最重要的,不是責備自己, 而是重新確認:我為什麼會這樣選擇?
給自己的提醒
寫下這篇文章,是想提醒自己:
每個當下的決定,都是那個時候最好的選擇
願這段文字,也能給正在閱讀的你一點信心 💪🏻
即使方向還沒那麼明確,也請相信: 走過的每一步,依然是成就自己的累積
你呢?最近一次自我成長的迷惘是什麼?歡迎留言聊聊,我會很想聽聽你的故事 🌷或來信與我交流 👉 主旨請註明:說說你的故事
喜歡這篇分享嗎?歡迎按下❤️+追蹤,或加入我的沙龍,陪我一起用文字持續點亮更多人的路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