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跨能致勝:顛覆一萬小時打造天才的迷思,最適用於AI世代的成功法》
作者: 大衛.艾波斯坦

《跨能致勝》是一本探討廣泛學習和跨領域思維的重要性的書籍,尤其在這高度分工的現代社會中,專精於某個領域雖然能夠取得一定的成就,但是不一定能取得突破性的創新發展。主要是因為專精讓我們思考過於侷限和僵化,陷入定勢效應、過度自信偏誤、確認偏誤等等思考陷阱之中。
定勢效應即是是指人們在解決問題時,傾向於沿用以往成功的經驗或熟悉的思考方式,導致難以發現新的解決途徑。過度自信偏誤即是指專家因長期的成功經驗,容易高估自己的判斷準確性,聽不進旁人的意見。確認偏誤即是人們傾向尋找、詮釋與自己既有信念一致的資訊,而忽略那些不符合自己理念的資訊。
當然專精有專精的好處,例如處理相同的事務效率會大增,大部分常見的問題可以規避或者快速處理,較穩定的職涯發展等等。例如醫療專業、工程與技術、法律與會計等領域,只要持續磨鍊專業能力,就能夠讓我們成為該領域的專才。
但如果是在環境變動快的領域,或者需要創新思維的工作,例如創業與管理、科技創新、行銷與媒體、知識工作者等等。如果一味守著特定的專業或工具不放,很容易會被環境變化和新技術所淘汰掉。
《跨能致勝》這本書一開始舉出兩位球王老虎.伍茲和費德勒當例子。老虎.伍茲從小就專注在練習高爾夫球,所以才能夠成為這領域的翹楚之一。費德勒則是嘗試過不同運動,童年同時打足球、籃球、羽球,12歲才開始專注在網球上,最後成為頂尖球員。
高爾夫球和網球正呼應書中所說專才型和通才型人才。如果是像高爾夫球這類封閉型運動,只要長期練習、時常比賽就能夠發揮穩定的水準,成為這個運動的專才。但是像網球這類開放型運動,摻雜許多變化,從小就開始練習並不一定會贏在起跑點上,反而多方嘗試才能夠跨能致勝。

為了培養跨領域能力,以應付不斷變化的環境,和AI所帶來的挑戰,作者大衛.艾波斯坦認為我們應當保持積極開放的態度,從不斷嘗試新事物中,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方向,以及培養創新的洞見:
一、不要儘早投入某個特定領域當中,而是先透過不斷嘗試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方向。
尤其是在選擇職業或者培養專業能力時,不要預設立場認為自己應該從事什麼工作,應該培養哪些能力,因為那會侷限自己的發展性。對於工作要保持積極開放的態度,如果發現目前的工作不太適合自己,那就尋找調換職務或者轉換跑道的機會。
當然作者大衛.艾波斯坦並沒有教我們要時常換工作,而是要找出自己真正有興趣與擅長的方向。許多工作要等你上手之後,才能夠體會到這份工作適不適合自己。如果遇到責罵或者困難就想要離職,那是一種逃避的行為,不是主動積極的行為。
對於培養專業能力也是一樣,可以透過不斷嘗試,學習不同的技能,但不必過度深入。在找到自己喜歡且適合自己的技能或興趣時,便可以長期投入、持續深耕。
作者大衛.艾波斯坦本身也是經由多方摸索,原本是在研究科學,後來棄理從文當起採訪記者,最後成為資深作家。在多方摸索之後,瞭解跨能致勝的重要性,所以將推廣這份理念當成自己的使命。
二、不要害怕晚起步,贏在起跑線上的人不一定能夠贏得最後的勝利。
我們常常害怕會輸在起跑點上,所以有什麼新科技、新知識和熱門趨勢就想要立刻去瞭解,必要時再花時間去研究。這是一種錯失恐懼症,害怕自己會輸在起跑點上,或者跟不上潮流被時代所淘汰。
如果你本身有在做自媒體,介紹這些新鮮事物確實能夠取得先行者的優勢,掌握流量的密碼。但如果不是的話,過度追求新事物並不一定能夠帶來跨能的優勢,反而可能讓注意力分散,無法在真正重要的領域深耕發展。
多方嘗試是為了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方向,當你找到適合自己的天職時,就可以聚焦在其上,培養專業的能力。不要害怕比別人晚起步,因為贏在起跑線上的人不一定能夠贏得最後的勝利。反而有不同的經歷的人,能夠整合不同領域的專業和經驗,從中找到創新的洞見。

正如同書中所說,繞些遠路也許一開始的學習曲線不如直接深入學習要來得有效率。但是在經過多方摸索後,能夠培養出多元思維和水平思考的能力,在面對未知與變化時更能靈活應對,找到他人看不見的解決之道。
三、不要堅持己見,也不要墨守成規,而是要傾聽多元的聲音,思考各種可能性。
愈是專業的人士,更會相信自己的經驗和判斷,而不願意聽從他人的意見。這讓許多專業人士失去突破的機會,甚至會鑄下大錯。
像是書中提到美國挑戰者號事故,是因為決策者過度墨守成規,認為工程師沒有證據證明氣溫和橡膠O形環密封圈出現裂痕之間的關係,於是決定繼續發射太空梭。但因為低氣溫導致O形環無法發揮它的效用,高溫燃氣因此從接縫滲出,釀成太空梭爆炸和七名太空人喪生的慘劇。如果決策者能夠傾聽各界的聲音,並且思考各種可能性,也許這些意外就不會發生了。

堅持己見會讓我們思考僵化,看不見更多的可能性。墨守成規也會讓我們成為不知變通的老頑固。一旦環境有所變化,或者發生突如其來的意外,我們便不曉得如何去應對,等著被新時代所淘汰。
在AI科技浪潮來襲下,我們不能夠再抱持舊有的思維來行事,而是要與時俱進,思考各種可能性。在變化中尋找潛在的機會,不管是將新科技用在解決舊問題,用舊科技來解決新問題,或者在不同領域找到關聯性和創新的洞見,我們都要抱持著積極開放的態度,並且做一些嘗試。
這樣比起在特定領域持續深耕帶來更多的機會,因為你就算持續深耕,也無法打敗幾十年、幾百年所累積的知識量和技術,難有創新的突破。但如果能結合不同領域的知識和經驗,比較能夠發現別人未曾發現過的創意或解法,進而成為新領域或新解法的領頭羊。
四、就算專注在某個領域,也不要忘記培養多元業餘愛好。
很多人認為自己沒時間去做專業以外的事情,但是作者大衛.艾波斯坦認為沒時間只是藉口,而且有許多創新的發現,是因為從事業餘研究而意外發現的。例如達爾文本來是在研究神學,因為對觀察自然有興趣,後來展開航海之旅,觀察世界各地的動植物,最後提出進化論。
就算再忙也要分配一些時間在業餘研究和業餘愛好上,就算是無所事事的閒逛或摸索,也許能夠成為創新的靈感來源。這讓我想起在《子彈思考整理術》這本書作者Ryder Carroll提到我們可以有一些衝刺目標,在短期內完成。這些目標可以幫助我們探索某個領域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和自己有沒有興趣繼續投入其中。這也是一種培養跨領域能力的方式,就算是練習樂器或者從事園藝,也許能夠結合不同領域的經驗,找到新的啟發。
【我從本書中學到的三件事】
一、原來網球比高爾夫球還要難以達到卓越。
我一直以為高爾夫球比網球還要複雜,網球不就兩邊在一個小場地互打,而高爾夫球場地很大,如果球掉到沙坑、水坑或樹林會很難處理。不過實際上高爾夫球可以透過不斷練習讓表現變穩定,而網球雖然透過不斷練習可以提升球技,但是面對不一樣的對手,可能會有相性的問題。而且球移動的速度很快,考驗個人的反應能力,所以不是那麼容易。

至於高爾夫球是否愈早練習愈好,或者網球是否先嘗試不同的運動,覺得有機會再發展比較好,我則是持保留的態度。雖然看起來許多網球頂尖選手如費德勒、納達爾和喬科維奇都有摸索過不同的運動,不過是因為他們有進行跨領域學習才成功的,還是因為大部分的人無法從小就立定志向,才會進行多方探索。什麼原因才導致他們的成功則不得而知。
同樣地,大部分的人沒辦法在小時候就知道自己的天職是什麼,小時候愛玩可能也沒什麼進取心,所以只能透過不斷摸索、不斷試錯中學習寶貴的經驗和教訓,長大後再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方向,持續深耕。除非是像運動員、體操選手、音樂家、職業棋士等等需要從小接觸,以維持特殊天賦,例如身體柔軟度和絕對音感的天賦。但這不是教我們抱著某個特定技能不放,儘管是從小接觸音樂,也可以廣泛涉獵不同的樂器,然後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方向。
二、多方嘗試和培養多元興趣的重要性。
多方嘗試是讓我們找到適合自己的天職,也許很多領域和職業看起來前途似錦,但是如果自己沒有興趣,就沒有熱情持續深耕。如果自己不擅長,或者做起來很痛苦,那麼就無法走得長遠。這時候就要懂得修改方向或者轉換跑道,給自己更多的選擇性。如果一時之間沒有辦法離開目前的環境,那就要善用業餘時間,研究和從事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和活動,也許能夠從中找到潛在的機會,或者從中得到新的啟發。
培養多元的興趣,並不是一件浪費時間的行為。因為除了跨領域學習,建立各式各樣的人脈也很重要。如《跨能致勝》一書所言,我們不一定要成為某個領域的「專才」,而是要成為「通才」,甚至是成為「博學家」。博學家是在某些領域具有專業知識和技能,但是他們研究的深度不如「專才」,同時博學家又具有知識的廣度,有時候比「通才」還要博學。
如果你能夠認識不同領域的專才,那麼你在某個領域上遇到困難時,就能夠透過該領域專才的協助,幫助你解決你不擅長的問題。同樣地,一個好的團隊要能夠結合「專才」和「通才」,才能夠發揮團隊的最大效益。如果專才的眼界太狹窄,那麼就需要通才來彌補; 如果通才不清楚技術的細節,那就教給專才來處理。
三、思考比學習還要重要。
學習固然可以累積知識複利,多方嘗試也能夠找到潛在的可能性。但是如果想要跨能致勝,還是要透過思考來突破。光是學習不同領域的知識而不整合,也不將不同的事物聯結在一起,恐怕也難有收穫。
(1) 類比思考:《跨能致勝》提出許多類比思考的重要性,例如克卜勒透過水流與船夫、天秤、磁鐵等類推方式,最後推導出行星運動定律。善用在其它領域的經驗,來為未知或不確定的問題提出一個可能的解方,正是跨領域學習發揮效果的地方。
(2) 組合創新: 把不同領域的知識、技術、觀點重新組合成新的想法,也許可以產生新的靈感和機會。例如任天堂將健身環和遊戲機結合在一起,變成了熱門的遊戲。
(3) 多角度思考: 為了避免專業影響到個人的判斷,我們要有接受反對意見的勇氣,並且從各個角度去思考更好的做法。保持積極開放的心態,才能夠應付各種變化和發現潛在的機會。如果一味墨守成規,反而可能會因為環境變化而導致失敗。
(4) 反思學習: 不管是成功或失敗的經驗,都能夠成為我們成長的養分。反思自己的經驗,可以讓我們瞭解自己成功的地方、優勢和不足之處,進而複製成功的經驗和避免失敗的做法。在其它的領域也能夠引用不同領域的經驗,所以就算是轉換跑道也不見得都是從零開始,也許你過往的經驗會成為你在新領域的優勢所在。
【結語】
《跨能致勝》這本書舉出許多跨領域學習成功的例子,像費德勒、達爾文、梵谷等等。看似跨領域學習才能夠達到卓越的成就,當然也有許多專注在某個領域取得創新的發現的案例。
只是隨著時代的演進,不同領域的知識和技術不斷迭代,已經成為一套成熟的理論和實務流程。一般人如果想要在特定領域上有所突破,恐怕相當地困難。這時候唯有結合不同領域的知識和經驗,才有可能在這競爭的紅海中,創造出新的機會。
但其實作者大衛.艾波斯坦並沒有教我們當一個天才或發明家,畢竟那只有少數人才辦得到。既然如此,抱著某個專業知識或技能,求個溫飽那又有何不可呢? 如果跨領域學習也沒辦法成為創業家或發明家,那為什麼要特地跳出舒適圈呢?
跨領域學習除了培養我們思維的廣度,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培養創新的洞見,另外有一個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提供其他選擇的機會。當你所學的知識和技術不幸被時代所淘汰,那麼除了及時學習新技能和轉型外,跨領域的學習也提供你一個轉換跑道的機會。
轉換跑道雖然比別人晚進場會喪失一些優勢,但是你先前的經驗也許會成為你另外的優勢所在,進而成為你超越別人的契機。此外,跨領域學習也能夠提供從事副業的機會,讓你成為斜槓型人才。
只要在每個工作上競競業業,學習各式各樣的技能,那麼這些經驗不會因為轉換跑道而白白浪費掉,而是會成為你成長的養分。所以除了要進行跨領域學習,還要專注在每一項工作和目標上。如果只是漫不經心或漫無目標地進行工作與學習,那麼就算東摸西摸也只會成為泛而不精的庸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