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意不錯,但就是沒賺錢。」這是我在輔導創業店主時最常聽到的一句話。
老江省吃儉用開了一家日式燒肉店,營收穩定,客人也不少,但每逢月底盤點,淨利卻微薄得讓人心慌。這不是個案,而是台灣中小餐飲普遍的隱性危機─營運熱鬧、帳面慘淡。
在餐飲創業的世界裡,利潤往往不是被市場打敗,而是被自己「沒算清楚」給拖垮。要穩定提升經營淨利,老闆們必須懂得掌握三個槓桿:成本控管、費用管理、損益思維。
一、看懂成本,才能不被原料吃掉利潤
不同餐飲業態的成本結構各異,飲料店約佔18%~25%,吃到飽餐廳甚至可達40%。若未定期檢視,就容易陷入「越忙越虧」的陷阱。
有效控管從三道流程著手:
1.進貨要精準:建立固定比價與議價機制,並備有替代供應商,避免因突發事件中斷供貨。
2.訂貨要有科學依據:設定「使用基準量」與「安全庫存量」,兼顧食材新鮮與資金周轉。
3.驗貨要嚴謹:重量、品質、保存期都需對照標準。讓供應商知道「我們的品管不打折」,自然能穩定品質與成本。
二、看懂費用,別被人事拖垮現金流
餐飲業最難控的不是原料,而是「人」。人事費往往佔總支出的三至四成,但透過「生產性指標」可將模糊的人力問題量化。
舉例來說,午餐高峰兩小時內三名員工服務200位客人,則每人每小時可服務33人。這個數字能幫助老闆預估人力需求、調整班表與薪資結構。另外,適度引進兼職人員(Part-Time)可提高彈性與降低固定人事成本,但關鍵仍在於明確的作業標準與教育訓練。
三、看懂數據,損益表是老闆的健診報告
許多店主只看營收,卻忽略了「損益表」才是店鋪經營的真實體檢。透過損益表分析,可以明確看出成本、費用與利潤結構的比例,幫助老闆發現問題源頭─是食材過剩、人力效率低、還是電費異常?
然而,「控管」並不等於「一味削減」。若為了省成本而降低品質與服務,就會出現我稱之為「藤原效應」營銷擴散:顧客不滿、員工離職、品牌崩壞。要知道,真正的經營智慧,是以數據化管理與計劃性控管來提升效率與顧客價值為要。
淨利,是管理出來的。「開店不難,難的是「賺得到、撐得久」。當創業者能以經營者的角度來閱讀每一份進貨單、薪資表與損益表,就能真正掌握店鋪命脈。別再問「為什麼我賺不到錢」,先問一下自己:「我是不是還沒開始用數據經營?」。
*撰文︱安小編 *餐飲創業諮詢輔導教練
*FB粉絲團︱走一回人生 靜一思所得︱喜歡呼吸的文字
*FB社團︱安步當車的日常進行式︱餐飲營銷知能暨員工招募平台
~歡迎關注安小編平台,按讚,分享,收藏,留言互動,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