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CMoney,「360 度績效回饋」是一項行之有年的制度。我自己也曾以協助者、推動者,甚至主導者的角色,多次參與其中。
在這些經驗裡,我聽過許多不同的聲音。
有些主管在360前後會頻繁與我討論,希望這份回饋能真正幫助夥伴成長;也有主管坦言,覺得整個流程耗時又無明顯產出;有的夥伴認為每次 360 都讓他有新的發現、新的收穫;卻也有人直言,這不過是一場「測驗誰更討人喜歡」的活動。
但事實上,360 只是一個工具——而且是需要謹慎使用的工具。
既然它存在,就必然有其存在的目的。
那麼,「360 度績效評核」的目的究竟是什麼?
在開始使用這項工具之前,這是一個不能被迴避的問題。若目的不清,後續的制度設計、題目撰寫、甚至結果應用,都將容易失焦。

績效不僅僅是成果:看見行為,才看見真正的績效
當提到「績效評核」這個詞彙時,大多數人首先想到的大概都是「對成果打分」這件事。就像讀完書之後的考試、磨練球技後的比賽,這些都是體現「成果」的「落後指標」。但我曾經在〈績效的本質:在問責與育才之間取得平衡〉這篇文章中,提出了我對「績效」的理解:
成果 = 行為 x 環境變數
也就是說,績效並非單一指標的輸出,而是行為與環境交互作用下的結果。而企業應該著重在「成果」還是「行為」,其實取決於所在的產業性質、組織文化,甚至當下的發展階段與情境。

回到「360 度績效回饋」這個工具本身,它最主要關注的就是「行為」——也就是說,它位於這條光譜的右側。360 所提出的問題,不在於你「是否達成目標」,而在於你「是如何達成目標」。你是否做了對的事情?是否以良好的方式運用資源?是否展現了組織希望被複製的行為模式?
「成果」是短期的輸出,而「行為」才是長期的習慣。短期的成果固然重要,但它常常受到外部條件的影響;而穩定且一致的行為,才是個人可持續發展與組織文化形成的基礎。
在現今的工作環境中,員工的協作關係早已不再侷限於上下層之間。除了主管之外,還有客戶(內部或外部)、同事,甚至部屬。主管能看見你的執行與成果,同事能觀察到你的合作與溝通,下屬能感受到你的領導與支持,客戶則能回饋你的專業與價值。這些不同角色的觀察,構成了更立體的「行為全貌」。
單一角度的觀察永遠不可能完整。同一位員工在與不同角色互動時,往往會展現出不同的行為方式與溝通風格。只有透過多角度的回饋,我們才能揭示這些行為模式的共通性與差異,進而幫助個人更全面地理解自己。
當我們真正把焦點放在「行為」上,就會發現 360 的意義並不是「給分數」,而是「給鏡子」。這面鏡子讓每個人都能從不同視角認識自己——看見自己在他人眼中的樣子,也看見那些自己未曾察覺的影響。當員工願意從這些回饋中整理出行為脈絡,主管也願意以對話取代評價時,360 才能真正發揮作用。
因為,360 的價值不在於量化回饋,而在於促進反思與改變。它是一場集體對話的起點,而非一場分數的競賽。
要回饋誰的行為,個人、群體,還是全部人?
當我們釐清了「360 回饋的焦點在行為」之後,下一個要回答的問題是:「那要回饋誰的行為?」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卻幾乎決定了整個制度的方向。
不同的目的、不同的對象,同時也會決定整體題目和機制的設定方向。每一種選擇,都是對「個人發展」與「文化推動」不同程度的重視。
當聚焦特定群體:潛能導向的 360
第一種常見做法,是針對 特定群體——例如潛力人才、核心工程師、或跨部門協作頻繁的角色。這樣的 360 可以幫助公司在人才盤點時,不只看到「結果」的強弱,也能從行為角度理解「誰有更高的發展潛能」。
在這種情境下,題目通常會針對「專業能力」設計得更深入,同時包含溝通、表達、協作等面向。甚至會從特定職位或個人化的角度出發,設計「客製化」題目,以更全面地了解並回饋這些人的整體樣貌。
當焦點放在主管:發展導向的 360
當公司將 360 應用在 主管或關鍵職位 上時,目的通常是發展性的。主管需要了解自己的領導風格、授權習慣、以及溝通方式如何被團隊感知。這類 360 的重點不在比較,而在於促進自我覺察與改變。
因為對象是主管層級,「管理能力」自然成為評估重點——例如:他如何帶領部屬、如何釐清並傳達目標、如何促進團隊間的合作與溝通。這樣的回饋有助於主管釐清盲點、確立發展方向,甚至協助組織為他們找到更適合的職位與工作內容。
當擴展至全公司:文化導向的 360
而當公司將 360 擴展至 全公司 推行時,目的就更偏向文化層面。透過一致的行為語言,建立「我們認為什麼是好的合作與表現」的共同理解。這樣的設計能讓員工更容易交換具體的回饋語彙,也讓文化價值觀不只是海報上的口號,而成為日常對話的一部分。
既然以「文化」為主要目標,焦點自然落在「核心職能」的展現。這樣的 360 不僅促進回饋,也同時傳達出企業對員工的期待:這是我們所重視的樣貌,也是希望每位夥伴能夠展現的行為。
沒有標準答案,只有策略選擇
因此,360 並不存在唯一的答案,而是一種策略選擇。若組織目的是培養領導行為,就從主管群開始;若目的是建立文化共識,就從全員出發;若目的是辨識與發展潛力,就聚焦在關鍵群體。
最重要的是,同時釐清目的與對象。否則,一個設計給主管的工具,若被用來評價全員,就會失去焦點;而一個為文化設計的制度,若被拿來做考核,也會變成壓力來源。
360 回饋從來不是「一次性制度」,而是一面鏡子——不只是照向個人,也照向整個組織。企業如何選擇要讓誰照鏡子,反映的正是它希望改變或鞏固的部分。
結尾:讓 360 回歸「行為發展」的本質
360 的價值不在於收集多少意見,而在於能否幫助個人與組織看見「行為的盲點」。
它不是考績的一部分,而是讓每位夥伴更清楚地理解:「如果我要變成更好的自己,我可以怎麼做?」
若企業能夠以這樣的視角設計制度,360 就會成為一面真正能反映文化的鏡子。
反之,若只是為了「多一個制度」,那麼它收回來的,不過是一堆無法對話的分數。
下一篇,我會談談如何設計一份好的 360 問卷:很多時候員工們不是給不出好的回饋,而是沒有好的問題引導他們思考。
CTA
如果你認同我的內容有所幫助,
歡迎在「方格子」或是「Linkedin」給我一個愛心or讚!
如果你認為我的內容可以幫助到更多人,
歡迎在各種管道進行分享!
如果你想要給我回饋或是有任何想法,
歡迎在「方格子」或是「Linkedin」留言告訴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