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想談組織設計?
身處在網路產業,我深刻感受到變化的速度有多快。新產品、新模式、新需求不斷湧現,對組織來說,光有「結構」已經不夠,該如何從「組織設計」的角度來推動價值貢獻與人才成長、同時結合產業的競爭需求, 或許是該思考的核心議題。
CMoney 是我加入第一間公司,但在這個過程當中讓我印象深刻:他們同時管理超過 200 個產品,橫跨財經、日常消費、健康、學習等不同場景。這樣的複雜度迫使他們必須跳脫傳統的單一部門分工,找到一種能兼顧「創造價值」與「能力成長」的方式。
部門 × 事業:雙軌設計的邏輯

CMoney 組織設計的核心思維可以濃縮成一句話:
「創造價值推動能力成長,能力成長讓創造價值得以成功。」
這句話背後,實際反映在兩個組織維度:
- 職能部門(怎麼做更好)
部門的重點不在「做什麼」,而是「怎麼做」。它們建立方法論、品質標準與專業共識,同時也為個別夥伴的職涯成長負責。 - 事業單位(要做什麼)
由不同專業組成的跨職能團隊,專注在理解使用者需求、創造成效與營收,決定「往哪裡去」。
換句話說,部門強化專業,事業專注價值,兩者並不是平行存在,而是互相拉扯、共同推進。
矩陣組織中,夥伴的雙重角色
在這樣的設計下,組織中的夥伴們不再只是「某個團隊的成員」,而是同時身處兩個脈絡。
舉例來說:
一位工程師在事業單位裡,必須對產品功能的穩定與效能負責;但他同時也是工程部門的一員,帶回第一線實作的經驗,並在部門裡吸收最新技術、規範與方法論。
這種「雙軌匯流」帶來的效果是:
- 事業單位確保組織能夠滿足用戶的需求、創造利潤
- 部門則提供專業基礎與技術支援,讓價值創造更有效率
張力:挑戰也是動能
矩陣設計不可能只有美好的一面。
部門與事業往往分別代表「品質與長期」vs.「速度與當下」。這樣的差異必然產生摩擦,帶來溝通成本。
但我認為,這種張力本身就是組織進化的契機。若能透過對話與協作,把不同觀點整合起來,解法往往比單一視角更務實、更有效。
這也讓個人在其中成長:除了專業精進外,還必須培養跨部門溝通、理解不同思維的能力。這些能力正是未來職場裡最稀缺的。
組織設計的價值與未來
對我而言,CMoney 的矩陣設計,不只是一種效率工具,而更像是一個「彈性系統」:
- 讓人才能在不同舞台上歷練
- 讓知識與經驗能流動、互補
- 讓組織在快速變化中,依然保持穩定與韌性
更重要的是,它也成為培養未來領導人的土壤——這些人不僅是專業高手,也能在張力與衝突中帶領團隊前進。
結語:組織是動態的共創
矩陣組織不是一張靜態的圖,而是一段持續演進的過程。
好的組織型態,不是「被設計出來」的,而是「被磨出來」的。
最終,組織的樣貌,來自於每一位成員在不同角色中的參與、協作與貢獻。
我相信,當「創造價值」與「能力成長」能夠在這個系統裡循環推進,那不只是組織在成長,更是每一個人都在進化。
CTA
如果你認同我的內容有所幫助,
歡迎在「方格子」或是「Linkedin」給我一個愛心or讚!
如果你認為我的內容可以幫助到更多人,
歡迎進行各種分享!
如果你想要給我回饋或是有任何想法,
歡迎在「方格子」或是「Linkedin」留言告訴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