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位媽媽跟我說:「我只是期待孩子回家後可以唸書,但他卻對我生氣。」
我問她:「孩子幾點回家?」
她嘆口氣說:「都快10點了,補習完才回來。」我又問:「那如果妳上班一整天、還加班,剛回家,我跟妳說不能休息,要繼續準備明天的報告,妳會怎樣?」
媽媽愣了一下,笑著說:「我大概也會翻臉吧……」
接著沉默了好一會兒,才說:「難怪他會生氣。」
她又嘆氣:「可是我真的很擔心他功課不好,沒學校念啊。」
我看著她:「他真的會沒學校念嗎?」
她想了想,露出有點無奈的笑:「其實,也不至於啦……」
這段對話揭開了「父母的期待」最真實的樣貌——出發點是愛,但包著焦慮。
很多時候,我們的期待其實來自三個方向:
一是社會的主流價值,那樣的成績,那樣的職業,才是世俗認定的好。
二是父母自己未完成的願望,那些年沒實現的夢,有意無意地希望孩子幫他達成。
三是對挫折的恐懼,怕孩子跌倒、怕他不如人、怕他受傷。
所以,我們不自覺想替孩子「鋪好路」,但卻忘了,走路的是他,不是我們。
我們無法揹著他走路,卻希望他可以自己走得很好。
而孩子在我們的焦慮裡,常聽到的不是愛,而是:「我不夠好。」
當「期待」變成壓力,愛的距離也就越拉越遠。
那怎麼辦呢?
父母要先能覺察辨認自己期待的來源,慢慢的從「控制」轉向「信任」,試著學習「放手」,讓孩子有機會成為他自己。
因為真正的愛,不是把孩子推向完美的模樣,而是相信,他會走出屬於自己的路。
歡迎收聽~媽的人生日常 EP37:放下不是不在乎:父母的期待管理練習
收聽連結~
Apple: https://reurl.cc/RLKg0Z
YouTube: https://reurl.cc/L5vg7e
Soundon: https://reurl.cc/jQXo6L
Spotify: https://reurl.cc/V0Gg3Q
Firstory: https://reurl.cc/Kdy5Ap






















